商家和售楼员间存信息销售链 业主信息被倒卖2016年5月20日
报价
看记者略有犹豫,卖家问:“你要哪个小区的?”记者随口说出,某国企开发大型楼盘3期。
5日中午,本报记者提前来到相约的地点,在安装好取证设备后等待王磊出现。11时26分,本报线人告知,对方再次打来电话表示:“有点事,刚坐上车,正在19车上,见面地点不变,我拎的是一个绿色环保袋,看到我就跟着我走。”
其他国家如何信息
网上贩卖信息者大有人在在记者调查期间,作为主要推销贩卖信息的渠道,互联网由于买家群体集中、发布方便,自然成了卖家的最爱。事实上,在QQ群中公开出售业主信息,留下电话号码的卖家并非只有王磊一人。
此外,在涵盖业主信息的基础上,卖家和QQ管理人还对信息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个人信息被细分成“汽配厂家信息大全”、“高端名录”、“老板手机号码”、“学生家长信息”、“白领名录”、“股民信息”、“车主名录”等等。其中,在“省企业名录交流群”内,一位网名为“曾经火过”的卖家向记者推介“老板信息”。推销步骤与王磊手法基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这位卖家不跟买家线下交易,只选择用支付宝交易,并称准确率至少达到80%。
信息是咋泄露的?
“信息怎么卖,都有啥小区,准不准啊?”记者问。他说:“我的信息是真实的,你可以现场验证,价格500元一个小区。”
暗访
500元一个小区
也许,你也曾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他知道你的性别,知道你的名字,甚至知道你家的门牌号码以及身份证号。
贩卖信息者提供的电话准确率究竟有多高?记者验证卖家所给的电话号码结果显示,20位不同小区的业主,除了3人关机、1人电话换号无法核实外,其余房主信息全部准确。
追问
日本2005年4月,《个人信息保》正式实施
记者在对多个楼盘开发商采访时获悉,目前房地产界对于信息把控更多的是口头约束,是职业方面引导。但在具体层面上,并不容易把控。认筹、登记以及后期物业管理的失误,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外流,更重要的是,如果售楼员隐瞒信息,监管起来很难。
途径2
“他可能怕我有顾虑,随机发过来10个市内高档小区的多个房主的电话号码让我验证,我看了一遍,其中有我家所在的小区,其中一个房主还是我的邻居,电话号码和房主姓名、门牌号全部吻合。”
结合职业特征,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职业,非法销售所掌握的信息,以达到获利的目的。
因此,加快“个人信息保”制定,明确法律适用范围,确定、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明确个人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和个人信息保管者的义务,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客户信息被谁买走?
“在个人信息方面,对一些新现象存在监管空白,国家立法应该与时俱进。”他如是说。
二是装修公司,他们更乐于购买客户信息,进行业务营销。
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沦为某些人的赚钱工具?
他山之石
爆料
在通话过程中,卖家表示,能够提供QQ号码,可在线交流。随后,记者加了他的QQ,对方QQ虽然在线但却选择了沉默。4个小时后,记者给他拨了第二个电话,他表示:“现在没有时间,有时间再聊。”在经历一天等待后,王磊终于上线了。
在采访中,王磊曾说过,大家都在卖信息。实际上,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获得业主的信息也并非难事。
吉翔律师事务所刘海波律师表示,本案行为人涉嫌构成出售个人信息罪;如果没有售卖情节,则涉嫌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以上两罪为情节犯,也就是要达到法律的情节才能构成犯罪。
在,的确有人在明码标价地倒卖多个楼盘,尤其是知名楼盘业主的个人信息。
“你这些号码也卖给过别人吗?一个月能卖出几笔?我看看有没有价值大量购买。”记者又问。
法国1978年通过《法国、档案、信息法》
王磊真是售楼员吗?记者根据该人所提供的单位和电话号码,向其人力资源部进行核实,其工作人员表示,售楼员流动性大,暂时并未找到与王磊有关的信息。
1976年颁布《联邦资料保》
“要个人信息吗?没问题,我手里有今年新交工、以往楼盘的业主资料,货真价实,你要哪个楼盘的?”
王磊自称是省内某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职一线售楼员,并提供了工作单位。之所以能够掌握此类信息,除了工作中收集外,与其他楼盘售楼员之间的置换也是信息来源之一,大家都在卖。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
新文化报记者文直文/图
一是被一些家具、家电类企业买走,用于潜在消费用户的搜集。
问卷调查方式,即大家常见的街上经常有人发问卷,给礼品。或是在书店,学生模样的人恳求填写调卷。由于市民防范意识不强,个人信息被轻易套取,随手填写的信息便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工具。其中,还包括主动透露,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手机业务、互联网注册时均留下很多内容,都需要实名注册,这也造成了信息泄露。
“大家谁也不说,但是这个在行业内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部分商家和售楼员之间存在秘密信息销售链,业主的信息在这个链条上被互换、贩卖。买房就要登记,意向买房也会登记,这部分信息没有人监管,如果信息掌握人职业,骨子里就想贩卖,那么自然就成了获利商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商家有寻找客户的要求,这也为这个贩卖信息者提供了土壤。
“我昨天回来时你已经下线了,有什么需要?”3日9时24分,他通过QQ与记者发起了对话。
20分钟后,一位头戴绒线帽子、体态微胖、身穿登山服的男子出现,手上拎的正是绿色环保袋。很快,二人就进入了交易状态。记者在暗中观察到,在与本报线人见面后,他仍非常谨慎,不断用余视周围的一切。并把本报线人到了卖场一个角落进行接下来的交易。他抽出5张A4纸,表示这是一个小区的信息,可以随便验证。尔后,看本报线人没有购买意向,用手指着绿色环保袋里面的业主信息说:“这里都是信息,想要哪个我现在给你找,如果买的多,价格好商量,面都见了,也不能让我白来呀。”
“什么价格?”记者追问。“500元一个小区。”
三是被旅游商家、留学机构购买,用于有消费能力用户的市场开发。
贩卖个人信息属违法行为
途径1
岭东上某小区8栋402房主于先生不解地追问记者,信息是在哪里获悉的
根据现行法律,个人隐私被泄露,贩卖者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美国2005年通过一批个人信息的法律,如《隐私权法》、《信息和安全法》、《防止身份法》、《网上隐私保》、《消费者隐私保》、《反网络欺诈法》和《社会安全号码保》
3月2日上午,向本报举报,有人在QQ里明目张胆卖信息,并表示愿意暗中配合记者进一步调查取证。
核心提示:有人销售市多个楼盘的业主信息,记者经验证,信息基本准确,一个小区要价500元,售卖信息者自称是某地产公司售楼员,称信息来源于售楼处以及与其他售楼员间的交流,业内:部分商家和售楼员间存在秘密“信息销售链”,业主信息在这个链条上被互换、贩卖。
2月28日,在一家贸易公司上班的市民(化名)发现,房地产置业总群中,一名以某楼盘为名的网友,在群里面发了一条这样的信息:有需要小区客户信息的可联系,并附上了电话号码。
“315”来临之际,本报聚焦个人信息安全,通过暗访揭开背后不为人知的“非法营生”。
英国1984年制定《数据保》
当记者问及卖家是否有固定办公地点,怎么当面验货时,他表示:“店面没有,如果买,可以打电话约地方,见面再聊。”就在记者打算约时间与其接头见面时,此前爆料人打来电话称,贩卖信息人着急促成交易,经过多次电话约定,定于5日中午在重庆某大型家居卖场外见面,希望记者暗中配合。
有人在QQ里卖信息
拨通了这位卖家的电话,这位自称名叫王磊(音)的卖家承诺,可以现场验证信息,如果有顾虑,可由买家随机抽查小区并提供部分试拨号码。
为了让买家相信,王磊还用举例方法,说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说法和此前对记者所言类似。本报线人以价格太高为由,表示还要再考虑一下。见本报线人始终不肯花钱交易,对方不愉快地离开,整个交易过程时间持续6分钟。
几秒钟后,卖家发过来一个离线文件和10个试用号码,文件中,所涵盖的信息包括小区业主姓名、居住楼盘的栋号、门牌号、面积、总购房款、联系方式。与此同时,卖家提供的信息中,还包括中高档166个小区目录。记者梳理了一下,在这份目录中,中高档小区占了大多数,也有少量普通小区。
搜集信息主要途径
核实
在王磊发布期间,一位网名为“撑起一片天”的卖家同样表示能够提供2012年~2014年各楼盘购房者的联系方式。除了专业购房者信息外,记者在搜索加群中,还发现有“全国业主名录群”、“省企业名录交流群”、“名录群”等6个、地区性QQ群。
他表示,小公司也出不起钱,卖给大公司能卖上高价,都卖给装修公司了(中等以上规模),这也不是主业,就是赚点零花钱。
延伸
右一为贩卖客户信息者“奇怪了,你咋知道我的姓名和电话呢,你是在哪得到的?”
为了验证调查期间的电话号码的真实性,记者从众多电话号码中随机筛选了20个作为样本进行核实。记者拨通了某某湾小区A2栋402房主高先生电话,对方说:“是我,请问有什么事情吗?”
记者了解到,虽然刑法将泄露个人信息入罪,民法通则也有关于个人隐私的条例,但这些条例较为抽象,在现实中普遍缺乏可操作性。现在的更多依靠的是行业自律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合同约定。
他介绍,信息内容可包含姓名、手机号、门牌号,部分信息内容里还包含身份证号、房屋成交总金额、购房形式(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一次性现金交易)等,多买还可以议价。
谨慎见面交易未果
房主信息是真是假?
律师
为了验证事件,2日下午,记者以从事商贸服务业并对“业主信息”感兴趣为由,希望加对方QQ进一步了解,并表示如若提供的信息真实,会选择见面商谈交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