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四川最严“江河湖泊禁捕令”:将带来什么影响?
“7斤黄辣丁和江团,卖了1000元!”7月2日,2019年长江流域禁渔结束第二日,泸州市江阳区的长江边,渔民徐维高迎来今年捕鱼开门红,但这也许将成为他捕鱼生涯中最后一个“开门红”。包括徐维高在内,未来三年间,全省2万余名渔民将陆续上岸转产。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启动长江流域水域全面禁捕工作,并宣布到2021年底,全省长江流域水域将实现全年禁捕,渔民退捕上岸,其中45个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在今年底永久禁捕,其余地区禁捕10年。此次禁捕方案也被称为我省最严“江河湖泊禁捕令”。
为何实施最严禁捕令?严在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影响?
一问
为什么?
水生生物资源面临“保种”危机
徐维高是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人,生于长江边,长于长江边。捕鱼30多年的他清楚地记得长江曾经的丰沃,“一网下去从不会空,一天平均要捕20余斤,有的高手一天要捕100斤。”捕鱼支撑了徐维高全家老小的生活。
“现在不行了,下水12小时,就几斤小鱼小虾,长江的鱼越捕越少。”
徐维高的感受有数据支撑。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长江流域水域面积占全国淡水总面积的50%,但长江干流捕捞产量却只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有92种被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近300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为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今年初,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根据部署,2019年底前,长江流域已公布的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要完成渔民退捕,实现全面永久性禁捕;2020年底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要完成渔民退捕,实施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方案》的出台让不少业内人士欣喜。“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迫在眉睫。”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杜军介绍,从种类上看,长江上游280余种鱼类中,有120余种属于特有鱼种,近20年来不断减少。例如上游特有的圆口铜鱼,在长江上游整个鱼类中的占比从最多时的30%下降至1%;从数量上看,现在我省长江流域捕捞量不到上世纪70年代的1/10。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水量补给地,也是全国重要的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基因库。”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流域水域占我省天然水域面积超90%,但近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挖砂采石、航道运输、过度捕捞等活动影响,我省长江水域生态功能不断退化,白鲟等物种已难觅踪迹,中华鲟、长江鲟等极度濒危,珍稀特有鱼类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不断衰减,水生生物资源面临严峻的“保种”危机。
记者注意到,我省也是率先针对国家部署出台落地政策并扩大禁捕范围的省份。“有时间、形势的紧迫性,也有我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担当。”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二问
严在何处?
范围广、时间长、执行严
6月底以来,江阳区农业农村局渔政站站长罗小兵就开始给沿江渔民传达禁捕消息,帮他们永久退捕上岸。
对捕捞渔业进行大调整,对江阳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江阳区有长江干流77公里,沱江干流20余公里,所有水域都被纳入禁捕区,近百公里的江域分布着200余名职业渔民,是我省长江干流中禁捕任务最重的地区。
前所未有,也是此次禁捕的典型特征。范围广。从禁捕范围看,国家主要明确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禁捕内容,对非重点水域未做明确要求。我省自加压力,将禁捕范围扩大至非重点水域,覆盖全省90%以上的天然水域。渔民退捕转产涉及18个市(州)、115个县(市、区),1万余艘渔船和2万余名渔民。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即使2年前试点的赤水河十年禁渔,我省涉及转产退捕的持证渔民也未超过100人,此次禁捕范围打破了纪录。
时间长。自1990年在天然水域实施禁渔期制度以来,我省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禁渔工作,从每年长江流域的春季禁渔,到赤水河天然水域十年禁渔,我省都未对某一水域开展永久禁捕措施。此轮禁捕明确,将在今年底实现全省45个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内渔民永久退捕,并禁止生产性捕捞;到2021年底,我省长江流域所有水域的渔民将完成退捕,并禁捕10年。10年禁捕期结束后,再另行制定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政策。
执行严。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说,保护水生生物,常用的办法是禁渔。禁渔期,渔政监督管理部门将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运输、经营野生鱼和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而禁捕是指禁止一切合法和非法捕捞行为。“启动禁捕和转产渔民,仅是第一步。”该负责人表示,禁捕后水生生物资源将得到恢复,在高额利益诱导下,长江流域非法捕捞行为或将死灰复燃,为此要扎实开展天然水域春季禁渔、赤水河流域十年禁渔等行动,并继续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执法行动。
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禁捕后,除允许在法律规定的水域和时期使用符合规定的渔具开展垂钓等渔事活动外,我省将加强渔政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电毒炸”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各类非法渔具使用行为,坚决清理取缔“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
三问
带来什么?
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步恢复捕捞鱼产业全面调整
7月3日下午,泸州市农业农村局会议室,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转产的会议正在召开,合江县水产渔政局局长袁大春现身说法。
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流域开启10年全面禁渔,合江成为该流域四川域内转产渔民最多的地方。袁大春介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合江段水域的监测显示,两年来,该区域的鱼量增加了1/3,以前很少看到的胭脂鱼和长江鲟也时常出现,水生生态的恢复效果非常明显。大部分退捕渔民也找到了新方向。两年来,合江未发生一起返捕事件。
由此可见,此次禁捕令的实施将对我省水生生态带、捕捞鱼产业乃至渔民带来巨大影响。
长期研究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保护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飞告诉记者,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长江鱼类繁殖周期约为3年左右,只要在重点水域实施10年以上的常年禁捕,可使多数鱼类完成3到4个世代的繁殖周期,有效延缓甚至扭转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剧衰退的趋势。这也是将禁捕时限设为10年的原因。
“长江鱼个体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水生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差。如今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了。”在杜军看来,此次禁捕将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和生态改善、为全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作出重大贡献和示范。
禁捕也将改变我省捕捞渔业产业。去年我省天然水域捕捞渔业产量4.5万吨左右,产值14.5亿余元,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水产业的3%和3.2%。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将抓住禁捕机遇,引导发展增殖渔业、绿色渔业和高质量附加渔业,利用禁捕后的水域资源,做足水生态旅游文章。“还要深入调查摸底,详实掌握退捕转产渔民户数、渔船数量等基本信息,做好转产服务工作,做强产业支撑和引导。”
此前召开的全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视频会议也提出,此次禁捕必须把养护修复资源环境和维护人民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渔民和渔业组织等纳入到禁捕实施过程中来,通过资金奖补、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社会保障等方式,挖掘优质项目,拓展转产渔民的就业渠道。
眼下,徐维高正和妻子打探着上岸后的“门路”,“鱼越捕越少,上岸是趋势,不能一辈子漂在江上。”(记者 樊邦平)
原标题:三问四川最严“江河湖泊禁捕令”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