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车型

长安汽车车型代码原创百万量级力压合资 长安能华丽变身吗?

相比之下,在同一时间维度和大的广汽集团,股价则从8.5元涨至24.5元,涨幅近5倍。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担忧和质疑,是财务和利润上有问题吗?这倒真是让作为超级小散户,但身为小股东的笔者想一通。

 

企业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内部问题,像大企业病等,尤其是达到“百万”级后。令人担心的是,恰好在长安汽车百万辆下线之际,似乎也出现了问题。最近笔者听闻报道,长安汽车旗下“明星”车型,成为投诉焦点,百万辆级面临品质。这意味着,加上另一款热销车型,占销售比重超过35%的份额中,埋了一颗“雷”。

例如近两年合资品牌产品问题频发,不仅仅给自身带来一定程度影响(业绩和形象),对有一半名称为“长安”的长安汽车,同样会产生除了经营业绩之外的对品牌的影响。毕竟消费者购车时会想到合资产品前面有你的名字。非常可能就产生联想,“合资企业产品都有问题,何况中方的自主品牌呢?”

第四,合资伙伴的影响。目前看来,在中国6大国有汽车集团中,长安几乎可以算是(其实就是)自主最为、规模最大的自主品牌。相比较而言,其他几大除广汽自主品牌表现同样出色外,其他四大均延续以合资企业为主要命脉的事实。

2015年春节前,中国股市最后一个交易日,长安汽车收盘价为:21.45元,笔者记忆犹新。现在呢?截止12月23日收盘,股价仅为17.85元,如此业绩竟让股票不降反跌?!

另一方面,近年长安汽车凭借越来越优秀的车型和较高的产品性价比,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而SUV车型密集推出赶上市场迅速崛起的风口,同样与销售业绩快速增长有关。作为自主品牌年产销首个可能突破百万辆的企业,长安汽车销售可谓“跳”。2013年,长安汽车销售约为51.5万辆,其2014年同比增长37.8%,达到71万辆。2015年1~11月份,长安汽车已经累计销售93万辆。因此,首先要防止销量增速过快,与企业生产制造和质量控制“脱钩”。

其次,品牌层面。经过多年发展,长安汽车产品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已经有较高知名度。但可惜的是,品牌溢价能力依旧薄弱。目前,其主要利润来自SUV,而价格较高的SUV并未给其品牌在B级车市场,带来对等的协同效应。同时,旗下SUV产品,未来将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

数据显示,1~11月,长安B级车睿骋销量约为7500辆。长安也明确表示,暂停之前的C级车计划。在顺境中推迟中高级车,不免让人狐疑。实际上,已经有了吉利博瑞给自主品牌中高级车打底,其他车企应该更有勇气和实力。

这,一方面与长安独特的军工背景和历史情怀,以及较早认识到自主发展重要性有关。作为六大国有汽车集团之一,长安汽车近些年来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领域,形成较完善的研发设计格局,同样对长安自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比之下,有业内人士认为,加入WTO后,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曾有过辉煌的奇瑞、比亚迪、长城等民营自主品牌(甚至包括吉利),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销量增速过快,而导致企业的体系管理、产品与质量后继乏力,也就不难理解这些企业经历的大起大落。

因而,如果说其他四大在企业经营业绩上更容易受到合资企业影响,长安汽车则自主逐渐强于合资。当然品牌溢价上,长安汽车还不能与福特汽车相比。不过,也因此长安更容易在两方面受到合资企业影响。

就像火辣的重庆火锅很快就能让人感到滋味,12月15日,长安品牌乘用车2015年第100万辆汽车在重庆下线,让中国汽车业也感到山城的辛辣。仔细想想,长安汽车成为第一个集团内,自主超越旗下合资的自主汽车品牌。

第三,资本市场方面。作为上市企业,长安汽车(股票代码:000625)在资本市场表现与其公司业绩相比,着实让包括笔者在内的小股东感到非常失落(当然,中国股市还可能还有其他问题)。

从2006年奔奔上市到2015年百万销售业绩,长安自主乘用车用时仅9年,就开创了单企业的中国品牌乘用车突破100万辆的先河。这一点,连一汽和二汽(现东风汽车)至今也没有做到。长安,值得庆祝!

从过去位于西南一隅小打小闹,到今天成为自主品牌第一个年产销有望突破百万量级的“大企业”。或许说,长安汽车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不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行业,也需要用客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避免再出现之前的大喜大悲。

当然,企业生产数量的规模与以往不同,难免会出现问题。更何况这些产品是新车型(如CS75),也需要时间不断改进。不过,及早发现问题原因,并快速处理,预防品题扩大和再度发生,将长安汽车的体系能力。实际上,之前长安已经成功解决了CS35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仅少数外资品牌的合资公司能达到此业绩。当然,不论是体系能力,还是对品质管控,这些外资品牌相对更加成熟,即便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也是建立在其数十年甚至百年制造的积累之上。换句话说,外资品牌在还未进入中国市场就早已经历过数次“质变”,而中国车企发展相对较晚,并处于特殊的国情和行业。

毕竟,B级车能否成功立足,一直被国内外整车企业认为是,衡量整车企业制造、设计和研发水平的重要标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