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评测

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淮北发展攻坚克难、励精图治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十二五”中后期,煤炭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其税收大幅锐减,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精致淮北”建设工作主线,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城市转型,努力打造精良产业,着力建设精美城市,积极凝练精深文化,全力锤炼精细作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建设精致淮北,综合实力连上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连续跨过500、600、700三个百亿元台阶,预计2015年达到765

  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6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财政收入93.2亿元,年均增长5.9%。实

  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2亿元,年均增长16.3%。五年累计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3.7亿元,年均增长20.3%。

  积极打造精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预计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达到490亿元,年均增长11.2%。工业化率达到56%,位居全

  省第二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70.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

  达到48%。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机化水平和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

  86%和78%,位居全省前列。上市公司达到4家,省区域四板挂

  牌企业达到26家。商贸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

  大力建设精美城市,城乡发展展现新貌。着力实施“东进、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老城改造全面提速,东部新城建设进展

  有序,主城区扩容提质,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预

  计201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全

  国文明城市提名奖”和“全省文明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市、国家第四批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创

  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架构初步成型。美好

  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烈山区入选全

  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濉溪县获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

  县,相山区获评省级森林城市,榴园村成为全省宜居村庄示范村。

  持续改善社会民生,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民生优先,大

  力推进以民生工程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年累计民生支出454.4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4%,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25690元和1003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

  覆盖,新农合参合率全省第一,率先实现市级统筹。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在皖北地区率先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市辖三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认定。柳孜隋唐运河遗

  址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省率先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

  工程并通过验收。就业再就业实现新突破,入选省“公共就业服

  务专业化”试点市,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项目带动战

  略,强化项目责任制,完善重大项目督查机制,一批事关长远、

  牵动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018亿元。大唐虎山电厂、中利电厂二期、美信铝业、

  淮北山河矿机设备制造一期、华孚纺织工业园一期、火车站改扩

  建等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竣工投产。泗许高

  速淮北段、济祁高速淮北段建成通车,南坪港实现通航,淮北师

  范大学新校区、市职教园区一期正式投入使用,南湖景区核心区

  建成并向市民开放。符夹线扩能工程、青阜线电气化改造、淮北至萧县北客车联络线万吨混合芳烃加氢、淮水

  北调及市级配水工程、焦化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

  加快促进开放合作,园区发展跨越提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

  库,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传化物流公路港、相邦新材料、弘邦铝业、博瑞车业、海聚科技园、华中天力、淮海食品科技产业

  孵化基地、思朗食品、隋唐运河古镇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户淮

  北。“十二五”以来累计直接利用外资22.8亿美元,年均增长

  25.7%;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年均增长22.4%。坚

  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协作。加快园区扩区建设,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市开发区成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濉溪开发区荣获“安徽省铝基新材料高

  新技术产业基地”等称号。临涣工业园被批准为安徽(淮北)新

  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凤凰山开发区获准扩区并被科技部批准

  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加快建设。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力推进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市级行政权

  力事项精简率49.1%。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获批开展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以实行居住证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

  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土地节约利用机制,被列为全国首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市。积极推

  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市投融资委员会。“营改增”试点稳步开展。深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

  品零差率销售。食品药品综合监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大力实施

  创新驱动战略,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烈山区成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荣获全国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相山区获批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知识产权强县

  工程试点区。濉溪县临涣镇获批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

  2013注:年及以前年度该指标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口径。

  第二章“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在转型中保持中高速增

  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韧性、潜力和空间十

  分巨大。同时,也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

  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

  约束趋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

  加快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省进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深入实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加快推进,淮河

  流域综合治理和振兴发展规划启动,经济增长新动力新机制加速形成。总体来看,我市加快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面临诸多

  战略机遇。一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我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带来

  难得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

  发展“三大支撑带”战略,加深了区域间要素流动和板块间互动效

  应。我市可借力“一带一路”,加快推动煤炭、水泥、装备制造等

  传统产业走出去,深化对外产业合作。对接长江经济带,特别是

  抓住上海打造全国创新中心,大量的二产需要外迁的有利时机,吸引聚集高端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和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对接

  京津冀,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吸引高等院校、中央

  企业和科研院所来我市开展多方面合作,为提升产业层次创造条件。二是我市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我市作为国家

  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将在城市投融资、土地要素流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推进改革,有利于在政策、

  资金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大支持,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三

  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今后一个时

  期,国家着力实施供给侧改革,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去产能、去

  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发

  展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国家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必然加大对转型升级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和国家老工业基

  地,无疑会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和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振兴的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和淮河流域的发展,将在特色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航道等级提升、塌陷区治理、园区合作和扶贫攻坚等方

  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我市有望借助政策扶持,实现加快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未来五年我市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十二五”中后期,受煤炭产能过剩

  影响,我市经济增长高位回落,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短期内转型困难,经济增长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压力。二是结构不优问

  题突出。以煤炭为主的传统产业优势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民营经济发展

  活力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三是煤炭企业困难加大。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改变,我国煤炭产能过剩格局短期内难

  以缓解,我市煤炭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加大、职工生活困难、失

  业压力增大等经济与民生问题交织,面临的困难更大更复杂。四要素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新常态下,我市低成本优势趋于弱化,

  劳动力外流趋势明显。资金、土地、水等要素资源紧缺状况加剧,沉陷区治理压力持续累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五是城市发展空

  间有限。我市作为皖北地区重要城市,受行政区划影响,城市承载空间偏小,集聚产业、人才等要素资源空间受到制约。六是创

  新创业能力不强。公共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等方

  面均存在短板,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对高端人才、企业和产业的

  吸引力较弱。

  综合判断,我市总体上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定信心、趋利避害、主动作为,努力把淮北发展推

  向新的更高水平。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城市转型为主线,深入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引领经济发

  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设精致淮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必须把握以下基本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

  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速科

  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

  力等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入

  推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发

  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实现经济效

  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融入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和范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

  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按照人人

  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保基本、守底线,加快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不断

  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节发展战略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要实施工业强市、创新立

  市、创业兴市、开放活市、生态美市五大战略。

  工业强市。紧抓“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大力实施调转

  促“496”实施方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煤

  基产业,做优做强非煤优势产业,推动产业智能转型、集聚和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经济效益实现新提升,加快

  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非煤产业为

  支撑的现代产业格局。

  创新立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着眼提质增效,强化创新驱

  动,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

  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

  转变,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创业兴市。弘扬创业精神,加大创业扶持,培育创业主体,拓展众创空间,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高潮。引导全民创业向

  更高层次迈进,支持中小微企业向集群化、“专精特新”转变,打

  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企航母,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和非煤产业对

  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以创业推动振兴发展。

  开放活市。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的规划统筹和产业协作。积极利用外部资源,聚焦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将引资、引智、引技有机结合,推动优势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对外开

  放新格局。

  生态美市。以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恢复与重构矿区自然生态,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促进美好乡村和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布局生态空间,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淮北。

  第三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发展速度皖

  北领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跨越1300亿元台阶,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在全省位次前移,皖北门户地

  位更加凸显。通过五年努力,将淮北建成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

  级样板区和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具体目标是:

  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超过

  1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超过全省平均水

  平;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6500亿元,年均增长12%;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跃上

  新台阶,达到140亿元。

  产业升级取得实效。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96”实

  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战略性

  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现代

  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5:57:38。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非煤产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

  80%。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

  6.15:1。

  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创新创业体系更趋完善,基本形成适应

  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新气象。科技园区发展平台更加坚实,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企

  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超过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到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质量品

  牌建设取得突破,创建省级以上驰名(著名)商标160件以上,省名牌产品60个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

  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部分改革试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开放

  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40亿美元,

  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0亿美元。

  城乡建设更加精美。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入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对人口的集聚力不断

  增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特色更加

  彰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

  率达到63%。8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标准。

  生态环境日趋优良。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碳排放目

  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

  进,水源和土壤质量大幅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9%以上,生产生活方式绿色水平不断提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

  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

  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分别达到40500元和17600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稳步提高。法治淮北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二篇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精良产业

  科学把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96”实施方案,努力推动

  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良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资源型城

  市转型发展之路。

  第一章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

  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智能转型和绿色提升,全面提高

  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园区转型升级工程》,重

  点发展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铝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

  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达到3000亿元,确保1-2

  个进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增长

  1.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加快推进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促进

  煤炭精深加工和多元转化。以焦化项目为基础,对焦化副产物精深

  加工和循环利用,重点建设甲醇和烯烃、芳烃及下游合成材料、高

  端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等项目,不断延伸煤电化产业链,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将基地打造成为“产业规模一流、技术装备一流、

  产业链完整性一流、管理服务一流、绿色循环发展一流”的新型煤

  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成安徽省重要的煤基化工新材料基地、国内

  有重要影响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到

  202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铝基新材料。

  围绕“铝材原料变形铝合金高精板带箔”、“铝材原料

  变形铝合金挤压铝基新材料(管、线、型材)”、“铝材原料变形铝合金锻压铝合金新材料(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及粉末”、

  “铝材原料压铸铝合金铝合金铸件(铝镁汽车轮毂、发动机

  等)”四个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铝基新材料产业园和铝基复合材料产业园,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中

  力量发展铝基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铝合金新材料,培育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铝基新材料产业基

  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电子信息。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顺应国内电子信息

  产业布局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依托海聚科技园、金龙电子、迎辉光电等龙头企业,定位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物联网、储能电池、行业电子、核心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等领域,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

  聚和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移动通讯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引进3D打印与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3D打印服务基地,促进我市增材制造(3D打印)

  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到2020年实现产值55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

  依托矿机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发展高端成套矿机装备,进一步向现代农业装备、电力机械、环保设备、数控化装备、机器人、军工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方向拓展,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积极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项目,向研发设计和高端智能装备升级。重点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生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型企

  业,为大型高端设备企业提供配套,延伸高端设备产业链条。到

  2020年实现产值400亿元。

  5.新能源。

  充分利用淮北及周边地区各大矿区采煤沉陷区大量的闲置水面和塌陷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良好的电网接入系统等优势,

  积极引进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淮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以淮北经济开发区、濉芜现代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及配套设备等产业,形成太阳能光伏应用与产业发展

  相互依托、互动发展的格局。加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推进秸秆发电,鼓励固体成型燃料利用,建设生物质炭气电联产项目和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加快全市风电资源开发,推进配套电网建设,

  建设一批风光互补电场。积极推进瓦斯发电项目。到2020年,新

  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00亿

  绿色食品。

  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凤凰山、百善等食品产业园为载体,

  大力发展粮食、果蔬、肉制品、方便食品、饮料酒等绿色食品产

  业,着力提高食品产业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树立抓食品必

  须创品牌的理念,引导产业向绿色、有机、休闲、保健、安全、养

  生等高端化、功能性方向发展,培育若干特色品牌。依托“黄淮粮

  仓”打造“国人厨房”。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发展食品包装、食品物流等配套产业,加快建设食品产业集群,建

  设成为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550亿元。

  生物医药。

  充分发挥现有生物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选择一批

  基础条件好、技术条件成熟、产学研关联度较高的生物产业领域和重点产品,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

  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壮大华润金蟾、

  科宝生物、安徽康尔欣生物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

  长点。瞄准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引进培育集种植(养殖)、提取、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现代中医药生产企业,把安徽康尔欣生物制药建设成仿野生石斛系列产品生产基地,把华润金蟾打造成

  国内一流的抗肿瘤中药和中药配方颗粒基地。到2020年,力争

  实现产值100亿元。

  专栏1:“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20万吨混合芳烃加氢、煤焦油加氢、环己酮

  仿生催化氧化联产己二酸与己内酯、5万吨针状焦、焦炉气综合利用甲醇、甲醇制汽油、甲醇制烯烃、乙二醇、1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25万吨/年聚丙烯、丙烯深加工、年产10万吨费拖合成高级蜡、年产8万吨费蒽油深加工等项目。

  铝基新材料:年产20万吨铜铝复合线万吨高精铝板带箔、年产5万吨亲水铝箔、年产1000万平方米CPI基板、年产2万吨电子铝箔、年产19万吨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年产36万平方米幕墙板、2.4万吨彩涂铝卷、年产5万吨半钢性食品级铝箔、年产32万吨高档热镀铝锌硅钢板及彩涂生产线万只镁铝车轮、年产5万吨铝容器加工生产线万吨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型材、年产10万吨节能环保铝合金型材、年产10万吨新能源高端铝型材等项目。

  电子信息:IDC枢纽中心(二期)、金龙光电、移动终端及相关

  配件生产线、北斗终端产业化生产基地、智能家居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台湾昱雷OLED发光材料、裸眼3D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物联网设备生产线、物联网传感节点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立互联网3D打印服务中心和3D打印教育中心,培养3D打印技术与原有学科相融合

  的创新型人才,做好3D打印产业人才储备。

  高端装备制造:年产10000台工业机器人基地、年产100万台伺服电机、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煤矿机械再制造等项目。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淮北矿业光伏发电项目(装机65MW)、易事特生态旅游农业光伏发电项目、濉溪县韩村镇临涣水库光伏发电项目(100MW)、濉溪县刘桥镇光伏发电项目(100MW)、濉溪县南坪镇光伏发电项目(50MW)、濉溪县五沟镇光伏发电项目(50MW)、烈山区古饶镇晶科光伏发电项目(30MW)、烈山区明久光伏电站项目(30MW);上海电气濉溪生物质发电项目(30MW)、上海电气杜集区秸秆发电项目(30MW)、上海浦发濉溪生物质发电项目(30MW)、淮北矿业南坪生物质发电项目(30MW)、力诺光伏电站、海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新建瓦斯电站项目(新建28台发电机组);光伏太阳能玻璃建设项目、ESS高效能源存储系统项目、濉溪县太阳能铝合金材料生产项目、杜集区年生产安装30万平方太阳能板生产线项目和太阳能、风能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等。

  绿色食品:凤凰山绿色食品基地、宝迪食品科技城、百善现代健康食品工业园、全聚德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德国威廉.沙赫尔食品、天津大海食品、广东潮州食品园、康师傅方便食品、上好佳休闲食品、旺旺烘焙类食品、喜之郎休闲果品、今麦郎食品、好丽友食品、三全食品、上海太太乐生物科技保健品、香飘飘饮料加工、卡拉宝功能性饮料生产、

  广州乐百氏功能性饮料生产、口子东山产业园等项目。

  生物医药:华润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工程、安徽康尔欣“石之仚(仙)”

  系列产品生产线、安徽科宝生物制药、中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园、淮北中

  加生物医药中间体产业城、中药饮片生产线、氨基酸生产线等项目。

  第二节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

  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坚持创新驱动,推进

  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加

  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运营的质量和效益,做到资源高效、循环、

  低碳利用,促进煤炭、电力、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五

  大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1.煤炭。

  转变煤炭发展方式,合理控制新增产能,推动煤炭绿色开采。加快国有煤矿改造升级,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优化煤炭开发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加大对煤炭伴生资源高岭

  土的开发利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培育和扶持活性炭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品牌优势。引进先进技术

  工艺,探索利用粉煤灰提取铝和沸石,进一步延伸煤炭产业链。推进煤炭液化、气化等清洁化利用,全面提升煤炭产业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煤炭产业由单一能源向互联智能能源转变。实施瓦斯治理、水害防治、应急避难救援等重大安全工程,推行煤矿安

  全生产标准化,不断提高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水平。到2020年

  产值达到300亿元。

  支持淮北矿业、皖北煤电谋划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推进煤

  炭就地转化,进一步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重。做好延伸、跨

  越文章,拉长“煤电焦化材”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大型清洁高效坑口燃煤电厂、热电联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建设国家

  示范工程平山电厂二期(1×135万千瓦)项目,积极推进国安二

  期、虎山二期、临涣中利三期、大唐热电联产等项目。推进并网配套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与国家“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工程互

  联互通,拓展省外电力供应市场。到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

  到700万千瓦。

  装备制造。

  推进煤炭机械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大型化、成套化、智

  能化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煤炭综采综掘设备、洗选加工装备、高端矿山装备等,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矿山机械装备产业示

  范基地。加强高效防爆电机、节能变压器、智能化断路器、低能

  耗电线电缆等电工电气产品研发与推广。积极发展新型车用铅酸蓄

  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其他节能产品,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具有竞争

  优势的濉溪县电池产业集群。推进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等产业高端

  化发展。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纺织服装。

  坚持做高产业、做精工艺、做大品牌,依托华孚纺织工业园和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和档次。加快扩大紧密纺比重,重点发展高档精梳纱线、色纺纱线、差别

  化纱线、纯棉和混纺高档提花面料、生态和仿真高档服装面料。扩大高档服装面料和宽幅家纺面料生产规模,探索发展功能性面

  料、环保型纺织品和智能化纺织品。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大力推广绿色清洁印染和小批量的柔性整理加工。支持创建服装

  自主品牌,积极引进高档服装和家用纺织企业,不断提升服装加

  工规模和档次。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新型建材。

  立足资源、能源优势,以循环经济为抓手,不断扩大煤矸石、

  粉煤灰、煤渣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大力生产保温砌块、

  蒸压砖、陶粒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建设淮海实业集团新型建材

  示范基地。培育发展节能环保高分子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及

  其它新型建材。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250亿元。

  专栏2:“十三五”传统产业重大项目

  煤炭:新建信湖矿、赵集矿、张楼(单集)矿等,改扩建杨柳煤矿、

  袁店一矿、袁店二矿、许疃矿、恒源煤矿、任楼煤矿、卧龙湖煤矿等。

  (十三五以改造为主)

  电力:平山电厂二期、国安电力二期、大唐虎山电厂二期、大唐热

  电联产、临涣中利电厂三期等项目。

  装备制造:濉溪汽车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濉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冠鑫汽车ABS生产、成源汽车部件生产、汽车轮毂生

  产、汽车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安徽宸宇汽车部件制造、中加汽车配件及五金产业城、杜集区煤矿机电装备制造、不锈钢带生产、年产200万

  件汽车用铝合金精密铸件等项目。

  纺织服装:华孚色纺二期、启鑫10万吨紧密纺二期、年产1000万

  套羊毛衫生产线、苏杭服饰、联利发纺织服饰、蓝天纺织等项目。

  新型建材: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千亩建材园、海螺合作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淮海实业集团大型预制构件、濉

  溪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复合材料生产线建设、微晶石装饰材料等项目。

  第三节促进开发园区特色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原则,明确各开发园区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

  城融合,引导各开发园区分工合作、联动发展、转型升级,努力把开发园区打造成产业转型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产城

  一体的新城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以重点企业为

  龙头,积极建设园中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

  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统筹规

  划建设主城区和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开发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

  用地比例,提高开发区人口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市开发区新区产

  城一体化进程。

  推动绿色集约发展。严把环境准入关,投资强度、容积率、

  建筑密度、能耗等不达标的项目禁止入园。加快开发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置。鼓励开发园区建设循环、低碳、生态等绿色园区。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强度,

  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项目向标准化厂房集中。

  淮北市开发园区规划图

  专栏3:“十三五”各开发园区发展重点和方向

  淮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

  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到2020年产值突破

  1000亿元。

  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建

  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打造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产业基

  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濉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铝基新材料、汽摩配加工制造和机电装

  备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20年实现产

  值500亿元。

  凤凰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着力建设“六好”

  精致园区,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到2020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杜集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端农业机械等产业,打造

  国家级煤矿机械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400亿元。

  烈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成现代物流园区。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濉芜现代产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建成装备制造业

  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第四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深入实施《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持续开展质量强市、强县(区)活动,积极争创国家

  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面提升淮北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

  量、环境质量水平。

  强化质量标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关键领域质量攻关,筹建国家矿山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检验检测

  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以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为引领,提升标准研制水平,推动企业

  产品采标。到2020年,质量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争创省政府质量奖1-2个,评选市长质量奖8-10个。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

  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0项以上,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80%。

  做好商标品牌培育。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和商标战略,积

  极鼓励扶持企业参与申报驰名、著名和知名商标,引导走品牌兴企之路,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到2020年,

  全市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省

  著名商标80件,培育淮北市知名商标100件,安徽名牌产品20

  个,淮北市知名产品40个,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5%。

  第二章促进服务业提速增质

  深入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工程》,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

  成经济发展新支撑。到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40

  个,新增5个以上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国500强服务业企业1家。

  第一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技术支撑,以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为路径,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

  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与一、二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培育

  服务经济新增长点。

  现代金融。积极引进各类金融资源,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

  中小金融机构和小贷、担保等新型金融市场主体,争取设立融资租赁、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地方金融发展平台建设,组建淮北金控集团、同创担保集团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皖北融资中心,积极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着力扩大股权融资规模,推进优质企业主板上市,支持中小企业在“新

  三板”挂牌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完善创业投

  资机制,大力发展私募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

  各种股权类投资基金。到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现代物流。依托交通枢纽、产品集散地和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传化公路港、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凤凰山物流园、邮政快递物流园、高铁新区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能源和重化工产品为特色的两淮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突出发展物流园区和

  专业物流中心;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和有竞争力的物流企

  业,改造升级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

  资金流互联互通,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与本地物流企业合资合作,培育一批品牌化、专业化物流企业。重点发展农村物流和综合配送,完善市-县-乡-村物流体系。鼓励供销系统、邮政行业、商贸零售系统龙头企业充分拓展现有配送业务,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力争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90亿元,培育壮大主营业务超过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15家,建成皖北重要的物流枢

  商务服务。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加大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的培育引进力度。加快市会展中心建设,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打造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

  石榴文化旅游节等展会品牌,提高展会规模和档次。以老工业

  区搬迁改造为契机,努力把老工业区打造为我省高端商务服务业发

  展的示范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高端智力服务综合区。

  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和综合科技服务。面向铝基新材料、煤化工合

  成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和集群,建设一批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依托市内外科教资源,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研

  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服务与企业对接,促进工业设计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升科技服务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支

  第二节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把握消费需求升级大趋势,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居民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型服务业内容和形式,

  推动向绿色、特色、便民化发展,稳步提升多样化居民服务水平。

  文化旅游。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与煤炭产业、食品制造产业、现代农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隋唐运河历史文化、精品工业旅游、美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红色传统教育等精品旅游路

  线。加快推进南湖景区、中湖景区、龙脊山风景区、“四季榴园”风景区、“长寿南山”风景区、口子文化博览园、濉溪文化产业

  园、烈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淮海战役纪念馆、总前委旧址等旅游景点建设。深入挖掘研学旅行资源,培育一批适宜中小学生

  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基地。

  商贸流通。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优化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引导主城区商贸服务业由带状分布向现代化商圈转变。加快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实施城区农贸市场维修改造计划。积极推进传统商贸业与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新型业态融合发展,支持供销、邮政、商贸流通

  企业开展连锁配送,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城乡流通体系。完善农村服务网点,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积极开展多层次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特色商贸“金字”招牌。

  居民和家庭服务。优化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和业态配

  置,鼓励建设社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维修服务、再生

  资源回收点及健康、养老、看护等大众化服务网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农村村居社区化,打造集商贸、餐饮、公共服务、文化、生活、配送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村社区中心。加快发展家政、残疾人居家照护、婴幼儿保育等居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机构,形

  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

  健康养老。树立健康养老大产业观念,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拓展养老服务领域,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淮矿集团职防院

  健康养老等项目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参与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积极推进健康培训、健康咨询、健康保险等行业与养老服

  务融合发展。

  房地产。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增强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健全房地产

  市场服务体系。

  第三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引导居民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着力扩大信息消费,推动电子商务B2B、C2C及O2O市场发展。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

  制度,大力发展多样化生活性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支持流通

  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农村流通工程。支持城市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新型消费设施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和市场准

  入、退出制度。

  专栏4:“十三五”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金融:安徽煤炭期货交割厂库,浙江南浔农商行、马鞍山农村

  商业银行、中原银行等设立分支机构,淮北金控集团、同创担保集团、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皖北融资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项目。

  现代物流:传化物流公路港、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凤凰山物流园、邮政

  快递物流园、高铁新区物流园、中易物流园、百善物流园、淮海现代物

  流园;公路铁路联运物流配送中心、濉溪县中瑞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工程等项目。

  商务服务:淘宝特色中国淮北馆、京东中国特产淮北馆、惠民生活

  直通车服务平台、淮北市会展中心等项目。

  文化旅游:淮北隋唐运河古镇文化旅游、口子文化博览园、乾隆湖

  景观绿化、红色文化公园、龙脊山综合开发、南湖大型游乐场、回龙山

  生态旅游、凤凰山食品工业旅游、煤矿工业研学旅行基地、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

  现代商贸:中国供销集团淮北农产品批发市场、万达商业广场项目、

  红星国际广场、淮海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项目。

  健康养老:市人民医院东院区、淮矿集团职防院健康养老服务、淮

  矿集团袁庄矿康复养老项目、淮北龙脊山生态养老休闲度假区、相宜缘

  养老服务、百孝汇养老公寓、淮北老年康复医院、中道脉和养生保健老年公寓、怡心养亲苑度假中心等项目。

  第三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发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第一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

  局,构建南粮、北菜、东部沿山特色水果、近郊休闲观光农业四

  大产业板块,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稳定总产、提高单产、优化品

  质的总体思路,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深入实施高标准

  农田建设规划,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

  造,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推进农业机械升级换代,提高农机化水平。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活动,推进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融合。力争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49万亩,粮

  食总产量稳定在120万吨。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生猪、家禽养殖,加快

  发展草食动物养殖,着力打造100万头生猪、3000万只家禽、

  100万头(只)食草动物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加强动物疫病

  防控,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充分利用塌陷

  水面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健康养殖,重点建设万亩城郊休闲渔业

  基地和万亩标准化精养鱼塘。到2020年,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

  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城市近郊以温室、大棚为主,重点

  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蔬菜标准园,打造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东部沿山地区

  积极发展以葡萄、石榴为主的特色水果,着力建设特色水果种植带,不断扩大“段园葡萄”、“榴园石榴”等水果品牌的影响力。加

  快建设城郊苗木花卉基地和林木良种基地,扶持壮大林木花卉业。加快建设东外环休闲农业长廊,连接榴园、高岳、凤凰山等

  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圈。

  第二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

  的方向,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全省居行业前列的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继续推进凤凰山、百善两大农业产业化

  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

  展,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

  提高农业附加值。到2020年,培育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200

  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壮大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经营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水平。全面完成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

  台,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

  转承包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程

  土地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服务托管。到2020年,农业适度规模

  经营比重超过40%,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2000家和

  1500家。

  健全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

  新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驱

  动作用。继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和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开展政府购买农

  业公益性服务,积极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

  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

  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

  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积极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积极发展

  现代种业。增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

  灾和气象为农生产服务水平。

  第三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批

  优质农产品品牌,在蔬菜、水果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加强农

  业投入品等源头鉴定,加强风险检测和执法监测,开展质量安全

  可追溯试点,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和管理,完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出口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第四节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推

  广节水灌溉,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推广抗旱品种,加快农业

  高效节水体系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治理地膜污染。防治耕

  地重金属污染。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控制畜禽养殖污染。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大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力度,提升林业生态功能。严控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

  等农业外源性污染。

  专栏5:“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淮北市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活动项目、濉

  溪粮食增产示范工程、濉溪县田间工程建设项目。

  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工程:凤凰山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高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朔里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古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濉溪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项目、百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项目、榴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盛景农业生态示范园。

  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工程:百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项目、2000万只家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00万头只草食动物

  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特色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10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10

  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建设项目、2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第四章大力实施“互联网+”淮北行动计划

  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逐步走出具有淮北特色的

  智慧城市发展之路,建成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淮北”。

  第一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实现城区光纤到户全覆盖和行政村100%通光缆,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出口带宽。推进“无线G网络和无线局域网建设,无线宽带网络市区覆盖率达到100%。完善通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加快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建设,不断优化网络性能。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公共资源数据库和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安全测评、容灾备份、电子认证、应急指挥等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网络、政务网络和无线电的信息安全体系,

  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到2020年,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

  第二节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跨界

  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互联网+”制造。以发展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以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为着力点,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生产产品和

  生产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与

  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力争到2020年70%以上的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达到80%以上。积极

  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统筹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

  企业和示范项目的建设。以淮北矿业等国家级、省级贯标试点企

  业为龙头,加快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对标工作。

  “互联网+”服务业。加快相山区凤凰山电子商务产业园、烈山区青年电子商务创业(产业)园、杜集区淘宝村电子商务物流

  园、濉溪县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大宗

  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同发展。推进传统商贸企业发展集电子商务、电话订购、城市配送为一体的新型购物模式。引导外贸和中小微企业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网、

  京东商城、苏宁等知名第三方平台开展业务。立足名优特农产品

  资源优势,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打造集农业生产、展示、销

  售、农产品安全追溯等为一体的特色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支

  持网络科技型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充分运用电子商务、移动

  互联网技术,实现商业产业发展与消费业态升级高度融合,打造

  一批致力于提供从城市商圈到社区服务的O2O店商型企业和服务类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快递领域的应用,

  支持建设智能快件箱、智能仓储体系。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融合,推进县区到行政村的物流快递配送网络和村

  级配送网点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

  “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发展智能节

  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生产方式。推

  动畜牧水产养殖基地普及应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

  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

  “互联网+”智慧能源。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区域试点,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

  络发展。统筹部署电网和通信网深度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实

  现同缆传输、共建共享。

  第三节建设全省电子政务领先城市

  以现有电子政务网以及“数字淮北地理空间框架平台”为基础,扩容升级打造政府部门共享的高速骨干网络平台。加大政府

  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整合力度,建设统一的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

  务公共平台。完善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推动各级政府行政办事

  大厅向网上转移,打造“网上政府”。优化服务流程,实现行政审批等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建设市级政务

  大数据中心,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等政

  务数据库,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机制,推进大数据创新

  运用。支持企业开展数据开发运用和数据增值服务,推动社会服

  务模式创新。到2020年,实现90%的政府权力事项网上办理,

  政府效能大幅提升,力争建设成为全省电子政务领先城市。

  第四节大力发展智慧民生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公共服务模式和提供方式,提升

  信息便民利民和公平普惠水平。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的原则,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民政、人社、卫计等部门数据信息,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推进平安工程视

  频监控系统二期、数字城管监督指挥系统等项目建设,实现城市

  数字化和网格化管理。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

  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

  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联网。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利用信息化手

  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

  专栏6:“互联网+”重点领域

  “互联网+”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工智能交

  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对接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

  断、远程过程优化等互联网在线增值服务。

  “互联网+”服务业: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进服务类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惠民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生活直通

  车”,鼓励支持登陆新三板。引导电商与快递企业合作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依托互联网建设高

  效物流体系。

  “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推广

  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

  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互联网+”智慧能源: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能源生产调度信息公共平台。开展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构建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拓展电力直接交易平台功能,鼓励发展用户端能源共享

  经济和自由贸易。

  “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高效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紧密结合的政府服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提升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才服务、职业培训、气象等公共服

  务水平。推进社会保障卡加载更多功能,实现一卡通。

  “互联网+”便捷交通: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输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推动交

  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公众出行需求、枢纽

  客流规模、车辆船舶形势特征等。

  “互联网+”医疗:鼓励医疗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医疗网络

  信息平台,开展数字网络医院试点,建设全省统一的互联网“健康云”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大中型医院搭建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加快普及居民健康卡惠民应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候诊提醒等

  便捷服务。

  “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小学校应用互联网平台,提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治理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探索职

  业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城市管理:建设涵盖重要部门、行业、领域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网络和共享平台,加快城市管理涉及的各领域、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在线集成,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

  管理服务体系。

  第五章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依托能源、装备等产

  业基础,找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共振点,推进军民

  融合深度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

  动民用科技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重点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联网、3D打印等领域实施军民技术相互渗透。加快推进海聚信息北斗/GPS智能通讯终端生

  产基地、天路航空通用飞行器等项目建设。加强军地科技交流合

  作,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创建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产品。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市县协同、城乡一体,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区经济,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

  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章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突出中心城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城镇化建设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实现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一节优化提升主城区能级

  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贯彻落实“一尊重、五统筹”战略思想,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围绕提高城市宜居性,加强城市功

  能规划,着力增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使住宅、商业、办公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兼容互补。实施“416”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人民路、孟山

  路、沱河路和梧桐路为四条发展轴带,以东湖、南湖、中湖、北

  湖聚合而成的生态绿带为核心,构筑相山、濉溪、烈山、杜集、

  东部新城、经济开发区六个城市组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

  主城区发展以“东进”为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东部新城,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东部新城的承载

  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老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改造升级,畅通城区交通微循环。加快棚户区改造,推动供排水、燃气、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向城市周边延伸,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树立自然生态的建设理念,科学编制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城市排水(雨

  水)防涝、绿地系统等规划,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统筹近

  期与远景发展、统筹东部新城与老城、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的

  原则,编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提高管廊建设的综合效

  益。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增强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

  主城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相濉同城化,形成

  市县“交通同网、生态共筑、功能互补、体系相融”的同城化发展

  专栏7:六大城市组团主要功能

  相山组团:大力推进老城改造和景观整治,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快棚户区改造,升级改造服务业,建设城市行政中心和商务中心。实施城市西延战略,推进淮海路、人民路西延工程及淮海西路两侧商业开发,打造

  相山西部绿色食品工业新城。

  杜集组团:着力建设以高新产业研发与技术转化为主要特色的城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加强东湖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岳矿山集城市组团发展步伐。发挥高铁枢纽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务办公、商贸物

  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淮北北部门户。

  烈山组团:重点发展南湖片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粉尘控制,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产业,建设货运枢纽。

  濉溪组团:积极推进相濉同城化,加大濉溪老城改造力度,打造主城

  区重要的产业组团和生活休闲副中心。

  东部新城组团:突出生态建设,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建设以

  教育科研、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旅游休闲为主的生态城区和智慧城区。经济开发区组团: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建设以战

  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淮北市主城区功能结构规划图

  第二节加快建设城市次中心

  抓住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结合采煤沉陷区

  村庄搬迁安置,按照中等县级城市的规模,高标准规划建设淮北

  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搬迁安置基地,培育打造具有居住、文化娱乐、商务商贸、科教研发、医疗卫生、休闲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

  的新城区,成为产城一体、经济繁荣、生态美好和充满生机的城市南部次中心。结合浍河复航及浍河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临涣、

  韩村、孙疃、南坪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促进小城镇特色发展

  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基础,以产业特色化为方向,以“扩权

  强镇”为动力,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

  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

  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型小城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进一步壮大百善、朔里等全国重点镇,加快建设段园、南坪、

  临涣、五沟、渠沟、古饶等中心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

  照市政标准改造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

  服务水平,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和辐

  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重点培育1-2个新兴小城市。

  专栏8:中心镇发展方向

  百善镇:建设淮北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濉溪县中部经济区中心,

  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朔里镇: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快高铁新区建设,打造淮北

  北部门户。

  段园镇:发展机械制造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皖苏跨省合作的示

  范区,成为淮北市率先融入徐州都市圈的先行区、桥头堡。

  南坪镇:建设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以发展商贸、工业、

  居住为主的现代化综合型城镇,宿淮一体化发展的门户区。

  临涣镇:重点发展煤化工及采矿配套设备制造等产业,强化综合服

  务功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淮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增长极。

  五沟镇:发展工贸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城镇,成为市域南部重要节点城镇。

  渠沟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建设农业产

  业化示范区。

  古饶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章深化美好乡村建设

  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调整完

  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转换,分层推进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提

  升、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因地制宜采用采煤塌陷搬迁、

  集镇改造开发、空心村整治、建设征地搬迁、并村自建等模式,

  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城乡供水、供电、

  供气、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对接,提高城乡基础

  设施的共享度;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城镇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活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按照融入自然、彰显特色的原则,重点

  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示范村,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力争到2020年,全市镇政府所在地和自然村环

  境整治实现全覆盖,规划保留的中心村建设覆盖面达到80%以上。

  第三章大力发展县区经济

  深入实施《县区经济振兴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增强县区综合实力。到2020年,县区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1000亿元、7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80%以上、55%以上。

  濉溪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以濉溪经济开发区、濉芜现代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铝基新材料、装备制造

  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发展步伐。推动濉溪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工业强县。

  相山区。依托凤凰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发挥主城区优势,建设皖北地区商贸中心。打造现

  代服务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强区。

  杜集区。发挥高铁优势,积极对接徐州都市圈,发展现代商

  贸物流集聚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向集群化、

  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区。

  烈山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物流产业。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龙脊山景区,“四季榴园”景区,南湖、华家湖景区等精品旅游景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物流产业和休

  闲旅游强区。

  第四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保障发展、促进开放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紧密衔接国家

  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供应

  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水安全保障体系

  和现代能源供应网络体系,着力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

  第一节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完善干线交通路网,提高交通线路建设等级,强化交通

  枢纽和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动交通智能化,进一步增强对

  外对内交通通达能力。

  铁路。建成淮北至萧县北客车联络线、青阜铁路电气化改造、

  符夹线扩能工程,推动淮北纳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开工建设淮

  北合肥、徐州淮北阜阳城际铁路,实现与合肥经济圈和淮

  海经济区的快速连通。开展淮北商丘菏泽城际铁路项目前期

  研究。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公路。积极推进“大外环”交通项目建设,在主城区和濉溪县

  城外围,形成高等级环城大道,串联高速公路连接线,实现与泗

  许、合徐、连霍、济祁等高速公路的高效衔接。推进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徐快速通道建设,打通淮北至徐州、至阜阳快速通道。实施一批省道改造、县道改省道项目,加快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

  网、以国道、省道、县乡道为补充的综合公路网络。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村村通拓宽工程,完善乡村道路,提升农村交通通行能力。

  航空。积极开展淮北民航机场的规划研究,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内河航运。重点实施“一航两港两闸”工程(浍河四级航道、南坪港、韩村港、南坪船闸和临涣船闸),提升浍河航道通行能力。积极推进萧濉新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贯通洪泽湖,连接大

  运河,融入苏北、苏南航道网络,加快实现“通江达海”。

  综合交通枢纽。以淮北长途汽车客运新站和坡里高铁站为中心,强化各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与整合,实现旅客运输“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无缝衔接”。加快濉溪县客运新中心、五里郢

  城乡客运一体化换乘中心、汽车南站二级综合客运站、东部大学

  城客运换乘中心和烈山客运物流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市域

  客货综合集疏运体系。

  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加密主城区、濉溪

  县城和各开发园区公交线路和站点,推进主城区连接各乡镇公交线路常态化,开通一批重点乡镇间、乡镇与重点村之间的农村客

  运班线。加强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交通公共信息和服务

  平台,推动交通管理智能化。

  专栏9:“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铁路:淮北至萧县北客车联络线、青阜铁路电气化改造、符夹线扩能,淮北合肥城际铁路、徐州淮北阜阳城际铁路,谋划推进城市轨道交

  通项目、淮北商丘菏泽城际铁路等项目。

  干线公路:徐淮阜高速公路项目、S441济祁高速连接线

  淮六路连接线西临路、S303泗永路、S336宿涡路等道路改建、改造。

  内河航运:沱浍河航道整治项目,南坪港、韩村港、南坪船闸和临涣

  船闸建设项目,萧濉新河航道升级改造项目等。

  货运站场和交通枢纽:淮北长途汽车客运新站、坡里高铁站、濉溪县

  客运新中心、五里郢城乡客运一体化换乘中心、汽车南站二级综合客运站、

  东部大学城客运换乘中心、烈山客运物流服务中心等。

  公共交通:到2020年形成55条城市公交线路,完善交通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建成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

  民用机场:规划建设淮北机场。

  第二节强化水安全保障

  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加快推进重点流域防洪减

  灾治理工程,构建水资源综合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市供水和农

  村水利保障能力,维护区域水生态安全。

  防洪减灾。抢抓新一轮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机遇,积极推

  进淮河重要支流包浍河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河道疏浚和堤

  防加固,增强河道防洪保安能力。加快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城市防洪达标建设,提升城区和重要工业园

  区防洪水平。

  水资源调配。推进淮水北调淮北市配水、采煤沉陷区蓄水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增强城市蓄水能力,

  改善缺水地区水源条件。加快启动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一批县乡自来水厂,缓解城市和重要工业园区水源不足问题。规

  划建设城市涵水工程及城市排水管网项目,增强对雨水的自然积

  存、自然渗透、自然利用,提高城市涵水、保水能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控制用水总

  量,提高用水效率,限制水功能区纳污。

  农村水利。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着力提高农村自来

  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实现自来水村村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村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和农田排灌体系建

  设,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修建排灌沟渠、桥涵闸、

  机耕道,增强农村水利保障能力。

  专栏10:“十三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防洪减灾:包浍河治理,萧濉新河、闸河、龙岱河等城市防洪综合

  整治;萧濉新河黄桥闸、王引河仲大庄闸、沱河徐楼闸、洪碱河浍楼闸

  等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实施水利信息化工程。

  水资源调配:淮水北调淮北市配水项目、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采煤沉陷区蓄水综合利用项目等;濉溪县大田家、杜集区朔里等重点乡

  镇水厂建设项目。

  农村水利: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解决全市农村48.5万人

  自来水村村通;小农水重点县项目。

  第三节加强能源供应网络建设

  适应城乡发展和产业升级新要求,统筹城乡配电网建设,发

  展智能电网,推动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科学利用,推进电力交

  易多元化,确保电力输送满足城乡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需要。支

  持过境特高压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油气管网布局,积极争取国家气源气量支持,推动与相邻省份互联互通,实现“多气源一张网”,提升全市供气保障水平。积极培育用气市场,在中心城区推进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稳步

  推动天然气供气范围向镇村延伸。

  第四篇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把深化市场化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把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抓手,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

  革,全力推进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改革释放新红利,

  以创新增强新动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第一章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改革

  第一节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围绕增强城市资源聚集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能

  力,突出“产、钱、地、人、治”,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城市投融

  资、土地要素、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城市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通过2-3年试点努力,推进改革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到2020年,产城

  融合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土地要素流动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可持续的城市投融资模式基本建立,城

  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集聚和

  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充分利用耕地、山地、塌陷区等多种土地资源,发展多种

  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和矿区闭矿进城人员与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人地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地票”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支持村

  内公益事业建设。

  第三节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权责,持续推进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严格履行并动态调整市、县政府及部门权

  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清理、

  减少前置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效能。探索建立行

  政服务效能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

  分开,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推动事务性管理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转

  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

  境保护、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积极推进开

  发园区管理和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

  理体制改革,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建立行政服务效能综合考评机制。

  第四节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分类指导、一企一策,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兼并重

  组、整体上市。协同推进淮矿集团、皖北煤电、淮海实业、中煤矿建等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维护职工合法权

  益。推动市县融资平台公司资产重组,分离经营性业务,建成独立市场主体。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经营机制,以管资本为主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促进过剩产能走出去。科学统筹市与四大省属企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推动市企产业紧密衔接,

  实现市企融合发展。

  第五节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统筹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

  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预算规划管理,强化预算公开、执行、

  监督和管理。整合财政专项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

  基金、PPP合作等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落实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积极贯彻深化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完善政府债务管理,稳妥推进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加快健全地方金融体系,积极打造一批地方金融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产业投资

  基金、创业引导基金等,健全基金运行管理机制。

  第二章全力增强创新驱动力

  抢抓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掀起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新高潮,建设成为省级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鼓励开展技术创新、管

  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一批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推动铝基新材料、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等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创新企业百

  强计划,开展科技型、高新型、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支持有实

  力的企业引进或并购境内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充分利用国内高

  校科技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工业设计与科技成果产业

  化,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交流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中关村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等区域战略合作,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跨区域利用创新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到2020年,培育2-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3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

  率达到40%,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

  第二节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实施开发园区科技提升计划,大力推进龙湖高新技术开发

  区、濉溪经济开发区创新园区、杜集矿机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凤凰山国家农业科技园、烈山经济开发区雷山项目区等创新载体

  建设,引导人才、项目、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鼓励

  各级政府通过盘活商业用房、闲置厂房、物流设施等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

  体系。推动北大方正智谷科技园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孵化器建设,支持搭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平

  台,缩短孵化周期,提高孵化效率。充分发挥地方和高校各自优

  势,加强与淮师大等高校的创新合作,实现市校融合发展,推动高校教育和地方发展转型升级。到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科技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5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

  第三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总量、效益、活力和贡献。到2020

  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力争

  60%;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40家以上。

  第一节全面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支持民营经济依法进入金融、教育、

  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和交通、电力、市政公用等领域。加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推广力度,向民营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合作项

  目,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国有控股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民营

  经济外向发展水平,深化与省内外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引

  进更多企业家、战略投资者、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淮投资兴业。

  第二节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中高端转移。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促进

  主导产业、传统产业领域的优势骨干民营企业提高行业竞争力。依托制造业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在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

  计、科技咨询、节能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快速发展。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推广“税融通”,对在转型升级中出现暂

  时性困难、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重点民营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实施重点帮扶。

  第三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以市职教园区、省级

  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实施“创翼起飞、圆梦淮北”行动计划,实

  施青年人才创业工程、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业领航工程、返

  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创客能力培养工程、创业平台搭建工程等。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众创空间”,为小微

  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为初创企业

  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

  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引进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

  业投资机构,形成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

  第五篇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推进区域开放

  合作。搭建开拓国际市场新平台,增强大融合、大开放下集聚要

  素和配置资源能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一章全面加强区域合作

  全面参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长江经济

  带和中原经济区,促进区域间产业、市场和要素资源的全方位对

  接,不断拓展开放发展空间。

  第一节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对接,不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加强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与交流,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大跨界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合作,形成联防联控合力。积极推进核心区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双边、多

  边沟通与合作。

  第二节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交流

  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等领域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新一轮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产业发展。加强在物流运输体系、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对接。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与我市人力资源等优势要素双向流动。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广泛开展经贸合作。建设长三角地区

  重要能源产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争取成为长三角城

  市经济协调会成员。

  第三节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紧抓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全面推进区域内产

  业、交通、旅游、环保、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对接。以能源、绿色食品、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协作和优势互补,打造中

  原经济区重要的煤机装备基地、食品产业基地、铝工业基地。打

  通豫东皖北综合交通通道,推进徐州淮北阜阳高速公路、沱

  浍河四级航道整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旅游、物流基地协作开发,提升隋唐大运河旅游品牌实力。协同推进矿区生态

  环境和煤矿塌陷区治理工程,提升区域整体生态承载能力。加强

  与经济区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资合作及人才资源互通

  第四节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推进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围绕实施综合治水、航道等级

  提升、特色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等五大工程,超前

  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政策支持范围。重点在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铝基新材料、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热值煤发电

  等优势产业方面对接项目。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煤矿棚户

  区改造、沉陷区综合治理、浍河航道整治、淮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等重大工程实施。

  第五节深化南北合作

  深入推进濉芜现代产业园建设,加强产业的对接与合作,力

  争一批知名企业、龙头企业、牵引性及辐射性较强的企业入驻园区,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集聚态势。突出园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共建园区打造成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园区在运行机制、集约用地、园区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大

  胆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不断集聚企业资源,增强园区辐射和

  带动力。拓展与皖江城市带更多地区的合作,不断放大园区的辐

  射和示范效应。

  第二章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大力促进招商引资提质提效,围绕新型煤化工、铝基新材料、

  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大型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交流,推动引资与

  引智、引技相结合,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自主研发

  能力突出的骨干企业。瞄准央企、知名民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实施现

  代服务业“短板”提升工程。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专业招商、

  全民招商、组团招商、挂职招商,积极探索网络招商、委托招商等,鼓励开展依托标准化厂房、低效闲置土地等开展“零土地招

  商”和“二次招商”,努力提高招商精准度。建立第三方专家项目筛评制度,严把“产业、用地、环保、实力、效益”五个关口,切

  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实施招

  商引资负面清单制度,健全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规范招

  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安商服务,持续提升投资发展环境。

  第三章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开

  展中德、中波、中俄经贸合作。继续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外贸结构,逐步提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

  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

  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

  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重点培育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企

  业,壮大出口主体,引导出口产业集聚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

  中博会、广交会、厦洽会、东盟博览会、中俄博览会等国内外重

  要展会,推动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平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强企业技术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

  资,推进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基地,承揽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对外劳

  务输出和服务外包。支持企业根据需求申报自用或公用保税仓库

  及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好青龙山铁路“无水港”,

  提高外贸服务水平。

  专栏11:“十三五”开放合作重大项目

  区域互联互通工程:城际铁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城际

  间快速通道项目、内河航运建设项目。

  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程:能源方面,推进煤电企业在境外勘

  探开采煤炭资源和发展煤炭工业,参与重大电力项目合作。装备制造方

  面,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投

  资建厂。轻工方面,选择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市场广阔的国家和地

  区,建立境外纺织、食品加工基地。农业方面,支持在境外投资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基地。

  第六篇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共享发展,突出民生重点,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

  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

  手,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把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

  及全市人民,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

  第一章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坚持“一村(户)一

  策”,因人因地施策,全面推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

  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精准”,提高扶贫实效,

  确保全市22个贫困村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

  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带动贫困

  户增收。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平困

  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项致富技能。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向贫困村倾斜,加快贫困村人居环境。实施智力脱贫工程。加强教育扶贫,努力构建到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教育精准脱贫体系,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

  度。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

  底。实施健康脱贫工程。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

  帮扶力度,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实施基础设施建

  设扶贫工程。推动乡村道路、农网改造、农田水利、安全饮水、

  清洁家园等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广泛动员社

  会力量参与扶贫。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和单位帮扶贫困村制度,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制度,做

  到不脱贫不脱钩。

  第二章提质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节普及基础教育

  按照教育质量提升与教育公平并举原则,进一步优化中小学

  和幼儿园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缩小校际差距、

  城乡差距。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高幼儿保教质量。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严格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政策,适应户籍制度改革需

  求,建设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

  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进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

  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第二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

  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强化政府对职业教

  育的统筹,创新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机制,建立企业参与办学

  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鼓励市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改革,支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争

  创省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

  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

  第三节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

  建立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支持农村教师队

  伍发展。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和留守流动儿童、残疾儿童

  关爱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办好特殊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

  理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推进教育公平,支持幼儿园和优质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发展,鼓励淮北一中、濉溪中学、实

  验高中等骨干学校建立创新教育联盟等。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开展数字校园、名

  师课堂、电子书包等行动。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支持和规范民办

  教育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支持淮北师范大学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建成高水

  平有特色的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淮北师范大学人才智力优势,加

  强市校合作,健全市校合作机制,推动市校双方融合发展、一体

  第三章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居民健康行动计划,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综合监测预警和风险评

  估。加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深化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着

  力健全分级诊疗、药品采购供应、医保管理等体系建设。完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远程医疗。鼓励发展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共同体、医疗集团,加强与长三角、

  淮海经济区等地区医疗合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加

  快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对口帮扶非公立医疗机构。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国民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

  业(助理)医师达到2.5人。

  第二节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健身广场、健身苑、

  体育俱乐部建设,提高群众健身设施覆盖面。以城市公园、绿地、社区为节点,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健身步道。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健康淮北”活动,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职工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率。坚持体教结合,加强学生体质监测,不断提高国民特别是

  青少年体质水平。鼓励发展体育协会、健身团队、体育社团等社

  会组织,加大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力度,培育群众体育消费观念。推动体育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和

  综合效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

  予以支持。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第三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生育水平,全面实施一

  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计生服务全覆盖,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倡导优生优育,

  提高生殖健康、妇幼健康、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全面落实扶助关怀工作。健全人口基本信息共享机制。顺应人口老龄化形势,实施“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工作,提高残疾人教育、

  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章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

  首位,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退役军人就业。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积极开发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完善就业援助制

  度,促进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推行终

  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依法规范用工,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

  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稳步提高社会保

  险待遇水平,缩小城乡、职业、人群间待遇差距。整合城乡居民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职工养老

  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

  理调整机制,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深入实

  施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

  商业健康保险。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

  面。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完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受灾人员救助

  制度,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儿童、残疾人、流浪未

  成年人救助政策,完善孤儿院、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加强优抚安置工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公积

  金制度,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

  第五章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市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以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为重点,明显增加低收入劳

  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科学

  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稳步推进农村

  宅基地、土地流转改革,提高农民财产收益。积极发展个体私营

  经济,鼓励居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分散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性

  和财产性收入。拓宽居民财产保值增值方式。

  第六章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防灾减

  灾、网络安全等公共安全体系,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严格落

  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

  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高危行业、道路交通、公共场所、特种设备

  等重点领域安全检查工作。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化依法治理、

  安全监测和社会共治,促进健康淮北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和应急

  体系建设,重点加强防洪、消防、防震、人防等防灾减灾基础设

  施建设。落实与省气象局签署的战略性合作协议,推进气象现代

  化建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突发公共

  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网

  络安全监管。

  专栏12:淮北市“十三五”社会建设重点工程

  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市一中东校区建设、濉溪县二中新校区建设。支持职教园区、市职教集团做大做强,建设一批高水准职业教育培

  训、实习实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和信息服务中心。谋划

  建设淮北应用大学。

  健康淮北发展工程: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三院(传染医院)、市老年康复医院、市肿瘤医院、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四院等重大项目建设。

  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群众健身设施布局,以城乡社区为节点,建设健身步道、早晚锻炼点,推进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淮北市高科技

  电训中心项目、濉溪县文体中心项目、相山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

  养老服务促进工程: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

  与举办养老机构,加快推进淮矿职防院健康养老服务,推动职业病防治

  院健康养老、南翔健康城、龙脊山生态养老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设。

  居民住房保障工程:全面推进濉溪县、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

  凤凰山综合服务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使城市集中成片棚户区、城中村、

  旧住宅小区、国有工矿棚户区等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程:利用智慧城市已建成的社管平

  台,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一体的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网上办事系统。

  第七篇培育精深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提

  升文化产业,努力打造人文荟萃、特色彰显的精深文化,不断提升

  文化软实力,为精致淮北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一章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突出抓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蓬勃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活动,积极弘扬廉政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新媒体和网络文化,形成讲正气、知荣辱、乐奉献、敢担当的良好风尚。实施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群众科学素质行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和改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社会氛围,叫响“淮北好人”品牌,提高

  全民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章争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依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标准要求,实施《淮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行动计划(20152017)》,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

  坚持城乡同治、全域共建,统筹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加大

  精细化管理力度,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坚持点线面结合、

  联创联动,全面推动创建工作提档升级。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

  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结对扶贫共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推进多城联创,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国家级荣誉。推进城乡环卫工作

  一体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程,促进农村乡风民风淳朴、

  人居环境优美和文化生活丰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培育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打造优良的信用环境。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扎实推

  进文明旅游工作,不断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立完善有力的领导决策机制,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科学全面的测评机制和严格的督查问责机制,不断提高创建工作

  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水平,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强有力

  的保障。力争2017年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第三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市、县(区)、镇(办)、

  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实施公共文化图书馆总分馆制,开展“百馆(站)

  千村文化结对”共建。加快文化主题公园、规划馆、科技馆、游泳馆等设施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

  农民文化乐园、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

  数字化工程。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改造,加

  快直播卫星、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户户通建设,完善应急广

  播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

  免费开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提高全民文化活动参与率。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

  化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第四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发展文化旅游、演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数字动漫、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意设计

  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

  和文化村,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谋划利用老旧矿区厂房建设文化

  创意产业基地。加快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扩大和引领文化消费。传承创新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扶持发展现代工艺品产业。加大影视创作、发行、播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动城市院线影院建设、改造和升级。到2020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第五章保护开发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两汉文化、隋唐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做好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有效保护、开发和

  利用。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隋唐运河柳孜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建设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公园,进一步

  打响运河品牌。围绕临涣古城、四季榴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口子酒文化博览园,着力打造春秋战国文化、汉文化、石榴文化、红色文化和酒文化等城市文化,培育书画、雕塑、中国结、汉画

  像石等一批文化产品品牌。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开展多种

  形式的保护传承活动。修缮保护城隍庙、山西会馆、传统民居街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开

  展濉溪老城石板街保护修缮工程,结合口子酒文化宣传展示,申

  报全国历史文化名街;做好榴园村赵庄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展示工

  程,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完成青龙寺、

  徐氏祠堂、子张墓、天藏寺等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工程。专栏13:“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

  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建设市规划馆、科技馆、游泳馆、文创科教城、歌剧院、全民运动健身中心、濉溪河西区文体中心;实施市“三馆一院”、

  县“两馆一场”达标升级工程,深入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

  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部颁一级

  评估标准,县级100%达到部颁二级以上评估标准,乡镇(街道)村(社区)

  普遍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达到国家、省相关标准。全市

  美好乡村中心村建成农民文化乐园或达到农民文化乐园标准。

  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升级、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实施广播电视无线数

  字化覆盖工程,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转、双

  向化改造,全市农村地区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城区双向网覆盖率

  100%,农村双向网覆盖率60%以上。

  第八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精美城市

  明确主体功能定位,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围绕精美城市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全面

  加强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努力建设皖北特色山水生态城市。

  第一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空间无序扩张。尊重自然格局,依托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实行绿色规划、

  设计、施工标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重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培育绿

  色生活方式,持续推进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推动绿色消费,

  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标识产品。推动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推

  动绿色殡葬。

  第二章明确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合理确定全市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确保主体功能落实到乡镇,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资源要素按照主体功能

  区优化配置,促进各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实现差异化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和工业化重点开发区

  包括城市规划建成区、集镇建设区和独立的产业园区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濉溪县城、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交

  通干线和重点镇,是淮北市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引导各类要素向此区域集中,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完善

  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建

  设市域产业和人口集聚区。

  第二节农业发展区

  包括城市主要的连片生态绿廊和部分城市发展备用地、基本

  农田保护区、林地、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等。该区域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

  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造城市生态屏障。淮北市主城区用地总体布局图

  第三节生态保育区

  包括相山绿化保护区、龙脊山自然风景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坡度大于25度的地区,南湖湿地公园和东湖湿地公园的重要地段,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河流、水库和湖泊水域,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矿产资源采空区,主要基础设施廊道。该区域禁止

  进行任何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活动,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保护

  禁止开发区域的法律法规,逐步引导开发主体和人口有序外移。

  第三章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环境

  保护模范城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完善提升南湖公园,建设东湖、

  中湖、北湖公园,共同聚合形成主城区生态绿色核心。实施城市

  河湖连通与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动老濉河、华家湖等

  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大力推进农村河网水环

  境综合治理,实施县乡河道、村庄河塘、农村生产河道及田间沟渠疏浚整治工程,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生态水环境。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加快城

  区河湖等滨水沿线带状绿地和绿道建设,强化城市绿网连接线功

  能,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继续加强东部石质山场造林绿化。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打造“一带

  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第二节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以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开展工业源、面源、移动源“三源”综合治理,重点加强煤炭生

  产、火电等工业过程大气污染的治理,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力度,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基本实现城市PM2.5监测与控制全覆盖。启动开展噪音环境、辐射环境等整治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积极防治和修复地下水污染,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淮水北调淮北市配水工程水质保护,进一

  步改善提升水环境质量。启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环境监测,优先保护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土壤环境。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8个重点镇

  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厂。

  第四章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努力转变

  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第一节节约利用能源

  严格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项目节能评

  估审查,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

  划。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落实环保电价政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绿

  色建筑行动,全市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

  建筑标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效“领跑者”制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

  发展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高效环保机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

  费中的比重。加强煤炭瓦斯综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二节节约利用水资源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落实水资

  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改造,

  推广使用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开展水效“领

  跑者”引领行动。建设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基本农田

  保护红线。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

  制,进一步完善城镇各类建设用地标准。全面开展独立工矿区改造,鼓励工矿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工矿废弃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建

  设。建立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和新增用地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第五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

  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积极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依托国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行企业

  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快煤矿瓦斯、煤矸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完善“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

  产业链,力争主要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打造国家

  煤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

  极发展“城市矿产”和再制造产业。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

  统,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

  服务过程清洁化。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推广循环经济典

  型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第六章营造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第一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严格准入管理。加快矿业权市场建

  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

  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城镇居民阶梯式水价、气价和电价

  等价格制度。探索推进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

  制度建设,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健全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温室

  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和数据报告制度。坚持党政同责的要求,

  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第二节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

  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将生态文明教育融

  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活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市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行绿色生态殡葬。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全面推行绿色办公,不断

  提升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

  专栏14:“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

  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推进南湖景区提升工程、东湖生态旅游开发和乾隆湖生态整治;实施中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建设淮北中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实施淮北东部石质山场林业多目标经营项目;凤西湖湿地公园

  项目、淮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二期工程、临涣矿区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闸河矿区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城市水系生态环境及河湖连通项目,龙湖

  高新区鼎湖治理项目等。

  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淮北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东湖塌陷区存量垃圾治理工程、烈山和杜集片区污水转输工程、淮北市污水管网三期完善工程、淮北市老城区雨污分流项目、淮北市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项目、淮北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淮北市建筑渣土处置项目等。

  循环经济壮大工程: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濉溪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项目、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农作

  物秸秆生产高能饲料及循环利用项目、古饶生态循环肉牛养殖项目等。

  第九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党的领导,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加

  快推进“法治淮北”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切实维护好人民权

  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包容。

  第一章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

  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切

  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基层党

  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从

  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

  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

  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强化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职,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公众参与度,推进公共决策民主化,依

  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进权力运行

  公开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

  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等制度。广泛

  发展基层民主,推动完善城乡社区民主选举制度,鼓励成立村民理事会、社区理事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基本

  方针,切实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

  一战线。深化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着力增强全面国防观念。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进“双拥”工作。加大地方志资

  源开发利用,推进智慧方志建设。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作,提升联系

  和服务群众能力。继续推进保密、地震、红十字、民族宗教、工商联、对台事务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保障经济发

  展的能力。

  第三章建设法治淮北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发展,大力推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积极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治宣

  传,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

  第一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开展重点领域立法工作,制定地方性规章。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政府重大事项由政府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

  事项决策后评估制度。严格执行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规制度,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责统一、

  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打造阳光政

  务。积极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等领域执法监管,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综合执法。严

  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节大力维护司法公正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动法院、检察院

  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落实依法独立公

  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

  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落实领导

  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

  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

  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构建公正阳光司法机制,拓展司法公开的渠道和范围,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

  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充分发挥律师队伍在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全面增强法治意识

  实施“七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

  制,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法治信仰,着力在全社会形

  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培

  训班、科学发展大讲堂等法治宣传教育平台作用,推动运用法治

  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大力拓展法治宣传渠道,推广微信、微博普法,鼓励通过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普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健全依法维权和化

  解纠纷机制。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平等

  享受法律保护。强化法治的服务职能和保障作用。

  第四章完善社会治理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管理,依法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县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推行“阳光信访”,加快建设网上信访信息

  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重大不稳

  定问题清单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用好“警民联调”工作机制。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强化应急管

  理,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和处置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

  系,提高数字化防控设备覆盖率。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

  市。加快完善大城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常态化、市场

  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创建“无邪教社区”。

  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第十篇强化要素保障筑牢经济社会发展支撑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

  增强项目支撑和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面优化发

  展环境,强化规划落实、协调和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各项目标

  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章扩大有效投入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以事关全局和长远

  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为抓手,加强项目谋划,扩大有效投入,带

  动有效产出。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动态,超前谋划,主动对接,争

  取国家更多资金支持。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突出抓好战略性

  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突出抓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

  工程、房地产等重大项目。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突出抓好铁路、公路、电力、新能源、农林、生态治理等牵动性、支撑力强

  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抓好教育、医疗、养

  老、就业服务等民生投人。围绕新建、续建、竣工、储备等关键环节,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建立健全市

  领导联系和分层分级调度机制,完善项目服务保障。进一步扩大

  民间投资,加快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

  与投资建设重大项目。

  第二章拓宽融资渠道

  瞄准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

  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稳步推动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政

  府性债务管理模式,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加快推进市、县(区)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探索建立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产

  业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积

  极推进PPP等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水平。以

  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导向,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拓展上市、债券、票据、天使投资、

  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

  第三章强化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作用,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工程》,

  实施相城英才引育计划,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推动招才引智和本土人才开发“双管齐下”。创新招才引智方式,探索柔性引进模式,围绕产业发展

  重点,吸引一批高精尖人才通过担任顾问、技术入股、项目合作、

  短期挂职等方式来我市工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以重

  点人才项目为抓手,培育一批本土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实施相城

  “金蓝领”万人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纽带、政府为引导的技能型人才培育机制,培育实用紧缺型

  人才。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打造新型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优化人才服务,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探索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深化拓展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活

  动,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第四章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政府效能和作风建设,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优化工

  作流程,增强政府服务的规范性、针对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构建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按照宽进严管原则,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管理,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营造亲商、重商、护商的营商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各行业准入规则中不适当的限制性条

  件,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

  运用、保护和管理,推动科技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环境。全面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积极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

  范城市。强化多层次、多领域文明创建,积极营造具有亲和力

  和感召力的城市形象,改善人文社会环境。

  第五章健全实施机制

  将多规合一理念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矿产资源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坚持“规划引领、部门合作、平台整合、市区联动、试点先行”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托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从规划内容、协调机制和行政管理多方面理顺“多规”关系,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依据规划目标和任务,

  加强政府绩效评价与考核,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对结构

  优化、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考评。推

  动考评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化,增强政府绩效考评约束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解读规划,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关心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良好氛围。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开展规划中期

  评估,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实施建议,自觉接受人大和社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进而促进经济更加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五位一体: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的强化高

  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

  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调转促“496”实施方案:是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而制定的实施方案,简称调转促“496”实施方案。包括四大发展目标、九大重点工程和六大保障措施。四大发展目标,即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

  指标提高。九大重点工程,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园区转型

  升级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及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

  程、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县区经济振兴工程、创新驱动发展工程、质量品牌升级工程、金融创新工程、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六大保障措施,即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深化改革创新、突出项目

  带动、全力招商引资、强化要素保障。

  电子商务B2B、C2C及O2O:O2O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

  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既可涉及到线上,

  又可涉及到线B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Internet,

  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C2C是指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招商“六个一”工作机制:是指一会准入制、一次性告知制、

  一站式审批制、一个窗口收费制、一次性验收制、一次性兑现制。

  “营改增”试点:“营改增”是一项减税的政策,是改变对产品征收增值税、对服务征收营业税的方式,将产品和服务一并纳入增值

  税的征收范围,不再对“服务”征收营业税,并且降低增值税税率,其

  目的就是减少重复纳税。

  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

  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军民融合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制定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

  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

  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

  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

  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

  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一尊重、五统筹:是指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发展基本思路,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

  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

  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三线三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

  际周边、景区周边。在2013年11月1日召开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开展综合治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