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与时尚,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原标题:融合传统与时尚,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广州文化底蕴深厚,两千多年的城市文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抹上了厚重的底色,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交合互动形成了广州独特的文化亮点,作为省会城市它在岭南文化的引领力和辐射力上呈现出无限活力。如何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用新技术激活传统,创造时尚,打造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让广州成为一个魅力与活力无穷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
文化需保护与传承,更需激活为时尚
文化的传承,不只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同理,传承不仅仅是守望,也是要创造。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因时代召唤而被激活,从而加入到新的历史进程里去。以传统工艺为例,我们不应该只将这些传统工艺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将其激活为时尚。过去,我们一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想到的就是保护,而一旦保护就容易将其固态化了,久而久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变成了一种“被展示”的文化。事实上,经过新技术的加入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而且是具备创造性的文化,即使是在被展示的同时也可以是体验性的。在这一点上,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产业开发、顺德香云纱的重塑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与示范。又比如,广州的“王老吉凉茶”的制作工艺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制作与销售都已经活态化并且实现了现代产业化。
目前正热的“粤菜师傅”,也是要走将传统手艺活态化并产业化的道路。粤菜中的广府菜不仅是广州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广州文化产业的招牌之一。打造时尚而又经典的广府菜,对于“食在广州”的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广州要激活自身的“粤菜文化”,除了继续传承外,还要在时尚感、在增加展示与体验上下功夫。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广州酒家”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探索。比如,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提升传统工艺,让菜式变得时尚起来。
除了饮食,广州另一重要品牌是粤剧。如何使粤剧像昆曲一样,经艺术家白先勇点石成金变得青春而时尚起来,这同样需要在文化的传承上不断推陈出新。广州有粤剧明星“红线女”品牌,也有倪惠英、曾小敏等实力派传人。广州粤剧有底气、有实力,但要实现振兴,关键还在于兼具创意与时尚的设计与策划。目前广州粤剧博物馆,还是以文化展示为主,体验性的内容有待提升。如果能让它与近在咫尺的文化街区永庆坊融为一体,使粤剧文化在体验中变得时尚起来,相信更多的游客尤其是青年人也会喜欢起粤剧来。
利用新技术,促传统与时尚结合
从广州近代贸易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州的外销画、外销瓷等工艺品,在当时都是非常时尚与流行的。这当中虽然有按外国的时尚要求去生产的客观因素,但广州工艺行业的开放观念与主动创造则是核心动力。这也说明,传统工艺在现代技术和文明的催生下同样可以变得时尚起来,时尚与传统这两个要素并不一定是对立的——传统借时尚而生成新的因素,时尚助传统而流行开去。比如,现代建筑艺术向传统寻求资源,并根据现实的要求创造出新的经典,同样会形成时尚。建筑师张锦秋设计的陕西博物馆,就是在吸收唐代建筑素雅大方的优秀传统上创造出的“新唐风”建筑。这种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创新创造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例如,在“广州手信”的设计上,使其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变成时尚的礼品,设计业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传统与时尚结合并不是百试百灵,也可能有挑战与风险。毕竟,文化的创新创造,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还需要去功利化的勇气。对此,我们应该多些鼓励,允许文化创意的试验与尝试;也要多些包容,坚持不断地更新观念,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
此外,面对新技术的大量涌现,文化的创新创造也要求我们敢于接受、善于接受并勇于创造。比如,广州的动漫制作以及酷狗音乐走在了行业的前列,起到了先锋作用。但未来,面临5G技术的到来和广泛使用,广州文化产业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如何抢占先机,实现技术与时尚的结合,是需要突破的重点。同时,文化产业毕竟是以内容为主的产业,没有文化内容,技术就会流于形式,流于空泛。能否搭上5G这趟流行且时尚的快车,是决定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技术前提,但生产出能与5G技术相匹配的内容更为重要。如何融进时尚因素,将具有岭南文化底蕴的故事讲好,会成为广州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