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汽车评测

山西:打造好晋剧传承基地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名单包括25个高校项目,其中,山西大学的“晋剧”项目榜上有名。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新鲜,但当它与高校、传承基地这样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还是让人产生了静水流深般的期待。进而言之,于山西来说,山西大学是百年学堂,晋剧是传统戏剧,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大学与晋剧的匹配,不能不让人加深了这种期待。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是描写山西戏曲兴盛的一副楹联。众所周知,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作为四大支柱,更是扎根民间,深受人们喜爱。侯马出土的金代董氏墓戏俑,今年还入选2019年度《国家宝藏》特展,足见山西戏曲之源远流长。然而,不得不正视的是,晋剧这类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日渐老化,后继人才缺乏,年轻观众流失,无论是剧场还是公园的票友一角,40岁以下的观众少之又少,年轻人与戏曲的距离出现了深深的代沟。好在,包括各类戏曲剧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作为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纷纷走进校园。

  文化的润泽陶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高校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始于2018年。不同于以往,这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架构,进入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成立社团和工作坊、辐射中小学和社区、深入教育研究等,多措并举,可以说,从以前的热闹一阵、蜻蜓点水正式进入了学校长期的立德树人计划。正如一位校长所言,传统文化不仅要走进学校,更要走进课堂,活动是一时的,课堂则更长效。

  传统文化要在年轻人中“圈粉”,进入课堂只是前提,更多的功夫还在课堂内外。以戏曲为例,曾经深深根植于民间的戏曲如今日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尽的粮”的戏曲热潮已经褪去,年轻人在成长中天然缺乏了来自家庭、来自长辈、来自乡土的浸染,仅靠校园和艺术团队的力量,其艰难可想而知。但凡事“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比如在课堂和社团工坊中,设立客座教授,或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邀请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艺术社团等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共建制度,以此来解决老师和资源问题。另一方面,须创新传统艺术的活化路径。比如在内容、载体、传播手段等方面,充分让科技赋能,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活年轻人的兴趣。在这点上,近年来文博界的创新可圈可点,比如文物戏精大会、大同云冈石窟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等,都借助新技术,让静态的文物穿越历史时空有了鲜活的生命。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散发着文化艺术之美,也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养分,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戏曲就自觉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当下,传承传统文化,有的地方以才艺和竞技为主,而忽略了其中的精神养成及根脉和灵魂,也需要引起思考。

  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平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契机,双方的融合借力,有利于为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现代的审美和活力,也有利于让更多年轻人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中提升艺术修养、接力传统技艺、坚定文化自信。具体而言,山西大学被赋予晋剧传承基地,开启了美育与传承的双向功能,期待能开出并蒂莲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