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文化

自治区教育发展:练好民族教育“内”功汽车文化 中职教材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小伙儿阿拉腾巴根的故事也很有代表性。阿拉腾巴根发现,牧民家里的农牧机械总是坏了就扔,没人懂得怎么修,“太可惜了”。听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常常开班给牧民进行免费培训,可是他居住偏远,信息闭塞,很多次培训都错过了。

脱贫攻坚,民族教育持续发力

在东乌旗民族综合高中,记者遇到了40岁的萨仁通嘎拉嘎正在与女儿“同校学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全区民族学校蒙汉双语经典比赛现场,来自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蒙古族中学希那,身着蒙古袍,和着音乐,用蒙汉双语着唐诗《游子吟》。

幼儿园阶段,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多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价值引领,民族团结贯穿教育全过程

文理并重,民族教育在传承创新中发展

2.全区中小学现有少数民族专任教师5.86万人,占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20.34万人的28.78%;其中使用蒙汉双语教学的2.18万人,占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0.80%。

近年来,自治区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民族学校师生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书写中华经典比赛活动,每年每所学校都要举办一届艺术节。全区各个民族中小学广泛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感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族团结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可触可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凝聚力,也为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意识打下了的基础,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以来,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把教育作为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始终“优先发展、重点支持”民族教育,在事业发展规划上优先谋划民族教育,在财政资金上投入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民族教育,全区各学段少数民族在校生所占比例均超出其人口所占比例,各项主要教育指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受教育规模和程度实现历史新高,民族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作出了突出贡献。

到了大学阶段,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有着更加完整的体系保障。

而在旗所在地的乌审旗蒙古族实验小学,科技启蒙教育逐渐成为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全校90%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带动着老师和家长,该校多名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获得了国家专利。

教育扶贫,不仅要培养能致富的人,还要培养带动更多人致富的领头人。各高校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在推动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方面一直进行着有益探索。全区各级各类中小学统一使用国家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各一册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统一使用自治区组织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地方补充教材和现代教学资源,并全部纳入了免费教科书范围。多年来,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高中阶段的思想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高等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链接

蒙古语授课学生理科教学薄弱、学生高中毕业后学习自然科学学科兴趣不高等,是新时期民族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教育工作者们对此有着的认识,也在努力补齐这个短板。

2016年,自治区全面启动“蒙汉双语授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理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从夯实基础开始抓起。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在全区双语授课中小学大力推进理科教学课堂,全区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校也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一大批蒙古语授课教师走进、上海、江苏等地名校学习先进经验,努力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生态,着力提升学生理科学习兴趣和效率。

2016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为促进民族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法制保障。

发展民族教育,既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这,是一个太阳也要“走”两个小时的地方。

中国农业信息网农业山西农业农网上海农业江苏农业浙江农业安徽农业福建农业江西农业山东农业湖北农业湖南农业广东农业广西农业海南农业重庆农业四川农业贵州农业陕西农业甘肃农业青海农业农业中国农村网中国农业技术网中国牧业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中国兴农网中国农产品网中国养殖网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中国牧草网中国农村发现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中国种植技术网中国农业机械网农博网青麦田云农网农产品加工网畜牧大集网现代农业产业网灌溉网农合网鸡病专业网品牌食品网

2016年2月印发的《自治区人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抓好自治区制定的“小学公识、初中素养、高中合格、大学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教育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

“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交汇点、结合部,必须立德树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融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这对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边疆安宁和谐稳定,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具有特殊重要作用。”教育厅厅长侯元说。

于是,他找到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说自己想学“修机器”。面对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又听不太懂汉语的学生,学校的回答只有一个字:“行!”随后便安排老师免费教他。学成归来,阿拉腾巴根不仅了自家的机器,还把周围牧民的机器全了,他也凭借自己“修机器”的技能了致富。

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据2015/2016学年初统计,全区有民族中小学校520所(含小学、普通中学、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5.49万人,分别占全区中小学校总数和在校学生总数的17.51%、14.15%。其中实行蒙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校465所,在校学生21.93万人。

民族教育发展概况

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一行来到,亲眼了这片大草原上最亮丽的风景——民族教育。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中国日报国际在线央视网一亩田中国网网解放军报中青在线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畜牧大集网人民论坛中国现代企业网中国日报网国际频道千龙网中国文明网中央编办三农直通车中国农业信息网全国党建网农博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农业标准网阿里牧-中国畜牧商城网新浪农业中国企业报民生网中国美丽乡村网农视网中国食品报网西部网三农频道金农网365农网吾谷网蓝网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蒙古族中学操场中间,一个八“哈那”的大蒙古包,就是学生上蒙古族传统文化课的教室。待客礼仪、传统器具的使用等都会在这里教给孩子们。除了蒙古包,校舍里随处可见传承民族文化的“小心思”,比如奶缸造型的书架,就给阅读角增添了浓浓的民族气息。

东乌旗蒙古族第二小学学生们正在做课间操,他们除了做国标操,还做有本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校本操。这所学校是一所马背小学成长起来的蒙语授课小学,布局调整中,先后将十四所苏木学校并入该校。周边所有牧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普通高校现有少数民族专任教师7821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30.69%;其中使用蒙汉双语教学的1738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82%。(本报记者张圣华唐琪王强张晨郝文婷)

大学校长陈国庆介绍,内大最具特色的蒙古学学院涵盖了文、史、哲、教等多个学科,传承蒙古族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造就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

当太阳从她的东端冉冉升起的时候,她的西端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中,两个小时之后方初露晨曦。

从首府呼和浩特到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到西部的阿拉善盟,在的中小学校园里,着蒙汉双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手工课上,各民族学生亲手制作的升国旗模型以及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格外引人注目。

她横跨三北,国境线绵延4200公里,总面积118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半以上被草原和森林覆盖,有蒙、汉、满、回等55个民族2500多万人生活在这里,她就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自治区。

自治区人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专项教育,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各高校也加大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普遍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或“大学生创业孵化。”

蒙古族学校校长阿布日固说:“我们学校蒙古族学生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平均在130分以上(满分150分),通过基础教育阶段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基本能达到蒙汉兼通。”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先后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民族教育工作做出系统规划和部署。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族中小学开始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的培养。

全区有民族幼儿园362所,在园幼儿7.9万人,分别占全区幼儿园总数和在园幼儿总数的10.30%、13.32%。其中实行蒙汉双语教学的民族幼儿园316所,在园幼儿5.18万人。

在普及通用的语言文字基础上,自治区一直致力于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

“牧民们习惯灵活就业,我们的培训让他们有一技傍身,不放牧的季节也能赚钱,大家勤劳致富。”副校长哈斯其其格笑着说。

全区现有普通高校57所,其中24所开设了104个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和少数民族预科班,在读学生4.06万人,占全区在校大学生总数的9.65%,占蒙古族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2.6%。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副院长杨富有告诉记者,每年学校完成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社会培训达3万余人次。除了为牧民提供农牧机械维修等技能培训,还为牧区医务人员开展“蒙医五疗术”专题培训,为牧民提供焊接技术、汽车修理等经常性技术指导,为驻地企业提供岗位练兵、技术与人力支撑等,还建立了疫病远程诊疗服务机构,以便及时为牧民治疗牲畜疾病。

记者在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看到,蒙古语班的小朋友们身穿蒙古族服饰,用一个个嘎啦哈(羊关节)拼出蒙古靴、牛羊的样子,玩得不亦乐乎。而在西乌珠穆沁旗幼儿园的雪上乐园,两个小男孩正在有模有样地进行着蒙古式摔跤,获胜的小胖墩儿地做出大摇大摆的模样,看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东乌旗民族综合高中是集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高中学校,餐饮礼仪专业、手工艺专业、畜牧专业都是学校的精品、热门专业。学校不仅培养全日制学生,还长年全免费培训失业、、转移、返乡的农牧民。萨仁通嘎拉嘎的女儿在普通高中学习,她在接受“民族服装制作”短期培训。“这一件卖七八千元,一个月能赚上万元,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五六万元。”萨仁通嘎拉嘎掂着手在缝制的一件皮毛蒙古袍告诉记者。

除了营造浓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各民族学校普遍开设了马头琴演奏、蒙古象棋、蒙古文书法、民族服装展演等特色校本课程,每年大部分民族学校还举行独具特色的运动会——“校园那达慕”,将摔跤、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

随着各高校不断加大为地方劳动力转移人口提供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起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创业孵化,已经入驻的23个创业团队中15个项目负责人是少数民族学生,带动就业近2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1992年出生的呼和诺民就是在学校的帮助下于2014年创立了“蓝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门提供蒙古族传统的礼仪文化等服务,将创业与传承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去年公司的税后收入已经达到100多万元。“今年我们又在锡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和正蓝旗两地建立了分公司,目前分公司已经装修、注册,并已取得订单。”呼和诺民说。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以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职业教育职能的艺术类高等职业学校。该校依托科尔沁地域文化,集中打造科尔沁蒙古族长短调、蒙古舞、古筝新筝等精品课程,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品牌专业,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推动蒙古族图案绘画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出了贡献。

幼儿园现有少数民族专任教师0.98万人,占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26.35%;其中使用蒙汉双语教学的0.39万人,占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10.45%。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二中学这所纯蒙古语授课普通高中,记者看到,学校除了普通实验室,还专门设立了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数字化探索研究室,为学生进行拓展性实验研究提供保障。有的学校还专门开辟了创客、3D打印工作室等,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条件。

中小学阶段,民俗课程和相关活动则更为丰富多样。

“我们不是在哪个环节讲民族团结教育,而是整个教育的过程,都是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民族团结教育。”当被问及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教育时,锡林郭勒盟教育局副局长义德日合格这样说。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劼介绍,为培养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汉兼通的高素质人才,自治区育行政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努力巩固“两主一公”(即实行民族中小学以寄宿制为主、助学金为主的公办体制),加大考试招生制度力度,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普遍设立了双学位教育。自治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蒙古语授课学生培养和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高校蒙古语授课学生招生、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建设,大力支持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第二专业或加修应用类课程。

这在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接受采访的多名中小学校长表示,不管是接受蒙古语授课还是汉语授课的学生,早晚都能流利地使用汉语。

职业教育是打开就业大门、加快脱贫致富、实现人生出彩的金钥匙,是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

民族大学地处全国蒙古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通辽市,而这一地缘优势成了学校服务的优势所在——服务通辽就是服务少数民族地区。2012年该校和通辽市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辽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经费支持市校合作项目开展。市校合作3年来,双方在“产学研合作”“推广”“合作平台建设”“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励资金”等5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学校办学实力提升的双赢。

一个周五的下午,记者来到距离旗所在地100多公里的牧区学校——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沙尔利格小学。六年级的阿米吉日乐正在科技室组装自己的飞机模型,旁边三个队友紧盯着电脑航模操控。教室三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简易飞机模型,墙边展台上也陈列着各种利用生活废弃物制作的坦克、风力发电机等。“这都是学生的作品。”科技兴趣小组指导教师阿木郞贵告诉记者。

在,从幼儿园到高校,从课内到课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