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摸索出提升未成年人德育实效的“秘籍汽车文化课教案
在具体工作中,为了形成教育合力,贵州省教育厅主动出击,发挥“立体”的社会教育作用,比如改变以往共青团、妇联、科委属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统筹管理,即无论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归属部门是谁,都纳入教育系统的校外活动场馆协调。并由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代表教育行政部门行使对本区域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规划、指导权,以提高教育活动水平。同时,要求活动中心加强硬件、师资、制度三个建设,明确管理、推广、研究三项职能,实现由开展活动向管理活动、由组织活动向服务活动、由有偿向公益的三个转变,构建学校和活动中心在人才、资源、办之间的三个互通,逐步形成以省、市(州)、县(市、区、特区)龙头中心为,以学校和乡村少年宫为主体,整合文化、科技、体育等部门的机构、场馆、设施为平台,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小小百家讲坛”活动、“寻访红色足迹”征文摄影活动、“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舞颜留色、炫梦童画”绘画交流活动、“多彩贵州、文明旅游”主题新闻交流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科学影像和科技员培训……2015年,第八届“贵青杯”贵州省青少年教育系列活动近二十个子项目,“总有一款适合你”,让全省的中小学生大呼过瘾。
承办单位: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长期参与该项工作的贵州省教育厅法规处干部吴政富告诉记者,该方决了学科教学能否渗透教育和如何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问题,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不仅不会影响学科教学,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能增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也创造性解决了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一举两得地解决了教师普法问题。
“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个玩笑式的顺口溜说的是目前德育工作的一个尴尬状况——过于泛化、缺乏有效载体。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式教育打造未来守法
现在,贵州已经把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夯实国家、、社会建设的基础”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从2016年起,相关渗透式教育优秀教研将被纳入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评选和励范畴,单列评选比例或评选名额;各地及各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教育情况,也将被纳入教育督导考核范围和县级履行教育职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内容。
责任编辑:赵红梅联系电话:(024)31668556
吴政富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贵州省铜仁市曾有一名家长教育尚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不送你上学了。”该学生听后反驳道:“老师说了,你不送我读书是违法的,我要到法院去告你。”
对于教学效果,贵州盘县八中化学教师唐永惠告诉记者:“比如,我在平时关于水资源的教学中就会穿插介绍水资源的法律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更具体、更形象,知识也更全面,效果很好。”对此,学生也有同样的感觉,“自从我们学校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教育以来,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加强法制观念了。比如,爸爸开车,我会提醒他开得慢一点,否则,遇到红灯,惯性会让汽车压线,这就违反了《道交通法》!”贵阳七中学生刘威说,这是他在物理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
“围绕‘培养合格家长、争做合格孩子’的目标,贵州各级妇联与教育、关工委共同在全省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立的家长学校已有2万余个。依托这些家长学校,我们一起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引导,强化教育家长和监护人的主体责任,普及科学家教方法,合力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前进。”贵州省妇联罗宁说。
“四在学校”让留守儿童有了“幸福校园”
很多人一想到学生的德育工作,可能就会条件反射式地联想到那是学校的事。事实上,仅仅依靠学校单方就能做好吗?
教育只是贵州省深化中小学德育全盘工作众多布局中的“一招”。近年来,贵州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广泛开展了“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并创建“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祖国好·家乡美”“贵州省青少年教育活动杯”三大活动品牌,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功夫”上摸索出了不少“秘笈”。
主办单位:沈阳市教育局
2008年,事件发生后,到底通过什么样的载体、什么样的形式和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成为摆在贵州省教育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随后,贵州省教育厅专门组成调研组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有630万人从农村到省外打工,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达到116万名。据统计,2012年贵州的义务教育辍学儿童已达23.7万人,高中阶段的失学人数达到11.6万人,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12万名未满18周岁的少年既不能就业,也没有进入校园,思想、心理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即使是能正常上学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庭教育,亲情缺失,文化生活匮乏,或多或少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2004年,贵州省就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实施意见》,并设立德育工作专项经费。
该方案中提到的“讲堂”就是贵州德育工作坚守主阵地,细化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平台之一。贵州要求各中小学都要建成讲堂,大力推进“讲堂·唱响国学”工作,做到“一校一总堂,一班一分堂”,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等内容重点组织宣讲。在贵州盘县羊场乡中心校的讲堂里,学生家长蒋娇姣告诉记者:“孩子以前很固执、很叛逆,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学校各种活动很多,而且每周都会有一次将方面的课,孩子现在懂礼貌、自觉、爱学习,也没时间到外面瞎混去了。”
“现在很多地方的德育,与教学、课堂脱节。德育必须通过有效的载体进行,否则就是空谈理论。要抓好德育工作,就必须要落小、落细、落实。”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说。
独山县第四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形式将核心内容贯穿到幼儿保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小班开展“文明用餐”、“我会答应”等活动,中班选取了儿歌《让座》、童谣《中国梦飞扬》、故事《狼来了》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大班组织观看相关影片,唱童谣《诚信像颗小种子》、《我家都是志愿者》,玩游戏《我会孝敬父母》等。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教育,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法律条款,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守法、用法的意识,对法律开始有了尊重和。
沈教网登
在六盘水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初俊看来,“四在学校·幸福校园”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更优越、更公平的教育。对于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不均衡、留守儿童生活单调、亲情缺失等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有百余名中小学生参加烧的2008年贵州事件,很多人仍然记忆犹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少年学生参与?除了一些社会因素外,事件直接反映出的是当地学生意识的淡薄,更反映出了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形式单一、效果欠佳等问题。事件发生后,贵州全省上下都进行了,也由此拉开了贵州省中小学教育的序幕。
(编辑:孙艺琳)
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多渠道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贵州省教育厅曾委托第三方做过一次4500人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学生喜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知识,94%的教师认为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教育工作,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活跃。中国大学教授王敬波认为,贵州首创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教育是加强中小学教育非常有效的方式和形式,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3年以来,贵州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广泛开展以“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在校期间的伙食、住宿和学习等。在全省一盘棋的格局下,贵州各地各校紧紧围绕“吃、住、学、乐”四个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教育关爱帮扶制度。
吃的方面,在“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实现农村学生就餐全免费,让学生吃得安全、营养、科学、健康。
住的方面,狠抓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基本满足“一人一床”的住宿需求,宿舍文化浓厚,温馨宜居。调动学生自主管理能动性,使学生住得舒心,到2017年底,实现有寄宿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小学80%在校寄宿、初中100%在校寄宿。
2015年底,贵州省教育厅、关工委、文明办、妇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面实施、纵深推进“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
如今,“四在学校·幸福校园”,这个美妙的名词,已经在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广为人知。
更有特色的探索是,贵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结合,创新幼儿园一日课程活动设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方面发展的特色活动,加强启蒙教育,同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幼儿园创设紧密结合起来。
除学校这个主阵地,贵州又把目光瞄准了校外活动场所。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下,贵州基本实现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县级全覆盖。此外,在中央文明办和贵州省委、省的支持下,结合全面改薄计划,全省实施完成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1100多个,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外活动资源。贵州各地也形成共识,充分利用场馆,以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将校内校外青少年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让青少年在学习—领会—实践中践行德育规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青少年成长中同步形成。
意识,是现代的基本素养,也是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如何才能把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成为伴随他们一生成长的行为准则?
学的方面,通过跨校聘用、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等多种途径,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贵州省教育厅日前刚刚印发的《2016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各地各校充分利用讲堂、学校课堂和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平台……广泛深入开展明‘五礼’、知‘五耻’教育培训,传统美德,时代新风,增强文明自觉”的要求,格外引人注目。
贵州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多渠道着力加强价值树德、文化润德、课程育德、行为养德、实践励德,在全省810万名中小学生、幼儿园学童中广泛开展“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等专题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学生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
旧营小学校长陈定祥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住得舒服,学校还为学生打造了一系列的活动场所,台球室、随处可见的图书阅览角、舞蹈室、手工制作室、书法室……在学校少年宫里,陈定祥还向记者展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钻石画,比芝麻大点的五颜六色小“彩钻”在学生们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这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做事专心、专注的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我们的农村学校条件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学校差,老师自己的孩子都在我们学校上学。”说起现在的学校硬件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陈定祥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在教育系统内部,2011年,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贵州省教育厅又会同省委宣传部等11个省直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2014年,贵州教育厅再次就德育工作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加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学校德育工作。
乐的方面,加大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确保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运用到位,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积极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校园足球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活动开展之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合调研结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贵州省教育厅组织了160余名教研员和一线高级教师,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材、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一箭双雕、相得益彰”的原则,以及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统筹兼顾、错落有效,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综合提升”的设计原则,全面研究了中小学35门学科与教育相关内容,提炼出730个教育渗透点,设计了“可渗透的内容”“教学要求与方法”“事例与说明”,撰写了113个示范教案,形成了180万字的研究《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科教学渗透式教育的探索开始全面铺开。
“妈妈,你在干什么呢,这次考试我考了第一名!”日前,当记者来到贵州六盘水旧营小学亲情聊天室时,正值中午休息时间,三年级学生吴军辉戴着跟远在昆明打工的妈妈视频聊天。电脑屏幕上,吴军辉的妈妈在网络的那头,一边跟孩子拉着家常一边手里还在忙着什么,看起来轻车熟的样子,而吴军辉的脸上也洋溢着微笑。
“三位一体”立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贵州省教育厅十分重视全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学校为龙头,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注重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