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行情

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第二章“十三五”发展环境第三章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要求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二篇产业篇

  第四章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两大引擎产业第二节八大主导产业

  第三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节三大高成长性现代服务业第五章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第六章全方位提速产业转型升级第一节全面实施创新战略第二节大力外拓发展空间第三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第四节助推龙头企业腾飞

  第五节推进企业“二次创业”第六节营造良好“双创”环境第七章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兰山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标志区第二节罗庄区建设现代工业新区

  第三节河东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拓展区第四节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第五节经开区打造国际产业合作窗口第六节大临港新区打造绿色新城区第三篇城镇篇

  第八章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第一节构建一个核心第二节打造两个圈层

  第三节建设特色小城市和重点镇第四节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第九章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二节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第三节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第十章建设内通外达立体大交通体系

  第一节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第二节建设鲁南苏北区域交通中心城市第三节构建绿色智能城市交通体系第十一章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第一节完善能源动力设施建设第二节提高水利设施保障能力第三节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水平第四节提升数字信息服务质量第五节统筹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第十二章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第一节创新智慧化管理第二节推进法治化管理第三节加强精细化管理第四节坚持长效化管理

  第四篇生态文明篇

  第十三章建设生态临沂

  第一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第二节增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第三节加强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第四节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第十四章建设文明临沂

  第一节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水平第二节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第五篇民生篇

  第十五章提前完成脱贫任务第一节贯彻落实扶贫新举措第二节优化完善扶贫新机制第十六章抓增收带民富第一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第二节稳步推进就业创业第十七章抓普惠促民享第一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节推进健康临沂建设第三节推动体育蓬勃发展第四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第十八章抓稳定保民安第一节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第四节深化平安临沂建设

  第六篇改革篇

  第十九章打造临沂“有为政府”第一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二节打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第三节建设科学决策政府智库第四节搭建智慧联通政务平台第五节塑造“大美新”城市品牌第二十章建设临沂“有效市场”第一节推进社会资本合作第二节加强股权投资运作第三节推动农村经济改革第四节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第二十一章共建临沂“有机社会”

  第一节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第二节激发社会组织共治活力第三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四节凝聚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第七篇保障措施篇

  第二十二章加强项目政策配套第二十三章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第二十四章打造金融保障体系第二十五章加强能力保障建设第二十六章健全规划保障机制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中共临沂市委关于制定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及县区规划的基本依据,对于站在新起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大美新”临沂、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第一篇总体战略篇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临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对外影响持续扩大、群众生活大幅改善、老区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超额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为“十三五”期间“内强外拓、发力赶超”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63.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7位、全国革命老区第1位,年均增长10.4%(前四年年均增长11.2%),增幅居全省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83.9亿元,是2010年的

  2.5倍,在全省前移2位至第7位,年均增长17.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4.8%提高至7.4%,税收占比达到

  83.4%。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万亿元,年均增长

  19.5%;组织实施省级重点建设项目4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1306个。民营经济持续活跃,主体数量占全市经济主体的

  9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

  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相继突破万亿元,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成为全省第6个、全国第29个迈入工业“万亿俱乐部”的地级市。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由2010年的11:50.3:38.7调整为9.2:44.8: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居全省前列。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7.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9%;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工业取得巨大突破,食品产业突破两千亿级,机械、木业产业迈入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农林牧渔业平稳增长,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引领农业由大到强,成功创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1737个。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服务业高速发展,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7.3个百分点。商城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会展亮点纷呈,现代物流业优势凸显,立晨物流成为全国领先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商,荣庆物流成为全国领先专业冷链

  物流服务商。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63.6万人次,地区旅游消费总额553.5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总部经济六类新兴服务业呈现强劲集聚发展态势。

  现代城镇体系加速形成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中心城区新一轮控规覆盖率达到75%。城乡结构转型实现历史性跨越,城镇人口在“十二五”期间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全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8%提高到55.3%。城市规模显著扩大,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13平方公里,分别比2010年增加45万人和47平方公里,成为Ⅱ型大城市。城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城区新增道路面积、园林绿地面积分别突破1000、2000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超过1100公里。城区特色得到充分彰显,构建了“六河贯通、八水绕城”的环城水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县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各县旧城旧村改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顺利。小城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省级示范镇达到22个,全国重点镇达到19个,义堂镇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新建农房40万户,改造危房8.8万户,农村新型社区达到638个,“沂蒙传统村落”认定保护工作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设项目总量与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35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到

  518公里,比2010年增加183公里,枣临铁路、晋中南铁路、东(都)平(邑)铁路、沂沭铁路建成通车,鲁南高铁临沂至曲阜段开工建设。长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岚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实施了一批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项目,村级公路网化全面完成,镇村公交试点开创公交运营新模式。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7002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57.1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2010年增加4886公里、27公里/百平方公里。临沂机场开通航线条,民航旅客及货邮吞吐量分别突破100万人次和5000吨,分别是2010年的2倍和2.5倍。市政工程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建设了一大批道路桥梁工程,三河口隧道、临工大桥、蒙山高架路等相继建成通车,陶然路沂河桥、南京路沂河桥、西安路祊河桥正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两排工程,加强河道拓宽疏浚、明渠方涵、雨水管道、泵站等排水工程建设,城市防汛能力不断增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完成478公里,提前超额完成国家核定下达任务。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建设华能、恒源热力、金锣热电等热源项目,西部供热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供热能力大幅提高,结束了河东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新城无集中供热的历史。“气化临沂”战略深入实施,完成覆盖市域的天然气次高压管线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天然气“镇镇通”的地级市。建设了30万吨供水东线万吨一期引水管道上延等供水工程,供水能力显著增强。

  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国际贸易、生态文明、行政审批、依法行政、农村产权、金融、供销社等领域改革稳步实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2013年启动省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商城国际化成效显著,商城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省级“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实现突破,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2014年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提前两年完成本届政府削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2的任务目标,2015年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快转变,制度建设、流程监管、重点领域监管创新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市场主体登记实现“三证合一”。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8月获得地方立法权,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有效运转,行政复议、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有重大创新,依法行政纳入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完成。金融改革创新深入推进,2012年和2015年分别被列为省级民间金融规范管理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供销社改革创新步伐加快,2014年被列为省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2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40家,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商城国际化取得丰硕成果,“旅游购物商品”模式等便利化政策落地实施,中国(临沂)跨国采购中心、“易采国际”境外工程物资设备采购及租赁服务平台等相继建成,“海外临沂商城”、边境仓、海外仓布局步伐加快,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匈牙利)被认定为国家级境外商贸物流型经贸合作区。内陆“无水港”临沂港高效运行,临沂至广州、乌鲁木齐、经满洲里至德国汉堡等七条货运班列开通,助推我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临沂综合保税区2015年12月开关运行,成为山东省第3家、西部经济隆起带唯一一家综合保税区。临沂航空口岸获准临时开放,2015年6月直飞韩国国际航班开通。连续举办六届中国(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沂蒙老区对世界客商吸引力与日俱增。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对外开放达到新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五年来,扎实推进水生态、大气生态、林生态、资源节约、文明创建等建设任务,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水生态领域,多次代表山东省赢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核查第一名的好成绩,8个国控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和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生态领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扎实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林生态领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快速推进,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蒙山获评我国首座生态名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稳步提升,形成了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体系。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31万亩。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文明城市创建带来城市环境巨大变化和文明素质大幅提升,2011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实现两连冠。

  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改善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和13.4%,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来,扶贫工程使97.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3万人。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学前三年入园率提前两年实现75%的规划目标,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率居全省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长,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进一步缩小,重大疾病控制能力显著提升。社保体系逐步健全,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半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公共自行车、农民工“零工市场”、“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惠民便民举措相继实施,沂蒙革命纪念馆、市科技馆、国际雕塑公园、园博园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过去五年,是中央和省领导加大对临沂关心支持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姜异康书记提出“临沂要按照走在前列要求谋划和推进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持续推出重大决策的五年,2011年4月19日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四三二一”发展思路,2015年5月23日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三引一促”、“二次创业”、商城国际化、重点民生事项等决策部署正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是国家和省级战略实现叠加的五年,沂蒙革命老区整体参照执行国家中部地区有关政策,中心城区和东部临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列为东陇海重点开发区域,全市范围被划入省西部经济隆起带,被定位为打造“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是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逐年提升的五年,大气污染治理、流域水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贫开发、城市管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经验做法得到推广,与一批沿海城市、边境城市和央企、高校、协会等实现战略合作,连续九年入选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2个,荣获中国物流之都、温泉之城、板材之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宜居生态城市等称号。

  表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期目标实际情况主要指标2010年

  2015年累计2015年累计

  1.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年均12%

  年均10.4%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年均15%

  年均17.7%

  (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城镇化率(%)

  2.科技教育

  (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6)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7)专利授权量(件)

  年均10%

  年均11%

  (8)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年均10%

  3.资源环境

  (1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3)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4)耕地保有量(万亩)

  (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16)森林覆盖率(%)

  4.人民生活

  (17)总人口(万人)

  年均8.7

  年均9.5

  (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年均12%

  年均11.0%

  (1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年均12%

  年均13.4%

  (20)城镇登记失业率(%)

  (2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年)

  (22)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23)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万人)

  (2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预期目标的[]内为五年累计数;③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011年调整统计口径;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起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⑥受

  2013年6月和2014年5月两次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影响,总人口年均增长实际为9.5。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临沂将经受国际贸易规则转变、“再工业化”、产业新兴化、经济“常态化”等新一轮浪潮的深刻洗礼,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世界经济存在出现多个引擎同时失速进而陷入停滞状态可能。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都将对新兴经济体带来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前进态势没有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以及“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活力。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依然面临复杂内外环境和较大下行压力。

  从临沂看,“十三五”是临沂“站在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的关键时期,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综合判断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主要机遇有:

  一是战略政策“叠”的独特优势。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与省级层面“一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政策的扩围提标,以及国家和省持续出台支持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持新政策,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都为我市“十三五”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

  二是发展空间“阔”的独特优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加速提升,县域和特色重点镇加速崛起,大临港格局加速形成,海外临沂商城加速建设,海陆空立体大交通格局加速构建,“退城进园”方案深入实施,都为我市“十三五”赶超跨越发展拓展了新的更大空间。

  三是产业活力“足”的独特优势。我市发达的民营经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将会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引领下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将在“十三五”全方位形成。

  四是平台载体“专”的独特优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林产工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中国临沂国际商贸城、临沂综合保税区开关运行、临沂机场口岸开放、鲁南铁路物流园区,以及策划储备的4000多个总投资超过2万亿元的投资项目,将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平台支撑。

  五是精神动力“强”的独特优势。2013年总书记来临沂视察,极大激发了老区人民继承弘扬沂蒙精神建设“大美新”临沂的新动力。“八大战略”、“六场硬仗”、“三引一促”、“二次创业”、重点民生事项、干部群众“结亲连心”等相继推出,以及老区人民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的持续提升,全市齐心协力实现“十三五”美好蓝图的精神动力特别强劲。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由欠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阶段性特征十分突出,与中央和省部署要求比,与先进地区比,与全市人民群众期望比,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突出表现为“两弱、两重、一加剧”。①“两弱”,工业经济较为薄弱,层次低的传统产业占比高,支撑拉动作用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不足30%;县域经济较为薄弱,县区产业雷同明显,多数县区财政收入刚迈入10亿元级别。②“两重”,改善民生水平任务重,“广覆盖、低水平”特点十分明显,城区拥堵、教育“大班额”、贫困人口脱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新形势下政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任务重,新常态下干部观念、理念更新滞后,对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不熟悉不善用,政府管理服务模式与企业个性化发展、专业化需求不相适应。③“一加剧”,放眼全省全国,区域竞争加剧,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第三章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及临沂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关于临沂“走在前列”的定位要求,按照“一个目标、两个发力、三个步骤、四个遵循”的总体思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弘扬沂蒙精神为强大动力,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内强外拓、发力赶超,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努力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大美新”临沂建设新局面。

  第二节基本要求

  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新体系。强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互联网思维,深入推进企业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

  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医养融合、军民融合。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拓展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夯实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三产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调、人口分布与产业布局协调。加快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加快养老养生市场化改革,解决老龄化难题。加快文化改革,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与循环经济,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倒逼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式资源消耗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重要着力点,以创建生态文明制度为导向,倡导绿色文化,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开放发展。抢抓“一带一路”、“一圈一带”、京津冀、环渤海、东陇海、长三角、中韩自贸区等带来的开放机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力点,加快“请进来、走出去”步伐,推动铁路航空口岸开放、国际陆港建设、跨境电商发展、国际人才引进,建设国际商贸城、国际物流通道、国际旅游城和国际合作园区,打造对外开放的载体平台,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成果更全面公平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发展目标

  总体定位是:立足建设实力城市、宜居城市、魅力城市、活力城市、幸福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双节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省开放型经济特色城市、西部经济隆起带龙头城市和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方位建成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占工业项目投资比重超过5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对外开放跨入新阶段。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左右。临沂商城和临沂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分别达到100亿美元、50亿美元左右,实际到账外资累计达到16亿美元左右。

  城乡统筹展现新格局。建设成为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50%左右,所有县城(组团)人口规模均超过20万人。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县域经济进入赶超跨越发展新阶段,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

  交通建设呈现新局面。加快构建由航空、高架、高速、高铁、环城快速路、轨道交通等组成的立体现代交通网络,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航空和铁路枢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民生保障跃上新水平。民生投入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周边地市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与全省同步、比全国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实现新改善。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等约束性任务目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国际贸易、“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文化体制、城市管理、税收征管、农村产权、村居集体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成果。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权利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全市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平台高效运行。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体系,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思想解放达到新境界。深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由注重审批管理向注重服务和监管转变,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力继承弘扬沂蒙精神,凝聚起建设

  “大美新”临沂、打造老区人民幸福家园的强大动力。

  图1:“十三五”总体定位

  表2:“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预期目标的[]内为五年累计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预计数;③绿色发展类别指标目标及属性根据国家和省要

  求做调整。

  第二篇产业篇

  第四章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结构调整,强化产业融合,加强区域合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两大引擎产业优势,壮大八大主导产业规模,加速“三新三高”产业成长,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发展商贸、物流两大引擎产业,突出抓好中国临沂国际商贸城建设和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双节点城市,形成全面助推整体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临沂树立开放型经济特色和打造国际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撑。

  提升汽车及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中药及生物医药、高端木业、不锈钢及冶金、绿色化工、环保建材、纺织服装八大主导产业层级,紧跟“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产业新趋势,积极推进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改造,引领产业提质增量。

  重点培育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产业全面布局时机,加大引才、引智、引资力度,积蓄持续发展潜力。着力打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新医药产业集聚区。

  全面提升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养老养生三大高成长性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鲁南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两大引擎产业

  商贸

  以深化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动力,重点推进内贸与外贸、线上与线下、商贸与生产“三项融合”,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交易批发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电商集聚中心和“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新高地、国际会展经济新高地。坚持国际化、电商化、集约化“三化并举”和市场、物流、仓储、加工、服务“五位一体”思路,加快传统市场集约化发展、内涵式提升,积极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打造“电商平台”+

  “实体市场”+“商品供应基地”的特色商贸发展模式。力争到

  “十三五”末,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

  改造升级批发市场,提升国内贸易层级。探索“垂直电商平台”+“新型实体市场”+“地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模式。依托专业市场、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劳保、建材、塑料、五金、汽车装具、板材等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临沂商城、辐射全国的专业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临沂国际商贸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成为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中国内外贸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区、示范区。推动商城与产业园区共建地产品加工园,逐步形成地产品加工链。建设“智慧商城”,打造集公共信息、电商、会展、物流、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临沂商城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商城大数据中心。加快临沂商城价格指数商品分类修订完善,力争2016年底在国家平台发布。

  以综保区为建设重点,实现进口贸易快速突破。形成“跨境电商平台”+“区外保税展示场所”+“区内保税物流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临沂跨境电商试验区和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入跨境电商平台,建设跨境保税商品展销平台。发展生产资料进口分拨,引入和培育具有生产资料进口整合服务能力的企业,打造外贸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生产资料采购分拨基地。

  以临沂商城为主战场,实现出口贸易模式创新。重点以“市场采购”和“国际工程物资集采集供”出口模式为突破,形成“跨境电商出口平台”+“海内外实体商城”+“商城出口商品基地”的发展模式。实施外贸企业培植计划,积极推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在临沂开展业务,引导现有内贸经营主体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推动本地大型外贸企业与世界知名采购商、跨国批发商和跨国零售商开展贸易合作,扩大外贸业务。鼓励传统线下批发向网货供应商转型。争取早日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建立“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和监管体系。支持中国(临沂)跨国采购中心为中外客商提供全方位服务。探索“国际工程物资集采集供”出口模式,打造国际工程物资出口采购基地。鼓励临沂商城沿“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布局,加快建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临沂商城等“海外商城”。

  开展展贸融合行动。大力推进临沂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和国际商贸城展馆建设,集中打造“临沂商博会”和“资本交易大会”两大品牌展会,培育特色展会,举办高峰论坛、国际性会议,培育壮大会展主体,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打造国际会展经济新高地。发展易货贸易,建设区域性易货贸易中心。推动中心城区存量市场向商业综合体、体验式购物中心等高端零售业态发展。

  专栏:“十三五”商贸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临沂综合保税区、人民广场城市商业中心、河东及经开区五金钢材市场集聚区、罗庄陶瓷市场集聚区、罗庄汽车展贸集聚区、临沭全国复合肥交易中心、兰陵蔬菜交易市场集聚区、郯城鲁南苏北粮油交易中心、平邑石材交易市场集聚区。重点项目:中国临沂国际商贸城、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临沂商城”、华东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中国陶瓷博览城、智慧临沂商城、“易采国际”境外工程物资设备采购及租赁服务平台、临沂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白龙马科技大厦、山东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临沂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临沂国际商贸城展馆、万达广场等。

  物流

  持续强化我市全国物流成本洼地与商品集散中心、分拨中心优势,提高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商贸物流区域辐射力,加快物流与各产业融合发展,以开展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为契机,构建以物流为核心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和现代物流体系,将物流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成国际商品物流分拨中心、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及金融结算中心城市,确立物流业经济发展引擎地位。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实现物流总额3.7万亿元。

  优化物流空间布局。继续推进商城转型升级,鼓励主城区现有物流园区向城区外转移,借搬迁契机实现传统物流园区升级改造。推动鲁南铁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临港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建设大型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仓储集聚区,新建物流园区按比例配套仓储面积,全力推进集中仓储和统一配送服务。推动物流园区与制造业集聚区、专业市场、互联网交易平台对接,促进物流与各产业融合。支持建设冷链、危险化学品等专业仓储物流园区。“十三五”末,打造形成临沂商城物流基地、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物流基地、东部临港物流基地等综合性物流集聚区。

  集聚国际物流资源。加快推进临沂港实现进口直通,扩大出口直通范围,纳入国际陆港序列,具备目的港、启运港签发提单功能,配套建设完善临沂港在周边县区的场站网络布局。争取航空口岸早日正式开放,开辟国内外货运包机航线。推广临沂综合保税区与德国帕西姆机场跨境合作成功经验,扩大境外合作地区范围。拓宽海陆空口岸合作范围,建立区域大通关、执法互助、监管互认等区域化口岸合作机制,持续增强口岸服务能级。鼓励龙头物流企业走出去,发挥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巴基斯坦、阿联酋、德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地境外物流设施建设。开通国际快递、跨境邮政业务,争取早日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建设一批具备仓储配送、商品保税展销等服务功能的现代化跨境电商快递物流园区,构建以临沂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快递仓储配送中心为网络的跨境电商物流体系。

  构建多式联运网络。加快打造一批综合性物流枢纽,推进公路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实施铁路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工程,推动铁路物流货场向铁路集装箱货场升级。推进临沂港二期工程建设,承接日照港、连云港的大宗货物转运,打造鲁南苏北大宗物资集散交易基地。建立多式联运联席会议制度,构筑起功能协调的公、铁、水联运物流体系。加强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物流园区合作,开展“一单到底”多式联运服务。

  完善物流立体通道。大力实施立体大交通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依托临沂机场扩建工程,建设货运枢纽中心和通用航空运营基地。争取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口岸政策,提升“临新欧”、“临满欧”国际货运快速班列运营水平,开通临沂至义乌、福州、南宁等地更多货运班列物流网络,全方位打通临沂通往欧洲、中亚等国际物流通道。开展沂河、沭河和西伽河复航工程前期调研工作。“十三五”末,形成高效连接海内外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一体化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

  完善城乡物流体系。依托临沂机场建设辐射鲁南苏北的航空快递分拨中心,建设海关国际航空快件监管中心,支持快递企业设立区域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整合城区现有快递资源,集中建设一处辐射全市的普通快递分拨中心。统筹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和快递服务体系发展,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享站点、网点,提高城市配送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建设,优化城市配送网络。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合作社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冷链物流的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打造全国农村快递物流配送示范城市,探索物流配送“县级以上快递物流平台、县级以下供销系统”的合作模式,逐步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开创城乡物流一体化新格局。

  提升物流组织化程度。依托龙头物流园区,加快打造现代物流企业孵化基地,提供中小物流企业成长所需的公共服务,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推广中小物流企业联盟模式,实现物流规模化效应。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建设零担物流运力撮合信息平台,高效集聚与整合中小物流企业。

  培育物流创新模式。推广立晨物流供应链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现有制造业专业物流服务商向综合供应链服务商转型升级。加快供应链金融发展步伐,创新政府基金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打造区域性供应链金融服务及结算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零担物流发达优势,鼓励零担物流企业为快递企业提供货发全国的零担物流通道。推动物流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推广城市配送新模式,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

  创新应用物流技术。大力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商贸物流辐射国内外优势,建设云计算大数据平台,集聚商贸物流数据资源。支持满易网、金兰鲁南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国家、区域等外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内外部物流信息平台资源跨区域整合,促进公路、铁路、航空、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跨行业和区域的智能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基地、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等智慧化配送末端网络。发挥公共物流信息大数据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源利用物流大数据开展物流信息服务、交通引导等增值服务,为政府精确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大力推广银企对接移动支付、第三方在线支付等物流资金结算创新技术应用。

  推广物流标准化应用。支持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国家、省物流行业标准制定,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物流标准化试点任务,形成一批对我市及区域物流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物流标准化应用成果。加快物流园区改造提升,推动标准拖车、托盘、甩挂、仓储等物流设施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组织评选标准化物流园区和企业。推动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和标识化,鼓励城市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

  专栏:“十三五”物流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临沂综合保税区、商城物流基地、经开区制造业物流基地、航空物流基地、临空经济区、莒南和临港物流基地、兰陵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重点项目:鲁南铁路物流园、金兰国际物流港、临沂港二期、临港物流园、临沂机场货运枢纽、沂水传宝物流园(第四方物流平台)、山东高速集团物流产业园、青岛港沂南内陆港、山东能源国际商贸物流城,经开区梅家埠铁路物流园区、河东胶新铁路物流园区、郯城恒昌铁路物流园区、临沭铁路物流园区、沂水公铁联运货运站场、国投华阳公铁联运物流园区等。

  第二节八大主导产业

  汽车及装备制造

  大力培植汽车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快速形成汽车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工程机械,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和特色机械,突破发展关键零部件和再制造业,推动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沿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升级。力争到“十三五”末,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围绕众泰汽车临沂生产基地,打造全市最大产业增长点,鼓励众泰汽车开发更多精品车型,推动汽车发动机、汽车轮毂及其他配套项目快速落地,招引更多整车企业落户临沂,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壮大工程机械市场优势,提高装载机和挖掘机市场占有率,拓展路面机械、矿山机械、建筑机械领域。巩固农机行业主导地位,发展130马力以上拖拉机、精密变量施肥播种机、高效环保园林植保机械等高端农机。加快发展特色机械,重点发展木工机械、建材机械、食品和药品包装机械、五金工具、数控机床和大型加长车床等领域。大力发展高精密液压元件、轴承类产品等关键零部件。突破再制造领域,开展再制造产品设计、剩余寿命评估、无损拆解、微纳米表面工程等技术研发。

  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推动物联网、互联网、数字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化工厂,推广智能工业机器人,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逐步实现生产和管控智能化。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提升产品传感、交互、控制等方面性能,打造具备技术优势的智能化装备终端产品。

  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推进汽车及装备生产绿色改造,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等生产技术,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等工艺,实现绿色生产。推动装备产品绿色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提高装备制造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

  加快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支持企业向研发、售后服务、工程承包、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发展,鼓励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筑机械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机遇,通过服务带动产品“走出去”。着力发展与制造业务密切关联的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维护维修、人员培训、咨询及信息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在大型成套装备领域,推广融资租赁服务模式。

  专栏:“十三五”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经开区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临沭高端智能农业装备集聚区、台湾精密五金科技工业园、沂南轴研科技精密轴承产业园、青岛保税港区沂水功能区机械电子产业园、蒙阴专用车生产基地、高新区园林植保产业集聚区、罗庄模具

  重点项目:众泰汽车生产基地、众泰汽车发动机,山东临工主控阀及桥箱核心零部件生产、沃尔沃大型挖掘机制造、沃尔沃变速箱制造、沃尔沃建筑设备制造,常林集团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化项目、大型节能环保挖掘机项目、道依茨法尔高端智能农业装备项目,银光钰源镁合金汽车零部件项目、义信重机高档数控机床、沂水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山东碧海机械液体灌装机产业园、金马铝合金汽车轮毂项目、河东卡威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等。

  健康食品

  立足于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着力推进食品产业向健康食品转型提升。以畜禽加工为主体,以粮油制品和果蔬加工为重点,以发酵制品为特色,以保健品为培育重点,以食品添加剂为补充,形成门类齐全的健康食品产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健康食品产业产值突破3300亿元,精深加工占健康食品业产值比重超过50%,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巩固畜禽加工产业市场地位,依托金锣、江泉等重点企业,支持冷鲜肉、低温肉等肉类产品生产,鼓励小包装、多品种、系列化、精包装等深加工畜禽产品发展。做大做强粮油制品,提高面制食品专用粉、全麦粉等比重,着力开发玉米改性淀粉等产品,研发生产蛋白类产品,鼓励焙烤类产品生产加工,发展花生油、玉米油等传统优势食用植物油,提高专用油比例。支持果蔬产品深加工,发展浓缩果汁、水果罐头、果冻、果酱、速冻保鲜菜、干燥蔬菜、综合果蔬休闲食品等果蔬深加工产品。突出发酵制品特色,加快开发系列高档白酒,鼓励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的乳制品。重点开发天然高安全性食品添加剂,鼓励发展营养强化剂、甜味剂、增稠剂等。发挥和挖掘银杏、金银花等道地中药材特色,大力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

  提升安全化发展水平。实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搭建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区域性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健全完善县级综合检验检测机构,鼓励发展速测快检、第三方检验检测,形成全面覆盖、协调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在猪肉食品追溯试点基础上扩大产品范围和应用环节,建立食品全程标记产品跟踪和追溯平台。

  打造知名食品品牌。实施食品品牌行动计划,筛选一批优秀企业,推动食品国际认证步伐,引入专业机构,协助企业拓宽宣传渠道,创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促进全市食品产业品牌实现整体提升。

  专栏:“十三五”健康食品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金锣食品产业园、经开区休闲食品产业园、河东健康食品园区、莒南粮油加工园区、沂水休闲健康食品园区、兰陵蔬菜精深加工园区、临沭脱水蔬菜生产基地、平邑罐头加工园区。重点项目:金锣肉类精深加工项目、三维大豆精深加工项目、沂蒙黑猪黑山羊繁育养殖及精深加工、回头客高档休闲食品研发生产项目、绿润高档休闲食品项目、兰陵蒙牛奶制品加工项目、浙商健康食品工业园等。

  中药及生物医药

  以中药为重点,以生物药为快速增长极,以化学药为提升方向,培育高端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领域。力争到“十三五”末,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突出中医药特色,依托银杏、金银花、徐长卿、丹参等中药材资源,提升中药材深加工能力,鼓励发展本地中药材提取物,推进中成药二次开发,努力突破中药针剂领域,支持中药注射液研发。提升化学药产品档次,开展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和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医药品种开发,推进新型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形成粉针剂和冻干粉针剂产业链。加强生物技术药物研究,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推进疫苗研发和制造,鼓励多糖类、蛋白类产品扩大生产。加快培育高端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领域,引进制氧机、血糖仪、口腔设备等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新型医药包装材料。

  强化临沂中药优势。建成启用山东中药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本地特色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中药企业采购符合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的原材料。支持企业开展本地特色中药标准化生产工艺研究,建立标准化产品生产线。加强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积极参与中药质量检测标准制定。依托临沂物流优势,逐步建立中药追溯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现代化中药研究,突破本地特色药材提取技术。

  打造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基地。鼓励支持医药企业联合大型医药企业、知名科研院所,在临沂应用科学城建设新药研发平台、大分子中试平台等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力争“十三五”末,将临沂应用科学城打造成为医药产业研发基地。

  专栏:“十三五”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应用科学城医药产业研发基地,经开区、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费县、兰陵医药产业园,平邑、郯城现代中药产业园。重点项目:修正药业临沂产业园、新时代药业系列创新药物产业化建设项目、罗欣药业扩建项目、卫康生物多糖研发生产项目、阜丰医药级氨基酸项目,平邑金银花提取物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郯城银杏叶提取物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金沂蒙生物医药产业园、临沭海佑福瑞达原料药项目、沂南航和医疗器械项目、沂南阳都建华中药饮片及提取物和中药制剂生产基地项目等。

  高端木业

  全面提升胶合板、建筑模板产品档次,大力发展木地板、家具、家居装饰等中高档产品。力争到“十三五”末,高端木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胶合板重点发展多层胶合板、密度板、优质贴面板、覆膜板、阻燃板、科技木等中高档产品。建筑模板着重向性能优良、节能环保的木质建筑模板方向发展,配套发展新型建筑模板。大力发展环保型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无醛胶人造板及精细工艺的高端定制家居产品,积极向智能家居、绿色家居方向提升。全面推广应用无醛胶、水性漆等环保胶黏剂和涂料。

  推动木业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鼓励引导环保达标的木业及配套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以搬迁入园为契机,支持入园企业升级工艺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推动兰山区、费县产业链分工协作,费县建设加工生产基地,兰山区打造研发设计和展示交易中心。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担保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木业国际采购中心、木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争取国家级人造板技术研发或质量检测机构落户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

  集中打造木业区域品牌。引导支持木业企业横向与纵向兼并重组,壮大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全国及世界知名木业品牌。高水平办好世界人造板大会和中国(临沂)国际木业博览会,提升临沂木业品牌影响力。

  专栏:“十三五”高端木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临港高端木业加工区。重点项目:费县北方木都科技示范产业园、郯城宜华木业高档实木家具项目、立晨临港木业加工产业园、圣福源木业实木家具项目、立晨生态农业示范园木文化展览馆、新港林产业科技园、安信木业高档橱柜项目、沂南吉林森工木业产业园、费县泰森木业项目、郯城鲁南纸业新材料项目等。

  不锈钢及冶金

  大力发展不锈钢产业,支持钢铁深加工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不锈钢及冶金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积极打造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精品不锈钢产业基地。

  不锈钢制品领域,重点发展不锈钢无缝钢管、板带、电梯用光亮板、医疗器械、汽车配件等,努力向化工容器、装备制造、汽车框架等高端不锈钢制品延伸,研发设计不锈钢餐厨具、不锈钢家具、不锈钢建筑装饰品等日用不锈钢产品;不锈钢材料领域,支持高镍基复合材料、铁素体不锈钢、高氮不锈钢等不锈钢材料的生产,支持研发应用于国防设备、海工设备、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高性能不锈钢材料,构建从冶炼、炼钢,到热轧、冷轧的不锈钢材料生产产业链条。鼓励钢铁企业发展钢铁深加工,重点生产高端耐磨、耐蚀钢材等高档产品,大力发展钢铁产品延伸加工项目。加快发展铜、铝等有色金属深加工,提升冶炼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强不锈钢产业链分工协作。推动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和罗庄区错位发展,引导两区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将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打造为不锈钢材料冶炼生产基地,将罗庄区打造为不锈钢制品深加工基地,形成影响力较强的不锈钢产业集群。

  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发展兰陵铁矿采选企业,实施球团等铁矿资源深加工项目。支持骨干企业与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研发生产高性能线材、棒材、型材、板材等产品,争取中钢院华东研发基地设在临沂。加强与国内钢管龙头企业合作,研发生产高压液压大口径无缝钢管等产品。

  延伸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铜加工,研发生产高性能电子铜箔、高强高导铜材等产品。铝加工,研发生产建筑、医药、交通等领域铝型材系列产品。镁加工,研发生产汽车、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型材、板材、铸件等产品。钛加工,提升钛精粉品质,加快引进深加工项目,打造钛产业完整线条。

  推动现有冶金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严格执行《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实施方案》,引导企业有序转移产能,高标准建设新厂区、引进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借入园之机,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原则,统筹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多方利益,落实财税金融、职工安置等政策措施,推进冶金行业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专栏:“十三五”不锈钢及冶金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兰陵矿业循环经济产业园、临港冶金复合材料产业园、莒南临港产业园、罗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重点项目:鑫海高镍基节能环保材料项目、中钢院棒材线材研究所及实验线项目、金海汇连铸连轧项目、盛阳-宏旺镍基复合材料项目、济钢离心球墨铸铁管项目、东部铜业再生铜深加工产业化项目、鑫海科技不锈钢合金材料工程项目、蒙阴不锈钢制品产业园等。

  绿色化工

  按照园区化、循环化、高端化、生态化原则,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型肥料,拉长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产业链条,提升全市化工行业安全节能水平,促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力争到“十三五”末,绿色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

  精细化工领域围绕高端精细化工及日用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汽车、手机、建筑业、航空航天等产业配套产品。大力发展微量元素肥料、水溶性肥料、硝基复合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和高端肥料。石油化工加强与源头企业合作,积极发展精专特高附加值产品。

  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引导骨干企业加大与市外企业合作力度,实施产业链条共建,实现企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联合组建大型化工企业集团。

  着力打造专业园区。整合各方面资源要素,重点打造临港绿色化工产业园、郯城鲁南化工产业园、临沭化工产业园。结合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化工园区信息化应用平台,建立从源头管理到应急管理的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体系。以落实省开展化工行动三年整治为契机,加快推进“退城进园”,将分散在园区外的化工企业逐步搬迁入园,园区专业化水平和企业集中集聚水平显著提高,原则上2018年年底前完成搬迁、转产或关闭。

  专栏:“十三五”绿色化工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临港化工产业园、临沭化工产业园、鲁南现代化工产业园。重点项目:山东阳煤恒通双氧水法环氧丙烷项目、诺贝丰氟化盐及高端水溶肥生态化工(二期)项目、史丹利专用缓释肥和科技研发中心项目、金正大高端肥料创新平台等。

  环保建材

  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促进建材产业精深加工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环保建材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

  水泥行业重点发展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预制结构件、特种工程材料等。建陶行业重点发展高档抛光砖、耐磨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以及防污抗菌瓷砖等高附加值产品。玻璃行业重点发展高端低辐射镀膜玻璃、钢化玻璃、防弹玻璃等特种玻璃及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产品。石材行业重点发展大理石板材、石雕石刻等产品,石膏行业重点发展医用或食用石膏粉等产品。

  鼓励建材企业积极开发新型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材料、节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绿色化建材产品,重点向上下游延长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石材产业链条,提升水泥、玻璃、建筑陶瓷、工业陶瓷、石材等传统建材产业。支持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瓷砖,积极探索石材加工废料和尾矿再利用技术。引导现有建材相关企业纳入专业园区集中发展,支持入园企业实行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工业粉尘与氮氧化物减排等建材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专栏:“十三五”环保建材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平邑国际石材产业园、临港区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华强建材物流城。重点项目:东岳机械新型轻质保温墙体及屋面生产项目、中玻临港高档玻璃产业园、宏艺科技新型建材生产项目、鑫海新型耐火材料项目、罗庄亿康科技环保建材项目、罗庄阿鲁克邦防火铝复合板项目等。

  纺织服装

  引导纺织产业高端化升级,绿色化改造印染业,支持服装制造向产业链两端扩展,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力争到“十三五”末,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对接商城国际化需求,依托本地原材料优势,突出发展兔毛纺织品等特色产品,提升家用纺织品领域,做大做强地毯纺织产品,研发家纺产品,拓展工业用纺织品领域,研发耐高温、耐腐蚀除尘材料、高端医用防护产品、复合过滤材料等产品;提升改造印染技术,支持电脑印花和自动化配色等技术应用,重点发展服装鞋帽产品,努力拓展定制服装领域。

  打造全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引导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建设品牌渠道。抢抓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机遇,重点面向江浙沪等地区,加大“三引一促”力度,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吸引纺织服装企业入驻临沂,打造从设计研发、加工生产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支持郯城纺织服装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

  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当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手段把握市场,研发生产市场需求大的产品。推动信息技术在推广销售当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服装品牌,扩大网上销售,拓展销售渠道。

  专栏:“十三五”纺织服装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郯城服装加工基地、兰山服装加工基地、经开区服装加工基地,蒙阴高档纺织基地、沂水高档纺织基地。重点项目:新光高档多功能水刺非织造材料技术及生产线项目、新光新型高档毛毯项目、蒙阴金桥纺织加工项目、兰山瑞祥泰高档劳保用品生产项目、河东中圣轻纺科技项目等。

  第三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材料

  形成以金属新材料为主体,以石英砂新材料为特色,以信息新材料、磁性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新材料、钛晶粉为战略培育领域的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金属新材料,围绕轨道交通、汽车、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努力发展高附加值铝加工产品和以耐磨钢为代表的高品质特种钢;力争突破镁、钛冶炼技术,鼓励镁合金、钛合金生产;支持稀土功能材料生产研发;加快发展铜箔、铜带、铜棒等再生铜领域。提升石英砂新材料产品层次,补全碳化硅产业链,补强单晶硅、多晶硅、光伏刃料、碳化硅纤维等产业链缺失环节,延长玻璃纤维产业链。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支持市场需求大、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有机显示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等发展。大力发展磁性材料,研发生产具备国际科技水平的磁性材料,积极发展功能陶瓷新材料领域,鼓励现有陶瓷企业向具备机械功能、热功能、化学功能、电磁功能等功能陶瓷方向拓展。努力突破高分子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特种涂料等,鼓励能够应用于木材加工的水基型胶粘剂、生物基高分子胶粘剂生产,积极向生态型胶粘剂提升。

  依托沂南县、沂水县、兰陵县丰富的石英砂岩资源,支持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科研院所,研发生产石英制品新材料。依托钛、铁等金属资源优势,引导支持现有企业技术升级,吸引新企业在兰陵县、沂水县、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等地集聚。鼓励高分子新材料企业向临港经济开发区集聚发展。

  新信息

  重点发展电子产品制造、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产业,突破云计算服务产业,培育物联网、数字内容产业,形成产业内涵丰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制造。发展与机械、汽车、消费领域电子整机配套的新型元器件,突破新能源与环保电子领域,推动新能源与能源转换基础电子材料及基础器件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加快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和工业控制计算机配套件生产,促进“终端+应用+服务”的产业链整合。加快发展数字家庭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智能型和网络化的家用、商用电器,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数字化家电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与消费电子整机产业配套的关键器件、专用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加快新一代网络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推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产品、新应用,建设面向行业的专用通信系统产业链。强化半导体照明行业引导和管理,完善LED相关标准体系,拓展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打造知名产品。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产业,重点围绕电力、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等领域需求,依托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制造优势,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基地。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着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公共服务相关行业应用软件及面向移动通信、机械制造、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依托临沂市云计算中心,建设鲁南智慧大数据基地、中印智慧产业园等,搭建智慧产业发展载体平台。实施“软件驱动机器”计划,提升制造业企业软件研发能力,研发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积极发展车载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建设两化融合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发挥中印软件产业园功能,打造集云计算、软件研发、智慧产业、智能装备、服务配套于一体的中印软件产业国际创新园。依托临沂中关村软件产业基地和高新区软件产业园,对接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转移,实现集群式引入。

  培育物联网和数字文化产品。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食品安全等领域应用,推动射频识别、多维条码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推进工业数字设计、网络出版、网上营销、按需印刷等新兴数字业务和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报等新载体,发展外文书刊数字出版业务。推出一批反映我市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动漫、数字影视、游戏等数字内容产品,促进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互动发展。

  努力突破公共云计算服务。推进云平台试点领域应用示范项目,推动空间大数据中心、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推动临沂市云计算中心公有云服务大规模商用,建设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云服务中心。

  新能源汽车

  加速建设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及配套产业集群完备,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应用示范城市。

  支持已经获得目录资质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通过与国内外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渠道的领先企业合作,加速生产规模扩张、新车型开发、生产工艺改良、技术创新提升和新兴市场拓展。依托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沂南县两大重点集聚区,围绕现有骨干企业,大力实施“补链、建链、强链”工程,实现资金、技术、人才招引的突破,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构建配套产业集群。

  组建临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零部件供需平台和电动车车联网系统,实现企业间供需信息共享、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和智慧交通服务共享。

  支持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推广,以市场拉动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公务用车、执勤执法车、市政服务用车、商贸物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计划。推广“城市电动汽车共享”模式,启动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分散租用的自驾租赁计划,提高新能源汽车比例。鼓励整车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等创新型销售方式,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建设,合理规划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配套设施建设运营。

  在着力做好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整体培育的同时,打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东有高端液压、西有生物医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打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以山东常林集团为重点主体,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生产工艺,加快液压件自主创新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增强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建设相关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打造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群,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液压元件及系统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打造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围绕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四个关键领域,依托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平邑县、郯城县、费县等医药园区,以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为龙头,以翔宇制药、仁和制药等为骨干,重点实施新药研发、国内外顶端企业对接招引和本市中药材资源深加工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具备影响力的新医药产业集聚区。

  专栏:“十三五”新兴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项目:①新材料:宝华耐磨钢二期、中瑞磁性材料项目、银凤高性能磁材料项目、河东石墨烯产业园、沂南金盛源电子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乐盈电子科技贴片电感等元器件生产项目、兴盛矿业钛产业化加工项目、临港中玻功能玻璃产业园开发项目、临沭山田研磨纳米粉体材料项目、莒南百特纳米二氧化硅新材料生产项目;②新信息:临沂市云计算中心、懒虫科技“智慧城市无线WIFI”项目、拓普智慧旅游和智慧民生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机客网络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③新能源汽车:沂星电动汽车改扩建项目、众泰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沂南新大洋纯电动汽车生产项目、巴士新能源电动车生产项目、格伦特新能源特种车辆生产项目、中瑞新能源汽车研发及生产项目、德洋电子车控系统生产项目,郯城蓝冠电动物流车生产项目、高新区海格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等。两大集聚区: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新医药产业集聚区。

  第四节三大高成长性现代服务业

  金融保险

  建设北城新区金融总部区和临沂商城金融特色区两大重点集聚区,推动金融特色和影响力双提升,打造中国商贸金融创新中心和鲁南苏北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保险、证券、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力争到“十三五”末,金融保险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

  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力争全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临沂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外资银行在临沂设立机构零突破。全面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制任务,组建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合理、公司治理完善、运行机制高效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设立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控股集团,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组建地方法人保险机构、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支持大型工程机械和新能源汽车等企业,组建或引入融资租赁机构。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组织,支持有实力的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跨区经营。支持临商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鼓励发展临商融资租赁公司、临商消费金融公司等,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临商系”金融控股集团。

  加强地方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支持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建设区域票据交易中心,依托临沂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以能源、金属、化工、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为特色,加快提升为功能完备、交易便捷、市场认可度高、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交易所。丰富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服务功能,申请开展跨境第三方支付业务,培育私募基金。

  推动商贸物流特色金融创新。借鉴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经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外贸易融资业务,开展企业跨境金融服务创新,服务商城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发挥商贸物流产业基金效应,重点支持临沂国际商城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及海内外跨区域拓展。打造区域性跨境贸易结算汇兑中心,鼓励银行开展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为在临沂从事国际贸易等的个人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发展壮大本外币兑换业务,鼓励设立货币兑换公司,做大做强货币经纪业务。

  加快科技金融发展。推进科技支行建设,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引进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上市、挂牌、发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发挥保险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保险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城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重大工程。加强政银保合作,推进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支持小微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支持设立区域性、专业性保险公司,探索发展相互保险、自保公司等新型保险业态,完善保险中介市场,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扶持,发挥好保险社会

  “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设县域立体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大型金融机构网络下沉,做大做强农村金融机构,培育互助合作制保险组织。稳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择机拓展土地银行业务。开展三农金融试点、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和涉农贷款抵押物创新试点及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文化旅游

  深度推进商文旅综合发展,力争从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迈向全国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与文化资源相匹配的文化大市、文化名市,打造鲁南苏北区域性文化中心和全国文化产品商贸高地,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力争到“十三五”末,文化及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年接待游客8500万人次。

  打造全国生态及文化旅游品牌景区。整合龟蒙、云蒙、天蒙、彩蒙及周边腹地资源,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游乐、养生度假、健康运动为一体的“大蒙山景区”;挖掘寿文化内涵,成为全国知名的“寿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与曲阜、泰安联动,共同形成“山水圣人”鲁中南区域旅游金三角,与曲阜、日照联合打造新的“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路。围绕孟良崮和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打造集拓展、修学、会务、影视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整合山水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主题山水景观游览精品线路;加强与日照、济宁、枣庄联合,力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修学基地,成为“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之后山东省旅游产业第三增长极。推进沂水县省级全域旅游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全域旅游典范。依托沂南县乡村旅游休闲优势,建设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争取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晋升世界地质公园,推动沂蒙红色旅游区、沂蒙崮群旅游区等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打造南部文化旅游新优势。整合临沭县、郯城县、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沭马风景旅游区,推动三角洲游客服务中心、马陵之战遗址公园、沭河古道湿地公园、岱涧丹霞桃花园节点项目建设,打造集水上观光、生态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南部旅游核心区域。加快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建设,推进兰陵古镇整体开发工作,加强对现有独立景区及周边基础环境改造建设,丰富景区旅游项目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城市文化旅游功能集聚区。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游,在中心城区开发1-2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主题公园;加快沂河、沭河、祊河、涑河等沿岸开发,提升滨河漫步中心、绿色慢跑带及骑行带;打造乡村休闲游集群,形成以临沂都市区为中心、外延50公里环城市旅游休闲游憩圈。打造城市时尚文化艺术特色区,推进王羲之故居翻新改造,建设皇山文化创意产业园、费县银光文创园等,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临沂国际影视城、沂蒙影视基地等协同发展。

  打造文化商贸集聚区。壮大文化商贸业,推动书圣文化城、凯歌国际文化城、中国教育用品采购基地等文化商贸项目建设,形成产品类型多样,交易额大幅提升的文化商贸集聚区。支持新华绿色印刷基地发展壮大,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印刷出版基地。放大非遗优势,建设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

  打造工艺品产业集聚区。依托郯城县、临沭县和莒南县等的中国结、柳编、石雕石刻、木板年画、挂门笺、泥塑、粗布印花、手绣等传统民俗工艺基础,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工艺品产业集聚区,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设计能力,培育知名品牌,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和产业支撑环境。推进三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在北城新区建设市级综合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在县区建设二级集散中心,在重点景区、交通集散地建立三级旅游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包机,开通重点旅游区域专线、自驾游公路网络,提升旅游景点串联线路通行效率。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多元化酒店住宿体系,形成星级酒店、精品酒店、休闲度假村及农家院等多样住宿服务机构;打造特色化美食餐饮环境,加快形成我市美食地图。加快应用“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线上服务平台,在各景区实现智慧导览、导航功能,争创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专栏:“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环蒙山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沭马风景旅游区、沂蒙崮群旅游区、亲情沂蒙旅游区、沂蒙红色旅游区、沂蒙风情旅游景区、天下泉庄旅游景区、沂山齐长城旅游区、环城市旅游休闲游憩圈、东部生态城旅游区。重点项目:临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东夷文化博物馆、王羲之故居提升改造、临沂动植物园提升改造、临沂极地海洋世界、临沂国际书圣文化城、鸿儒国际文化产业园项目、兰山神州军乐谷、河东沂州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迪可可儿童文化产业园、奥德都市农业体验区、汤泉古城、沂蒙国际旅游城(天宇自然博物馆新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兰陵古镇、朱村支前红色教育基地、岱崮地貌综合开发项目、蒙阴御泉香山旅游度假区、马陵山风景旅游项目、纪王崮春秋古墓遗址博物馆、天蒙文化旅游区项目、中华奇石城、大青山红色旅游项目、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改扩建项目、天马岛卧佛风景区项目、郯城郯国故城及新村温泉项目、孝河开发和世界孝文化博览园等。

  养老养生

  打响“山氧水疗胜地,宜养宜居之城”的养生品牌,发挥我市山水、温泉、生态等优势,建设国内知名的长寿生态养生目的地和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城市,成为省养生服务产业中心城市。力争“十三五”末,打造国家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形成

  “南有攀枝花、北有秦皇岛、中有沂蒙山”的健康养生格局。

  建设生态休闲养生区。发展集旅游休闲养生、运动养生、文化修养养生为一体的山地生态养生产业,推进精品度假项目、长寿文化项目以及山地运动养生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打造全国山林生态养生基地和山地运动养生基地。

  建设健康服务养生区。突出河东区、沂南县温泉特色,发展集医疗养生、保健养生、调理养生、运动养生、生态养生为一体的健康养生服务,力争成为全国温泉养生首选目的地。

  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区。依托北城新区医疗区,吸引专业医疗机构、社会养老机构入驻,支持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养老机构合资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打造“医、养、康、护”为一体的专业养老机构集群。

  建设养老服务示范区。依托费县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社会招投标等方式,选取优质市场化养老开发运营商,建设民营养老示范项目,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鼓励设立养老人才培训机构,推进宜老型示范社区建设。

  搭建两大养老养生线上服务平台。以汤泉健康服务养生区为试点,建设“云”智慧健康养生服务平台,提供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在全市建立以养老服务热线和“一键通”紧急呼叫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居家养老服务。

  专栏:“十三五”养老养生产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汤泉国际健康诊疗服务示范区、沂南温泉健康服务示范区、蒙山养生养老基地、蒙山特色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园、费县医护保健养老基地、大青山国际养老养生产业园、兰山白沙埠养老养生示范区。重点项目:市人民医院北城新区医疗区、鲁商国际健康城、智圣温泉养生苑、沂南健康养老服务中心、费县朱田苑上文旅寿养项目、临沭生态农业养生度假村、蒙阴托福老年养护院项目、郯城安信养生养老公寓工程项目、沂水金鹏颐年园养老中心、沂南松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平邑医养结合项目、费县大田庄寿养基地、莒南刘山国际生态养生谷项目、莒南医养结合社会福利中心项目、蒙山百颗心中化传统文化教育养生基地项目、蒙山卫康集团智慧养生谷项目等。

  图2:“十三五”重点工业集聚区

  图3:“十三五”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第五章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规模化、现代化、安全化和融合化“四化”方向升级,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力争到“十三五”末,整建制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坚持招商引资与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并重,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工程,推动优势企业采取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二次创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等新型主体壮大发展。推进涉农服务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资供应、配方施肥、机播机收等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生产服务。支持农资企业、农业机械企业提供“耕、耙、种、收、管、加、储”全覆盖的种植业整体解决方案。大力建设粮油、蔬菜、果茶、中药材、畜禽等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壮大市场型、加工型、科技型等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科学布局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形成农业服务规模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过程安全化、经营管理体系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将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发挥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建设智慧农业试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现代化精准管理水平。运用国内外先进种植、灌溉和收割等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常林“全程机械化”、金正大“水肥一体化”等成套解决方案。抓好水利设施保障工程,围绕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稳步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病险水闸、重点塘坝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涝洼地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进度,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大幅度提高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依托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等平台,大力实施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每年培训新型农民10万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提升农业安全化发展水平。依托河东区、兰陵县、蒙阴县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健康型农业,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品牌营销追溯体系等,促进农产品生产安全化、标准化,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建设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和速测室,提升综合质检水平。

  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围绕粮油、果蔬、禽畜肉类深加工等行业领域,充分利用进口大宗农副产品资源,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支持蒙阴毛兔、蜜桃和莒南生猪、花生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农产品交易畅通工程,构建农产品产销联盟,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四位一体的产销模式。整合果品、蔬菜、粮油等市场,形成大型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快鲁南粮油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针对花生、金银花、果品、大蒜等主要农产品,探索建设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新型交易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中国农产品电商之都”。发展休闲农业,加快打造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休闲项目。

  专栏:“十三五”现代农业重点任务

  重点集聚区: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莒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沂河、沭河、祊

  河沿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临郯苍粮食生产基地、蒙阴长毛兔产业集聚区、沂水现代果业示范园区、河东都市农业体验区。

  重点项目:常林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金正大以色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江泉农牧产业园、罗庄江北第一牡丹园、立晨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莒南龙湾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蒙阴现代农业产业园、兰陵现代蔬菜种业研发项目、郯城沂州集团农产品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图4:“十三五”农业布局图

  第六章全方位提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与提升质量并重,招商引资与培育本土并行,加速“转、调、创、拓”,在“转”中提档升级,在“调”中优化结构,在“创”中增添动力,在“拓”中对外开放,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全面实施创新战略

  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海外(市外)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建立企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实施创新平台法人实体化建设,在满足企业自身科研需求的同时逐步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以临沂应用科学城为核心,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两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引领,以各县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承接载体,加速构建“1+2+N”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推动“临沂制造”向“临沂创造”转变。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促进孵化器和加速器无缝对接。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点定位,在加大自主孵化的同时,面向县区推行“定制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带动支撑全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市场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临沂市公共技术服务联盟,推进信息咨询、成果评估、金融服务等中介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提升我市科技服务水平。

  发挥临沂应用科学城引领带动作用。整合临沂应用科学城和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资源,加快推进工程技术化联合研发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大型企业设立研发总部,知名大学开办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高端人才聚集、产学研合作转化、国际技术转移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临沂应用科学城,发挥临沂大学人才优势,建设科技型企业集聚区、大学生创业区。

  推进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建设鲁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临沂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技术信息数据库,加快推进中德创新中心及中俄、中白、中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吸引国际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入驻。建立海外专业办事机构和海外研发基地,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到临沂转化。深化国内产学研合作,重点加强与国内权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一流专家合作。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各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行共同研发、技术共享,共同购买、设备共享,共同开拓、渠道共享运作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行动,探索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完善知识产权季通报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实施专利产业化行动。组建中国(临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推进山东知识产权(临沂)培训基地、沂蒙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行业专利信息联盟机制,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推动军民融合技术协作创新。重点推进高端装备、新信息、新材料、健康食品、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军民融合。引导企业抢抓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大机遇,积极引入先进军民两用技术,提升创新能力,生产军用产品。依托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和骨干优势企业,申报国家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打造军民融合新兴产业基地。

  第二节大力外拓发展空间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探索“一带一路”工程物资领域出口模式,鼓励企业“走出去”承接境外项目,支持临沂商城在欧洲、亚洲等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商城、物流园和展销中心等境外商贸物流基地。

  深度融入“一圈一带”。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通互通和产业对接。强化商贸、物流、金融等优势产业区域整合能力和影响力,加强对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服务能力,将临沂打造成鲁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度融入“一蓝一黄”。加强与蓝黄两区信息交流、交通互通、产业对接、经贸往来和技术合作。加强临沂综合保税区、临沂港及卫星港、沂水公铁联运货运站场与青岛保税港区的联动发展,青岛前湾保税港沂水功能区建设成为青岛产业及资本转移承接区。加速对接长三角地区。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对接,推动长三角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跨区域合作。

  加速对接京津冀地区。抢抓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主动对接京津冀地区大型企业、重点园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在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科技创新和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力争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融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上取得突破。

  加速对接中韩自贸区示范区。充分发挥临沂近海临港和商贸物流优势,依托现有与韩国经贸基础和临沂综合保税区、临沂机场、临沂商城等载体平台,强化与威海、青岛等市产业合作,打造中韩自贸合作重要基地。

  打造对外合作窗口。依托临沂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区,打造进出口贸易窗口;依托临沂商城,打造国际经贸合作窗口;依托临沂应用科学城,打造对外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窗口;依托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印软件产业园,吸引印度软件企业、人才,打造产业对外合作窗口。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精准招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针对重点目标地区建立定向招商队伍,科学定位各县区、园区产业规划,提高宣传策划推介水平,发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推介会,围绕产业链建链补链,招大引强。

  第三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创新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才管理体制,积极稳妥推进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评价、竞争、流动、分配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保障。持续加大人才开发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实施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深入推进“农民工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星火计划”。

  推进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搭建临沂市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人才创业服务体系。扶持鼓励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创办科研实验室、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强各层次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在企业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大产业人才培训,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引入国际性专业职业教育机构。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或专业教学联盟,鼓励企业与院校合办产业大学。

  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研究工作,及时编制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鼓励支持人才“柔性”流动,建立起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长期协作联系机制。把引进专家和引进智力结合起来,推行特聘制度。组织实施领军人才引进、海外人才集聚等工程,引进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群体。加快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实施物流、新材料、新能源、国际商务等重点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管理、专业技术、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推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推进创业创新领军企业家培育工程和高素质现代企业家培育工程。实施人才专项计划,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专家,引进创新人才、基层科技人才、军品研发人才。

  提高人才综合服务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公共服务机制市场化和人才权益保障法治化建设,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环境。建立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电子政务建设,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网络管理服务系统和人才数据信息库。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强人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吸引和凝聚人才的产业主体与生活空间,以临沂应用科学城为中心,在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城新区规划建设功能齐全、管理配套的国际人才基地和人才服务社区。

  第四节助推龙头企业腾飞

  支持领军企业兼并重组。设立并购基金,优先支持重大产业链兼并重组、上市企业培育、跨区域并购和海外并购等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力度。

  加强龙头企业品牌培育。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途径加大品牌推广。重视品牌维护,做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报和管理工作。

  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对在国际、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承担工作的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单位的企业以及主持国际、国家和地区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奖励。

  引导围绕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围绕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园区,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并对入园企业优先给予支持。

  第五节推进企业“二次创业”

  实施“千企千项千亿”技改计划。建立技改项目库,设立市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对入库项目重点扶持和推进。推广工业节能环保应用示范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程。

  加强现有产能分类管理。开展淘汰关停类产能集中整治、约束控制类产能倒逼转型和重点支持类企业做大做强行动。

  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和项目审批。建立新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规范标准,园区制定严格的低碳生产和入园标准,统筹考虑集中供热、处理污水、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基础设施。

  完善淘汰落后产能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社会公告制度,对落后产能企业执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鼓励“减量置换”、“上先进淘汰落后”的产能置换方案,探索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总量控制、煤炭总量控制、节能量交易等机制。

  打造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园区。重点打造临港冶金复合材料产业园、绿色化工产业园、临沭肥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园、兰陵矿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罗庄区结合“退城进园”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第六节营造良好“双创”环境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市场主体转型升级,营造适宜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公平市场环境。

  打造良好创业环境。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开通“个转企”注册登记多证联办一站式审批便捷通道,探索“平移变更”登记方式。建设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引入专业运营机构,设立种子库,为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培训和金融服务,对达到标准的创业企业给予初始创业补贴、租金补贴和创业成功补贴。建立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免费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指导、咨询服务,提供多样化创业培训。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协助入库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争取各项国家和省级资金。拓展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打包贷款、集合信托等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开展科技小巨人认定工作,为认定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无偿资助,并优先获取周转资金等金融支持。开通中小企业专利申请绿色通道,简化申请手续,减免专利费用。

  第七章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一带”引领全市发展。兰山区、河东区打造现代服务产业核,成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罗庄区、莒南县和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构建新型工业产业带,成为助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区县产业内外联动。费县、兰陵县、郯城县、临沭县、沂南县重点加强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动发展,主动探索跨区合作等创新合作模式,构建“研发孵化在中心城区、产业化在县域”的发展格局。沂水县、平邑县、郯城县、蒙阴县、蒙山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等资源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样板区。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全市发展开放的重要突破口,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对标赶超战略,着力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加快培育县域支柱产业,以县区争先进位工程为抓手,在突出原有特色基础上导入现代产业新内涵,差异化打造主导产业,构建形成县区间产业协作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开发区转型发展,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化和运营市场化,打造成为县区产业发展主战场、招商引资主阵地和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标准完成沂水县、蒙阴县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任务。

  表3:“十三五”时期县区主导产业定位

  商贸物流、高端木业、健康食品、地产品加工

  机械装备、医药、不锈钢制品

  五金机械、健康食品、养老养生

  新能源汽车、休闲旅游、中药

  健康食品、绿色化工

  健康食品、机械制造、休闲旅游

  健康食品、冶金

  高端木业、生物医药、养老养生

  中药材深加工、环保建材、健康食品

  不锈钢及冶金、健康食品、临港物流

  生态旅游、健康食品

  装备制造、绿色化工

  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

  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新材料

  不锈钢及冶金、绿色化工、临港物流

  生态旅游、养老养生

  第一节兰山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标志区

  着力构建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为支撑,以总部经济、金融为增长极,以零售业、会展业和旅游业为重点提升方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进入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前

  50位,打造“大美新”临沂现代服务业标志区。

  高端定位新城区。集聚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集中力量推进北城新区二期、高铁片区建设,打造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标志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成集居住、商务办公、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宜居新城、生态绿城、活力新城。

  加速推进西拓。大力建设中国临沂国际商贸城、鲁南铁路物流园、临沂港二期和山东高速物流园。以建设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将义堂镇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

  改造提升老城区。全面优化人民广场及其辐射区域商业、休闲、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布局,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特色街区。结合物流园区和批发市场外迁,促进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带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第二节罗庄区建设现代工业新区

  推动工业主导型向工商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医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现代工业新区。

  实施“腾笼换鸟”战略。钢铁、化工、建材等企业向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兰陵县迁移,到2020年中心城区实现无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转型发展新材料,以及高端机械装备、科技模具、节能环保装备为主的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培育以罗欣药业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实施“退二进三”战略,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服务业。盘活改造旧厂房,承载商城仓储设施转移。

  第三节河东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拓展区

  围绕主城区“北上东拓”战略,发挥滨水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健康服务、教育体育、文化创意、临空产业、都市农业,加快推进五金机电产业升级,建设成为城市核心休闲区、文化教育产业集聚区和航空物流枢纽区,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围绕汤泉旅游度假区,打造全省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以印刷出版、文化创意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打造鲁南苏北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化基地。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样板示范作用,在农产品安全、加工和休闲农业领域实现新突破,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临空经济区,加快构建以航空物流、通用航空、精密制造、高端服务业为配套的临空产业体系。提升五金、钢材专业市场水平,打造五金机电生产基地。

  第四节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科技服务产业。打造全市科技创新高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牢牢抓住高端人才、核心技术、新型业态等高端要素,成为助推临沂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主力军。力争“十三五”末,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建设临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临沂应用科学城,设立“代孵化”机制,打造全市科技孵化中心,与罗庄区等县区合作建设产业转化基地,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一城八区”建设,将东南部打造为景城一体的科技文化生态产业新城。

  第五节经开区打造国际产业合作窗口

  大力推进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层次”为主线的“二次创业”,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信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十三五”末,位列全省市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三强,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50名,争创我市产业国际合作窗口。

  加快临沂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和外向型大企业集聚的外向型经济新窗口。依托中印软件产业园,建设集智慧产业、医药产业、跨境贸易、印度风情于一体的“印度城”。深化与中关村等国内优秀园区合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变。加快推动汽车、医药、节能环保项目落地,建设专业产业园区,培育新增长点。

  第六节大临港新区打造绿色新城区

  全面推进莒南县和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建设成为与中心城区相衔接的大临港新区。重点培育健康食品产业、不锈钢及冶金、绿色化工、临港物流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中心城区重要的制造业和物流产业拓展区。

  深入推进东陇海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战略,加强与邻近港口在产业和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建设冶金复合材料产业园区、绿色化工产业园和临港国际物流园三大园区。

  第三篇城镇篇

  全面落实《临沂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打造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带动、县城跟进、小城镇示范、农村社区改造“四级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50%,中心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00万人、320平方公里。

  第八章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加快构建“1、3、5、2、4、17”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即:一个核心城镇圈层,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五个县域中心城市,两条城镇发展带,四个城乡空间发展区,十七个小城市(新市镇)。坚持“盘活存量、增加流量、控制总量”理念,集约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推进东部优先发展区撤县设区,统筹推进撤县设市、镇改街道、乡改镇区划调整工作。力争2018年,实现中心城区、县城控规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建制镇控规全覆盖和村庄规划全覆盖。

  图5:“十三五”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第一节构建一个核心

  中心城区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组团发展、北上东拓”的总体思路,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一体发展”,优化市区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城市环境,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紧凑高效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整合中心城区和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莒南县城功能,以快速路和快速铁路客运通道等引导空间一体化发展,构建一个核心城镇圈层。

  改造提升老城区,运用“城市更新”的理念,加大拆迁改造、综合整治和用途调整力度,改善交通和生活环境,加快火车站等片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重点区域。高端定位新城区,高水平开发建设北城新区二期,打造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标志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扎实推动西部新城、东城新区、镇山风景区、汤泉旅游度假区、南部生态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等片区建设。增效提速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城融合发展、宜业宜居宜游的复合型城区,引领全市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科学发展。

  全面推进莒南县和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一体规划、一体开发、一体招商,加快实施鲁南高铁临沂至日照段、罗岚高速、北疏港公路、岚济路拓宽升级等重点交通工程,形成普通公路、高速公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与市区高效快速对接,实现莒南-临港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打造两个圈层

  强化完善县域功能,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争取到2020年,培育40-50万人左右的县城1个(沂水县),30-40万人的县城3个(郯城县、平邑县、兰陵县),其余县城规模均超过20万人。费县、沂南县、临沭县、兰陵县四个县城,着力搞好规划建设,主动承接中心城区辐射,重点构建城镇密集圈,提高城镇总体发展水平,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沂水县、平邑县、郯城县、蒙阴县、蒙山旅游区构建城镇辐射圈层,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推进市域一体化进程。沂水县、平邑县、郯城县三个县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建设成为市域副中心城市。

  第三节建设特色小城市和重点镇

  大力提升17个小城市(新市镇)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兰陵镇、李庄镇、义堂镇驻地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提高18个重点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小镇,建设32个魅力旅游城镇;整体提升一般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突出一般小城镇作为农村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通过引导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农村新型社区,完善乡村多元化的组织形态,引导乡村集约发展。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的产业支撑综合服务设施配套,支持“两区共建”,结合社区的类型特点配套建设小型的产业园区;将社区警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救助、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功能纳入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教育、文体、养老设施配套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强特色村落保护。编制村庄保护规划,明确传统村落保护标准、保护政策与管理规定,遵循“不拆房、不迁村,保护性开发、控制性利用”的思路,妥善协调村庄保护与村庄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建设具有独特风情风貌的美丽休闲乡村,打响“好山好水好风情、美丽乡村看沂蒙”的形象品牌。发掘尚未妥善保护的特色村落,加快进行国家级、省级特色村落申请和市“沂蒙传统村落”的评选。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对7301座农村汪塘进行治理保护,使农村汪塘成为留住乡村记忆的“生态明珠”。

  第九章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不断拓展居住证的社会服务管理功能,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人口同等享受公共服务。推行以常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稳定住所、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居住证与户籍互为补充、有效衔接的实有人口管理机制。最大限度保障进城农民利益,充分尊重农民本人意愿,引导农民有偿退出宅基地和承包的农林用地,吸引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十三五”期间实现1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98.4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

  第二节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完善就业创业机制,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职业与技能培训。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至2020年,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加快建立有效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以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参保计划”。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快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周边人员和本地农村转移人口三类人员的市民化问题,保障其享受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公共服务。

  第三节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整合与管理,引导企业分担就业培训、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和住房条件改善成本。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民在农村的资本存量,通过流转、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带资进城。

  第十章建设内通外达立体大交通体系

  第一节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快干线机场改造。加快开放正式国际口岸,逐步增开国际航线、旅游航线、国内重点城市直飞航线、全货机航线,建成区域性干线机场。推进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将临沂机场级别由4C升级为4D,成为山东省第四个干线机场。依托临沂机场改扩建工程,着力打造航空货运枢纽,加快推进通用航空及配套产业发展,同步建设军民兼用相关设施。支持有关县区通用机场建设。

  推进国家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鲁南高铁建设,2018年完成临沂至曲阜段工程,2019年完成临沂至日照段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推动京沪高铁东线规划建设,与鲁南高铁交汇连通,建成“十”字骨架快速铁路网络,打造成为全国重点地区铁路枢纽。实施胶新铁路复线、胶新铁路与晋中南铁路并轨工程、临连铁路工程建设,强化临沂与国家铁路路网的高效对接。

  实施高速公路扩建。实施京沪高速临沂段扩容改造,有效提升京沪高速临沂段通行能力。通过长深高速、青兰高速与日兰高速,强化临沂辐射连通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

  第二节建设鲁南苏北区域交通中心城市

  完善区域铁路路网。规划建设临沂至枣庄城际铁路,完善鲁南苏北城际铁路网布局,强化与周边城市铁路通达连接。

  强化区域公路路网。建设完成岚罗高速重点工程,推进莱新高速南延工程和临淄至沂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强化临沂区域性公路交通支撑能力。

  第三节构建绿色智能城市交通体系

  布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打造涵盖国省干线公路、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综合交通枢纽、出租车、道路客运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预警体系。

  “十三五”期间将临沂打造成为智慧交通应用水平领先城市。

  提升改造市域交通。稳步推进300公里国省道及20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重点提升改造S225、S227、S335、S240、S352等县域省道及其连接线,构成环县域“一小时公路圈”。加快G205、G206、S342、G327、S229等连接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区公路的提升改造,打造中心城区至相邻县区“半小时交通圈”。加快S341北疏港、南疏港公路及临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强化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通达能力。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市域快速货运通道论证及前期工作。统筹实施“十三五”交通扶贫开发攻坚行动。

  优化升级城区交通。加快“三环十五射”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新西外环、东外环延伸工程,与现有北外环、南外环封闭构成环城快速通道,2018年前实现城区“三环”道路全部贯通。双岭路高架2017年3月建成通车,连通蒙山高架实现京沪高速与中心城区快速直通。平行于新外环线路,合理规避城区中心拥堵区域,设计布局中心城区穿城快速路,实施城区与绕城快速路出入口的快速通道工程。建设沭河滨河大道,建成城区东部连通南北的景观大道。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公交车专用道、BRT专用道建设,增开连通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区的快速公交线路,提高常规公交线路覆盖率,科学编织线路、站点规划,推广绿色公交设施应用,“十三五”末实现公交线公里以上公交专用道,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5辆以上,新能源公交车辆总数较“十二五”末翻一番。逐步推出公共自行车、公共电动汽车租赁服务,鼓励绿色出行模式。合理增设大型公共停车设施、公交车终点站停调车场、出租车停靠点、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建设,强化公交场站服务能力,实现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机场之间高效换乘。科学设置互通立交、过街天桥、滨河路下穿通道、步行及自行车专用道、沿河景观带慢行系统等便民设施,完善城区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尽快完成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和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力争到“十三五”末,具备开工建设条件。逐步推进出租车淘汰升级,加快解决三轮车非法营运问题。

  图6:“十三五”对外交通示意图

  图7:“十三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十一章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

  第一节完善能源动力设施建设

  推进电力能源建设。加快电力能源布局,推动本地电厂新建或西电东输电源落点建设。发展新能源与替代发电,以风能为重点,积极发展本地支撑电源,推进太阳能发电、大型高效环保煤电、气电等清洁电源建设,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临沂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提高供电能力。加大电网升级改造力度,推动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效对接,提升城乡电力保障能力。优化主网网架结构,打造完整环网体系,建成以1000千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变电站、6座500千伏变电站为基础,220千伏环网覆盖各县区,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区域现代化电网。加快改造传统电网,新建一批智能变电站,建设网架坚强、运行灵活、开放互动的智能电网。探索区域微电网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农村配电网改造升级,保障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

  优化供热体系。加快热源和配套管网建设,构筑以热电联产和天然气供热为主体、区域锅炉房燃煤清洁供热为辅助、洁净能源为补充、供热管网“环网”、“联网”运行的城市供热体系。推进乡镇集中供热改造,建设燃煤集中供热设施与乡镇天然气供热,鼓励发展生物质型煤、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加快建立安全、清洁、经济、高效的城乡供热体系。

  提升供气体系。提高市域燃气设施配置水平。加快完善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推进市政用车“油改气”工作,建设天然气系统末端设施,实现天然气“社区通”,城乡天然气同网同价。

  专栏:“十三五”能源动力设施建设重点任务

  重点项目:国电费县电厂二期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大唐莒南

  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华能沂水4*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沂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阳煤恒通2*350MW热电联产机组项目、莒南力源热电4*350MW热电联产项目、华盛江泉“上大压小”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华能临沂热电联产项目、恒源热力热电联产项目、“气化临沂”工程、“两直两交”特高压输电工程(“两直”即锡盟-泰州、上海庙-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即潍坊-临沂、枣庄-临沂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山东中创热力背压型热电联产项目、平邑热电联产项目、垃圾发电项目(临沭、莒南)、连云港赣榆港区至临沂临港输油管线等。

  第二节提高水利设施保障能力

  规划实施水库扩容新建、水闸除险加固、水系连通及水库联合供水等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加强北城新区二期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及调蓄雨洪应急能力。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2020年建设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以上。实施集中供水、联村供水、城市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城乡饮水水质及水量安全,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以上。推进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塘坝加固、村级河道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涝洼地治理、山洪灾害防治、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防洪抗灾工程建设。新建污水处理综合体,加快污水厂新扩建及升级改造工程,完善污水支管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保持涵养水土资源,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完善水利信息监测采集站网、传输处理网络相关设施配套,推进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到2020年,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

  第三节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水平

  加大绿化普及覆盖。坚持“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把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整体推进。完成道路景观绿化工程,搞好公园游园绿化、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工程,完善河流水体绿化工程,重点搞好北城新区、滨河景区及五区沿线绿化带提档升级,形成环抱城市的“绿色项链”。

  健全环卫设施配套。加快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提升工程”,提高城乡环卫设施配置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到2020年实现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80%。

  第四节提升数字信息服务质量

  提高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建立地理信息更新和共享机制,加快遥感影像获取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拓展基础测绘地理信息内容,整合街景地图、地名地址、城市地下管线、三维地理信息产品等数据资源,建设智慧临沂时空信息云平台,提高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加强基础测绘技术装备建设,提高测绘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提升测绘技术服务水平。探索开展地理市情监测,丰富公共地图等公益性产品。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重点推进城市宽带提速、无线城市建设等功能设施建设,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第五节统筹地下综合管网建设

  积极争取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到2020年,全市综合管廊达到40公里。

  第十二章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举,通过实施智慧化、法治化、精细化、长效化“四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节创新智慧化管理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搭建时空信息大数据中心与云平台。开展智能化应用示范,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管理领域探索智能应用,加强智能交通探索,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社区网格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社区与职能部门信息对接交换与资源共享。推进智能社区建设,推广智能化现代商业服务设施。

  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行风热线”信息处理技术水平,深度挖掘群众诉求数据富矿,升级更新信息管理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平台功能,对海量热线数据进行及时分类处理和系统分析,为政府城市管理服务决策提供科学客观参考。

  第二节推进法治化管理

  把法治理念融入城乡管理各领域、各环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市容环卫、市政养护、户外广告、渣土运输、违法建设“五项整治”,加大依法查处力度,有效优化城镇环境秩序。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理念,从群众利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引导群众支持参与城市管理。

  第三节加强精细化管理

  围绕解决好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问题,强化过程管理、流程优化和细节管理,实现管理对象精准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智能化。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从内容、标准、时限等方面,对各管理岗位职责进行细化、量化、固化。推动“数字城管”向县城、乡镇、社区延伸,实现全时段监控、全方位监督。

  第四节坚持长效化管理

  围绕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坚持“属地管理、中心下移”原则,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在城市管理和环境整治中的基础性作用,严格落实网格责任,构建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机制,建立起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管理模式。

  第四篇生态文明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建设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美好社会环境,建设全国文化名市。

  第十三章建设生态临沂

  第一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快编制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定位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空间格局保障。对涉及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实行开发利用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制度,确保安全供应和永续利用。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开发补偿制度,严格资源保护利用责任追究制度。

  实施土地差别化管理。发挥土地制度政策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建立差别化土地管控体系。综合运用土地规划、差别地价等政策工具,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产业政策协调配合,促进开发布局优化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挥土地利用计划调控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三农”、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项目用地。

  试点推进土地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以培育用地、供地主体良好信用为重点,土地交易、开发、利用与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土地市场诚实、守信、阳光运行。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健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调整完善工业用地价、税、租、费、年期政策,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行动,减量增效,全面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深化土地征收、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宅基地管理等改革。以土地用途、规划管制为前提,以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分类为基础,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在市场准入、收益分配、政策管理等方面接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土地资源综合使用效益。突出抓好绿地工程,建设生态景观带、绿化长廊等,在增加城市绿量同时,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

  图8:“十三五”主体功能区划分

  第二节增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

  开展水体修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创建,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推动沂河、沭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提高水体水功能区达标率,到2020年,全市44个水功能区合理监测率达到100%,流域水质考核责任断面达标率达到90%。重点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启动临沂城饮用水第二水源地建设。强化岸堤水库和高湖水库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和跋山、许家崖、会宝岭、陡山、石泉湖、相邸、唐村、沙沟等水库生态保护。重点建设大沂河、大沭河湿地保护区,加强柳青河、武河、汤河、鸡龙河、白马河、龙王河、浔河、洙溪河等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推进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生态河道提升工程。

  构建生态屏障,加强“林生态”建设保护。重点抓好城市园林绿地、环城生态防护林、沂蒙山区综合防护林、沿河沿路绿化等建设工程。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建设防护林重点生态工程。推进野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创建“沂蒙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力实施沂蒙山区生态保护工程,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保护好全省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屏障。加快构筑环中心城区生态屏障、环蒙山生态屏障两大核心生态屏障,提高马鬐山等辅助生态屏障保障能力。加快城乡绿化建设,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2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1%、

  37%,每年建设绿化模范乡镇10个、模范村100个。

  95严守耕地红线,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突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开发建设行为。坚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省政府下达指标。严格划定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加大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构建多元化土壤防治投入机制,依靠新技术与新型肥料持续改善耕地质量。加强沂水等国家规划内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建设。

  建设生态矿业,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战略找矿工程,加大重点矿种找矿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强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扎实推进生态矿业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提高露天采石场准入门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强化地质环境监测保护。

  第三节加强资源节约污染防治

  强化污染治理,推进大气固废污染防治。多管齐下治理雾霾,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度治理钢铁、陶瓷、焦化和石化、有机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加快推进燃煤机组升级改造,全面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努力使“沂蒙蓝”成为常态。强化固废污染防治,完成临港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全市废矿物油集中收集处置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建设自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项目,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强化能耗控制,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实行能源消费总

  量和强度控制,优化煤炭消费空间布局,加大电力和天然气输入量,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3100万吨标准煤以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65吨标准煤左右。重点抓好钢铁、焦化、水泥、陶瓷等高耗能行业整治,加强技术节能,推广低碳、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低效设备。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以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贴奖励等方式,实施重点耗能设备及公共机构附属设施节能改造。逐步扩大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推广应用分布式能源技术。

  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方针,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市级水量统筹调配,完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水机制,促进水资源使用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加强水产品产地保护和环境修复,控制水产养殖,构建水生动植物保护机制。

  推动资源再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推进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动垃圾分类,加快建设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等,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第四节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验区建设,推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跨县区河流水域生态补偿、

  公益林生态补偿、矿山生态补偿、大气生态补偿等新机制。

  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价格机制。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深化土地资源价格改革。积极探索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新、改、扩建项目为先行,强制推行环境权益有偿使用制度,做到全行业覆盖。推行公共机构超定额用电累进加价制度。

  搭建市场化交易平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界定和分配水权,探索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户间等水权交易方式。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等。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临沂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差异化考核办法(试行)》,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权重,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制度,构建形成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考核机制。

  第十四章建设文明临沂

  第一节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水平

  建设文明临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四德工程”建设,树立善行义举先进典型,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彰显“商之都、水之城、文之邦”城市特色,提升现代城市形象。大力弘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凝聚老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化文明创建。积极打造文明临沂系列品牌工程,扎实推进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创建工作。按属地原则推进城区大集“退路进市”和农村大集“退路进场”。加大混凝土罐车、渣土车等工程车整治力度,推行限速、限时、限路等切实管用举措。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第二节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深入挖掘东夷文化、汉晋文化、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商文化内涵,加大重点文化集聚区建设力度,建设与历史资源和政治优势相匹配的文化大市、文化名市,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城市精神的临沂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等载体平台功能,加快沂蒙红色旅游园区开发建设,创建国家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示范区。强化文化对外交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临沂文化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走出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市美术馆、市图书馆北城新区分馆,完善兵学城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

  共文化场馆建设提升,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质量。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和“村村响”实现全覆盖,解决农村基层收听收视难问题。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抓好乡镇、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三进”和送图书、送戏曲、送电影下乡“三送”等活动,扎实做好“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工作,打造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每个县区扶持一个中心艺术剧团,规划建设一座剧院,常年开展驻场惠民演出。继续举办好书圣文化节、广场文化艺术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民间秧歌会等重大群众性节会活动。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民营院团、庄户剧团健康有序发展,基本保证每个乡镇有一支常年在基层演出的庄户剧团。积极引导广场舞等群众文艺活动规范开展。推动大剧院、文化中心等载体平台市场化运作,扩大文化服务范围,创新举办市民大讲堂。

  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实施“1121创作工程”,即每年创作1部以上有影响的艺术精品,提升“蒙山沂水”品牌系列惠民演出,创作20部以上小型戏剧,组织百场主题鲜明、艺术价值高的综合原创美术作品展。设立中国原创主旋律音乐创研基地、中国美术沂蒙创作写生基地,打造主旋律舞台精品、美术创作、展览、创研高地。深入开展主题创作活动,推出一批宣传弘扬临沂文化的精品力作。实施以柳琴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振兴工程,健全艺术传承保护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扶持柳琴戏、豫剧、吕剧、弦子戏、周姑戏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基层代表性剧团,分剧种搜集整体传统剧目,编印书籍、组织经典剧目重新排演。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旧址、遗址、故城等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展览展示体系。县区建立国办博物馆和历史展示室,并免费开放。大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到2020年,全市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家,完成乡镇、村两级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扎实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传统村落与传统建筑保护力度。加强传承人谱系建设,开展非遗文化交流展览展示活动。争取创建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探索组建理事会。

  专栏:“十三五”生态文明重点任务

  重点项目:云蒙湖生态保护工程,环蒙山生态资源保护项目,滨河高效农业观光带;沂河、沭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临沂城镇饮用水第二水源地建设工程,岸堤水库、高湖水库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项目,跋山、许家崖、会宝岭、陡山、石泉湖、相邸、唐村、沙沟等水库生态保护,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心城区生态河道提升项目,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心城区生态屏障工程,蒙山生态屏障工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项目,环城生态防护林,沂蒙山区综合防护林,沿河沿路绿化项目,马鬐山生态屏障项目,临沂环沂河百里健身长廊提升改造工程等。

  第五篇民生篇

  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着力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点民生事项,努力让老区人民“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出有畅行、贫有善济、居有长安”,夯实“民生大厦”根基。

  第十五章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采取超常规举措,用过硬办法,以“一点两区”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四助六扶持”工作法,通过创新思路、拓展路径、完善机制,不断推进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第一节贯彻落实扶贫新举措

  以费县崔家沟(北王庄)易地扶贫搬迁、蒙阴县云蒙湖库区、沂南县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山丘区扶贫攻坚(“一点两区”)为突破口,落实“四助六扶持”新举措,确保精准帮助贫困村户脱贫。

  贯彻落实“四助”扶贫新举措。干群结亲助脱贫,深入开展全市机关干部“结亲连心”活动,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现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驻村工作队帮扶助脱贫,从市县两级选派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热心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党员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组),深入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助脱贫,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农民合作组织+贫困户”的形式,着力解决零散贫困户自身解决不了的发展难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市场抗风险能力。致富能人引领助脱贫,发挥致富能人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提供致富信息、创办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贯彻落实“六扶持”扶贫新举措。从提供脱贫项目上扶持,扶持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业、林下经济、健康食品、物流配送、乡村旅游等,带动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增收。从提升致富能力上扶持,针对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转移一人、脱贫致富一家,切实帮助贫困户“拔穷根”、“摘穷帽”。从解决发展资金上扶持,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专项资金增幅高于上年度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从改善民生条件上扶持,确保各相关部门优先调整项目布局和资金投向,合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从健全医疗救助上扶持,加强对贫困户、残疾人重特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加快建立市级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精准救助。全面开通市级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最大限度方便低保、五保对象看病就医。从完善保障政策上扶持,逐步提高低保标准,落实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提高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标准,有效解决因病、因残致贫等问题。

  第二节优化完善扶贫新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机制,形成“网格化、全覆盖、分线作战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健全扶贫项目资金监督机制。大幅增加市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增幅明显高于财政增幅。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提高扶贫项目、资金的瞄准度,建立完善扶贫开发项目户申报、实施方案村制定、乡镇汇总审查、县扶贫部门审批、市扶贫部门审核备案的项目申报管理机制。

  完善督导考核机制。围绕贯彻“六个精准”的要求,制定工作细则,对重大决策部署逐一分解立项、建立台账,做到跟踪督办、办结销号,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市、县两级大督查和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构建对口援建和东西扶贫协作机制。把对口援建和对口扶贫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定期互访、干部交流、经贸合作、政府援助、社会帮扶等举措,推动对口支援青海省海晏县和对口帮扶重庆市城口县取得更大成效。

  第十六章抓增收带民富

  第一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明显增加,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切实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充分发挥税收、社会保险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控制垄断行业工资水平。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就业促增收,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和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完善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拓展非农增收渠道,建立健全农村用工信息体制,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及农业补贴政策,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第二节稳步推进就业创业

  促进以创业带就业。推进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为大学生等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创业导师库,县区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放大创业扶持资金效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以上。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打造以2公里为半径、半小时为时限的“临沂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大力加强创业型、智慧型、规范型、充分就业型“四型社区”建设。围绕新一轮“就业创业培训五年计划”,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创新开展“订单培训”。扎实开展“联合培训”,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8万人以上。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求职人员信息数据库、企业用工信息数据库,打造临沂

  “云就业”和手机微信就业服务平台。

  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完善“零工市场”体系,提升中心城区“零工市场”功能,2016年实现“零工市场”县级全覆盖。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专题活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以上。稳步落实军转安置工作,拓宽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渠道。

  强化就业帮扶及权益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贯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开展专项就业援助活动,加快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动态消零,努力增加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权益保障,消除性别、民族、年龄、户籍、学历等就业限制和歧视。健全就业动态监控和失业预警机制,稳定就业形势。

  第十七章抓普惠促民享

  第一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85%。均衡义务教育,稳步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18年前完成1663所农村学校“全面改薄”任务。2017年前新建、改扩建城镇普通中小学204所,基本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重点做好

  12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成全国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校长选聘机制、校长任期交流制度和校长职级薪酬制度。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推行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和中小学校绿色评价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学生德育教育。加强学校体育、艺术课程体系建设,落实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2+1”文体工程。抓住省级校园足球试点机遇,加快发展青少年足球,建设一批足球特色学校。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引进外地知名院校到临沂办学。增强高等教育实用性,鼓励校企合作开发,支持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山东医专、临沂职业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院校。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推进省级规范化学校及示范型学校建设,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处省级规范化职业学校。支持鲁南技师学院、临沂技师学院转为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山东交通技师学院组建山东汽车职业学院,争取以临沂市高级财经学院、临沂市工业学校(临沭)、临沂市农业学校(莒南)、临沂电力学校等为基础,组建2-3所高等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集团化办学。推动临沂职业学院等实施改扩建工程或适时搬迁,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培植60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落实“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县区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居社区学校(教学点)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成一批省级规范化社区学院和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拓宽全民终身学习通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

  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和特色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工程,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均达到省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延伸,促进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共享。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探索医教、康教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强儿童福利指导工作,提高康教服务覆盖率。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基本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提升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素养,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本形成与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推进远程教育、智慧校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在线教育等重点工程。

  第二节推进健康临沂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机构。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养老、康复、养生等服务,加快形成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分工协作、健康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全市医疗机构总量的30%。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着力加强国医堂内涵建设,推广并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特色疗法,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技术骨干培训,培育重点中医专科。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具备较强中医药服务能力。

  抓好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加强疫情监测管理,及时开展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艾滋病、结核病、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不发生大的暴发流行。大力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完善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网络,继续巩固地方病、麻风病、寄生虫病、职业病防治成果,构建全面卫生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统筹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强化制度、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实现在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领域应用,建设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体系。

  第三节推动体育蓬勃发展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完善滨河百里健身长廊,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行政村健身工程全覆盖。举办好中国沂河体育节、临沂国际马拉松、全民健身运动会、蒙山体育节等赛事活动,打造城市体育名片。大力发展体育协会、俱乐部,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

  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强市县两级体校建设,深化体教结合,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体系。加强训练网络建设,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强化教练员的培养引进。完善成绩奖、输送奖、体育突出贡献奖评选奖励办法,增强激励机制。举办好市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南湖心岛水上运动基地和蒙山健身步道,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加大体育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培育体育用品品牌,打造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筹集更多体彩公益金。

  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加快市县两级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按照“五个一”标准,规划建设市级奥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县级全部完成“一场两馆一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

  第四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落实人口发展战略。落实“两孩”政策,加强妇科、产科、儿科基础设施保障,做好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工作,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严厉打击“两非”等行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妇女儿童工作创新发展,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同步发展。大力实施“巾帼众创在沂蒙”行动,充分发挥妇女居家创业孵化基地、沂蒙大姐创业服务中心、家庭服务网络平台等载体平台功能。通过维护儿童健康、教育、福利及法律等权益,促进儿童优先发展。

  帮扶困难人口群体。注重家庭发展,关注流动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单人家庭,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逐步扩大困境儿童福利覆盖面,探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提升孤儿福利服务水平,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和流浪未成年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残疾人社保、健康、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权益。促进红十字等人道主义事业发展。

  第十八章抓稳定保民安

  第一节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支持、行业监管和指导服务,优化补贴机制,引导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

  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加快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信息平台为手段、满足老年人各种养老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形成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打造“宜老宜居”社区示范样板。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现90%以上老年人享受自助式居家养老。新建小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旧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达不到建设指标要求的,2020年底前需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

  强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鼓励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壮大社会养老力量。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发展公益性养老示范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将农村养老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范围。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积极稳妥的向企业转制,尚未改制和新建的机构积极推行公建民营。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方式,提高集中供养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科学布局医养综合体,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延伸养老、康复、养生等服务,规模较大的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机构或病区,实现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医疗机构设立派驻服务机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支持发展中医药老年保健服务。

  第二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保全覆盖。拓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开展以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参保计划”,到

  2020年,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2%以上。

  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覆盖率达到99%。

  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和大病保险补偿,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完善优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三属”待遇差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开展社会化拥军活动和军民共建活动。

  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保基金网上实时监管系统建设,加快社保信息化,打造“数字社保”。

  第三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提高保障住房供给能力。加大住房保障建设力度,加强督导调度,在确保质量前提下,提高工程竣工率。扩大安居工程覆盖范围,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打通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通道,增加有效供给,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用足用好国家、省棚户区改造优惠政策,到2020年前全市完成13.4万户棚改任务。积极推进政府支持与社会投入结合,提升改造中心城区“零工市场”,在保留“一元公寓”的基础上,推出高性价比的“定制公寓”,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多样化的生活环境。

  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运营机制。严格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责任制,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质量责任制和招投标制。制定公租房分配管理实施细则,动态调整租金,实现公租房有序进出。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预算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到位,鼓励多渠道社会资金筹建保障住房。

  第四节深化平安临沂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壮大基层专职巡防队伍、人民调解队伍等群防群治力量,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深入开展反恐怖、反邪教、反渗透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把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推进平安临沂建设的根本目标。持续开展“保民安创满意”活动。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增点扩面、联网共享,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推广综治“雪亮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综治信息平台,将视频监控等服务管理资源延伸到网格和居民家庭,组织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治安防控,加强大数据、警务云建设,提升维护公共安全科技化水平。推进社会风险防控重点前置。完善健全我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规范各类预案的制定、管理、演练标准,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机制,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机制。

  推进社会风险防控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风险防控,加快培育与社会治安防控、食药安全相关的社会组织。鼓励公众参与社会风险防控,以食药安全为试点在全市开展社会风险防控基层教育工作,健全群防群治、举报奖励制度等公众直接参与渠道。鼓励企业参与社会风险防控,规范发展保安服务市场、本地第三方食药检测机构服务行业。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矿山、冶金、化工、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依法治安,科技兴安,使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治理。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重点防灾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震和防地质灾害等在内的综合防灾体系。

  专栏:“十三五”民生保障重点任务

  重点项目:市人民医院北城新区医院、市肿瘤医院新院区、市妇女儿童医院大学园区医院、台湾长庚医院山东分院(罗庄)、蒙山中心医院、临港区人民医院、临沭人民医院新院区、临沭精神卫生中心、莒南人民医院新院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心城区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工程;临沂市农业学校新校区、临沂温泉旅游学院;云蒙湖库区移民安居整体搬迁项目;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项目等。

  第六篇改革篇

  牢牢抓住政府、市场、社会三大抓手,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打造“有为政府”,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有效市场”,放活市场作用。共建“有机社会”,健全社会治理。

  第十九章打造临沂“有为政府”

  坚持放管结合,打造临沂“有为政府”,推动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促使政府做好引领改革的先行者、勇于改革的担当者、科学改革的谋划者、推动改革的实践者和经济社会的服务者。

  第一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推进政府工作重心由规范市场主体活动资格为主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主转变,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以商事制度改革为引领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要架构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实现审批事项数量最少、速度最快、收费最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四最”目标。

  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化细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改革,深入实现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放宽住所登记,加快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规范相关部门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能。

  率先制定行政审批标准作业程序。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作业程序及操作手册,对审批条件、审批材料、审批流程内各审批人员的职责、具体审批时限在法律法规规章的框架内,制定行政审批实施的详细规范和标准,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消除行政审批的隐形条件。

  率先推进市县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互通,争建全省首个省、市、县三级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

  率先构建综合的事中事后有效监管体系。针对保留、取消、转移、下放委托管理、前置审批改后置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监管,强化日常监管、风险监测、信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措施,构建综合的事中事后有效监管体系。

  第二节打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能力,加强法治监督,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向前迈进。

  推进立法工作,逐步构建规范化城市法律体系。做好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的特色立法,起草立法配套性制度文件。编制立法规划,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确保立法质量。提高立法效率,构建符合临沂实际、体现临沂特色的城市立法体系。

  深化依法行政,打造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严格履行重大决策法定程序,注重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明确法律顾问依法出庭政府涉诉事务职责和权限,提高法律顾问参与处理突发应急事件、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涉访事务、重大安全事故等重大社会事件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

  健全司法体制,优化司法权配置。建立健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司法独立。深化司法公开,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和警务公开,完善群众旁听、司法听证、新闻发布制度,加快构建司法公开信息平台,探索移动互联网等司法公开新途径。强化司法为民,完善司法救助,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构建全域覆盖、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体系。

  建设法治政府考核监督体系。设立山东省首个行政执法问责中心,对群众关心的重大问责案件向社会公开答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民主监督,重视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运用电子监察系统扩大对行政执法案件的同步审查范围,强化行政问责。加强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建议书和意见书制度,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第三节建设科学决策政府智库

  打造多元化智库体系。优化智库发展环境,推进智库运行机制创新,成立临沂市咨询委员会,支持临沂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决策研究基地,积极与高层次咨询机构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创办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智库。探索本地知名媒体成立网络智库和媒体智库的新路径。

  畅通智库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引导全市现有智库成立智库联盟,加强不同智库间的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媒体、蓝皮书、专业会议等多种形式,拓宽智库成果转化渠道。

  强化法律智库保障作用。健全制度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完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特色新型智库作用,保证决策的合法有效,有效预防法律风险。

  第四节搭建智慧联通政务平台

  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快基于云平台的专业信息数据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构建工作,建立完善临沂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打造临沂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制定数据统一管理规范和开放标准,构建临沂市智慧政务数据服务平台。

  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水平。开发支撑领导决策研判的决策数据资源库,探索创新新常态下政府决策新机制。依托智慧城市实现数据上云、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让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和增值利用,推动大数据在政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密级标识等技术应用。

  推动智慧政务应用创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便利化程度。拓展网上政务大厅服务功能,整合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电子信息资源,打造统一的移动终端信息发布平台和移动办公平台。推进网上支付应用,构建非税收入网上支付平台。探索建立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卡通”服务。

  第五节塑造“大美新”城市品牌

  实施城市品牌建设战略规划,打造“水城商都里、大美新临沂”城市品牌。

  树立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印象识别体系。制定临沂城市品牌、城市标志、城市形象等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城市品牌建设、推介、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系统管理。

  重视宣传,扩大临沂城市品牌影响效应。利用新闻报道、互联网、会议、论坛、展览会、节庆文化活动等多元化渠道对临沂城市品牌进行立体宣传。

  强化合作,扩大临沂品牌对外知名度。结合全市对外开放战略,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开展临沂城市品牌宣传。

  第二十章建设临沂“有效市场”

  维护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放活市场在政府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建设临沂“有效市场”。

  第一节推进社会资本合作

  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市场力量在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在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PPP模式的推广运用。建立PPP重点示范项目库,理顺各领域价格机制,配套经营性资源,提升项目可行性。

  强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运作。成立市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加强以合作成立PPP基金方式与金融机构形成合作,建立临沂市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建设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库,强化政府对PPP项目的运作能力。

  第二节加强股权投资运作

  发挥临沂市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针对重点投资领域建立子基金,鼓励新建产业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创新投资思路,采用内外联动和产业链联动相结合的投资策略,投资本地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上下游外地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引导产业发展,放大财政资金效能。

  加紧构建政府股权基金运作能力体系。探索以金控方式管理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的先进路径。引进熟悉金融创新、资本运作、精通现代管理人才。组建临沂市产业投资协会,强化龙头企业与创投、私募、金融机构等的合作关系。建立政府股权基金投资项目库,加强待投、已投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监督。

  第三节推动农村经济改革

  深化特色供销改革。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化手段强化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供销系统转型升级。推进供销社与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供销社领办、产权联结等市场化方式开展合作。加大供销社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合作。鼓励供销社搭建统一加工、包装、质控、仓储、配送的农业电商综合服务体系。依托供销系统内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形成集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体系。强化供销社系统与金融机构合作,组织基层供销社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金融业务。

  积极推进集体经济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除公益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外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以股权形式明晰到人。以人口股为主、农龄股为辅,按人配股、按户发证,合理界定量化对象,实行“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保持股权相对稳定,并依照持股比例进行分红。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村集体资产重大投融资等决定由股东大会或股东大会授权的股东代表大会决定。

  第四节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把握科技进步前沿和消费者习惯转变趋势,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鼓励新业态、新机制、新模式的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提升改造批发市场,建立垂直电商平台,鼓励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商业模式创新。

  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环境。加强对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以及新业态、新机制、新模式知识的宣传培养,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出台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专项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企业向平台企业等转变,出台平台型企业资金扶持政策。完善产业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软件及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能力。

  第二十一章共建临沂“有机社会”

  共建临沂“有机社会”,推动社区回归自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构建“自治、共治”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发挥社区在建设“有机社会”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完善社区治理功能,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市农村社区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运行机制。

  推进社区行政减负。深入开展社区减负增效行动,全面建立社区依法开展自治活动事项清单,明确社区工作范围。清理规范对村、社区的检查评比和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大力开展社区协商。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社区各利益方包括非户籍居民代表意见。引导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协商活动,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开展社区协商,保证协商成果合法有效。

  提升城乡社区自治水平。健全社区自治体系、提升社区自治环境、培育社区自治主体。引导社区居民成立社区评议会、协调会等机制,逐步推行听证会、民主评议等基层民主协商方式,提高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定期开展城乡社区两委人员教育培训。大力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区特殊群体关怀、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示范、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和全民参与社区行动等五大工程。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鼓励社区成立社会组织,推动社区评议会决议等社区自治成果转化,探索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加大社区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并协助其对接社区需求。

  推进物业服务健康发展。建立规范的物业管理制度,将无人管理老旧小区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进驻专业物业管理公司提供安保、保洁等精细化服务。

  第二节激发社会组织共治活力

  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实行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开展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出台社区社会组织认定标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对尚未达到登记标准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制。以行业协会商会为试点,引入竞争机制,试点“一业多会”情况下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开竞争机制、同业社会组织的优胜劣汰机制。

  加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力度。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创业园,为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孵化服务和资金支持。成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对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行业调查、年鉴统计等经济类服务及社区事务、居家养老、社会救助、公益慈善等民生类服务领域,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力度。

  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示范文本,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培训,引导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成立专业社会组织评估服务中心,结合社会组织年审开展社会组织5A等级评估工作,建立社会组织奖惩体系。

  第三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等领域,重点推进“信用临沂”工程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信用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形成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及完善的信息监管机制。

  加强信用法规制度和信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市统一的信用体系标准基础,推动各部门、各行业依据基础标准完善各自领域信用标准体系,推进将公共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公布、使用管理活动纳入到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强化社会信用监管机制,依法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

  推进信用记录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在市级层面建立包含“信用临沂”官方网站,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非企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三个基本数据库以及市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在内的“一网三库一平台”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动各部门、各单位信用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与全市、全省以及全国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业、工程建设领域、合同履约、商贸流通和工业产品生产领域以及土地市场等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以信用档案为基础、以信用等级评价为标准、以信息公示为核心、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手段的“四位一体”土地市场诚信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评级和信用报告作为重要参考的制度。扎实开展社会信用示范试点工作,积极争取我市社会信用示范试点县列入国家、省社会信用试点。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法院系统诉讼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体系。

  培育发展现代信用服务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服务组织体系。重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作用,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信用服务企业开展联合征信和增值服务。组建临沂市信用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行业服务功能。

  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开展重点领域的新闻发布工作,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普及信用知识,开展各项诚信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第四节凝聚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畅通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同各有关方面进行协调的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动员群众作用。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激发全市人民建设大美新临沂的主人翁意识。

  第七篇保障措施篇

  第二十二章加强项目政策配套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大力推进“三引一促”,重点招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撑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大突破。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农村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科学编制年度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分解落实任务目标,健全领导负责、市县协同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项目建设条件,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咨询评估制度、专家评议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追究制度、重大项目稽查特派员制度、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后评价制度,提高项目管理和建设水平。

  加强政策导向。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争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制造业改造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质量和品牌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及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及示范应用、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发展等重点产业专项。

  第二十三章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加强财政保障支出。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保障教育、医疗、环保等基本民生领域,逐步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加大

  “三引一促”力度,不断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增强保障能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市与县(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推进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编制三年滚动预算,全面推行预决算公开,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深化税式支出管理。

  第二十四章打造金融保障体系

  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推动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市场上市,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按照“有进有出、动态调整、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的原则,调整完善拟上市挂牌后备资源企业数据库,跟踪培育,梯次推进,增强企业上市挂牌后备支撑能力。支持、引导已上市挂牌企业再融资,鼓励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融资,拓展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

  打造健康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预警体系,针对企业资金链安全问题和不同类别地方金融组织,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及小微金融机构设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风险处置机制。将临沂资本交易大会打造成为全国性金融盛会,提升临沂金融行业影响力,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第二十五章加强能力保障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推动新形势下公共服务思维和意识转变,充分运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现代化媒体,提升信息发布、调研调查、公众宣传、信息收集等公共服务效率。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提升服务能力。

  建设培训新体系。实施以五大发展理念、互联网+、简政放权、产业升级、区域合作为核心的公务员素质提升方案,构建形成以党校、临沂大学、“网上课堂”、微信公众号为支撑的培训新体系。巩固践行“三严三实”活动成果,深入开展“结亲连心”活动,努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建设市委党校新校区。

  第二十六章健全规划保障机制

  深入推进多规融合。围绕本规划,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多规融合”技术路线图和规划数据标准,加强空间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和规划信息协同平台建设。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以本规划为依据,加快形成全市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按照本规划组织编制“十三五”教育、卫生计生、妇女儿童、国土、交通、电网、水利、环保、文化、旅游、服务业、物流、人才、军民融合、基础测绘等专项规划。科学分解五年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工作。编制专项规划需增加与规划纲要衔接的章节或说明,确保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无缝衔接。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逐步分解落实规划中各项工作任务,将目标具体化和举措化,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规划宣传解读,为规划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完善规划检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科学评估和跟踪分析,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坚持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着力提高规划实施透明度和民主参与度。适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规划纲要任务目标进行必要调整。

  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勇于担当,拼搏实干,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开创“大美新”临沂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