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市场  汽车车型

2020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民企债务风险最高,需求保卫战打响

疫情叠加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在二季度逐步回暖但压力不减。这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企业经营困难、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压力加大、内务部金融风险不断累加。

三重压力之下,是消费的低迷,尽管疫情形成了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但是互联网消费的上涨并不足以完全抵消由于收入预期改变对非必须品消费的挤出。

债务风险尤其是民企债务风险是当前债务风险中最高的,为了应对内部和外部的金融风险,宏观政策在保持力度的同时仍有留有空间。新基建落地过程中要避免不同地区为项目展开过度竞争的问题,不能按照老基建的模式,政府大包大揽,应该市场化运营。

经济学人调查由《》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8份。

GDP转正,消费依然低迷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下降6.8%,二季度成为经济回升的关键期。

本期问卷调查显示,59%的经济学家认为二季度GDP增速在1%3%这一区间。尽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给出经济增长的的具体目标,但是在保就业、稳增长的“经济底线”思维之下,经济重回正增长对于全年经济预期的稳定十分重要。

企业产能回归正常、政策支持作用下基建投资强劲、住宅销售回暖,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这几项数据可以支撑二季度季经济反弹至3%。

野村证券也将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预期从1.2%上调至2.6%。不过,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当前不确定性攀升,经济复苏仍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将三四季度的实际GDP同比增速从下调至4.3%—4.5%,2020年实际GDP增速预期从1.3%小幅上调至1.5%。

本期调查显示,62%的经济学家认为全年GDP增速在3%以下,32%认为在3%4%。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是否会让中国经济二次探底这一问题上,78%的经济学家都给出了否定了答案,但是对于“如果下探,最可能的时间”这一问题,35%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四季度。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就指出,下半年经济处于 U 型复苏的右侧,但斜率难超预期,节奏上可能出现一波三折。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6月9日由举办的中国经济看准•行稳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两会召开之后政策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有三个大原则:一是保底线,二是留有余地,三是要转危为机。

“保底线就是要保老百姓的生活和就业,不能让疫情影响到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对于遇到短期问题的企业,要在窗口期内提供政策来帮助实现转型,要保护市场主体。”李稻葵表示。

从上半年的投资来看,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是基建、房地产和高科技投资,这也导致需求侧的复苏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相应地消费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需求较弱。本期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状,在二季度投资最集中的领域汇中,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占比67%),房地产(28%),消费(5%)。

而对于制造业投资何时回到正常水平,尽管49%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在今年四季度,但仍有24%认为今年很难看到真正的恢复。

2019年以来,随着PPI走低,企业盈利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也增加了需求的不确定性,两者叠加使得制造业企业的预期走弱,压制了投资。交通银行金研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制造业投资预期依然较弱,部分制造产业可能逐步向海外转移。

投资是当前稳定经济的主要支撑,当更加长远的经济支撑则是消费,特别是保证服务行业的就业,消费的作用更加重要。

“消费需求延续回暖势头,但总体上仍然低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居民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增加,挤出了居民对汽车等一些非必须品的消费,下半年消费需求难以快速恢复。

祝宝良认为,尽管复商复市进程加快,前期被压制的部分消费有所释放,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新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进一步巩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但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则有所下降,这说明大件商品消费需要最终要依靠收入的提高。

本期调查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收入,占比为79%,对经济的预期占比18%,价格和实际需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则十分微小。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中国对企业的纾困政策、以稳增长、保就业为目标的政策重点是公共领域投资,欧美国家的侧重点是对企业和家庭部门进行直接补贴和救助,对低收入人群的保护应该会成为中国未来政策的重点,当然这两种政策的孰优孰劣现在还难以做单一比较。

在影响CPI的因素中,食品价格最主要因素:猪肉价格占比65%,蔬菜价格占比10%;此外,货币政策政策影响仍然高达17%。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潘向东认为,应该对养猪行业进行扶持,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规模化养猪,同时在粮食安全方面要提前部署,压实属地责任。

就业压力加大,民企债务风险最高

在本期的调查中,经济学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就业(占比47%)、外部风险(22%)、地方及企业债务(14%)。其中,就业压力最大的依次是应届毕业生(35%),民营企业用工压力(33%),农名工返城务工受阻(32%)。

祝宝良表示,当前农民工失业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如不能快速解决这部分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很多“手停口停”的农民工家庭很可能重新返贫。

祝宝良进一步指出,目前对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状况统计和救助还有较大不足。要完善统计方法,全面掌握农民工失业情况。增加对农村的民生支出力度,通过以工代赈等办法,适度增加对失业农民工家庭的帮扶救助。

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虽然“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已经达成共识,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宏观决策和传导机制还是以围绕搞投资、上项目来展开的,短期难以改变。

滕泰建议,假定给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那6000亿中低收入者每人发2000元,实际所需财政资金规模不过1.2万亿——三口之家可增加6000元收入,5口之家可增加1万元收入,这将带来较大力度的消费复苏。

“花费1.2万亿给中低收入者做消费补贴,其决策难度远远大于3.75万亿地方专项债进行基建投资。”滕泰坦言。

实际上,由于大部分地区基本建设需求饱和,有稳定回报的项目又被PPP项目“鱼过千网”似的反复筛选以后,上半年有稳定回报的可选专项债项目已经有些供应不足,因而在发行过程中也出现了项目申报弄虚作假、可行性论证走形式、资金分配上用专项债“堵窟窿”、宏观上挤压民营融资、稳增长远水不解近渴等问题。

本期的问卷调查就显示,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中,地方债券一项占比就达到了53%,此外依次是银行贷款(23%),财政拨款和资源性融资(12%)。

今年2月,财政部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55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00亿元。此举被看作是财政资金支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信号,随着新基建范围的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也随之成为地方政府参与新基建的主要依靠。截至6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达到288074.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428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45185.08亿元。

对于陆续上马的新基建项目,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表示,新基建落地过程中要避免不同地区为项目展开过度竞争的问题,要建立市场化的竞争体系,同时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重阳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表示,新基建不能按照老基建的模式,政府大包大揽,应该市场化运营。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巡视组组长赵华林表示,新基建是需求刺激的着力点,但投资还需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刃”的选择有三个标准:一是规模足够大且对经济的带动效应足够大;二是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目前的短板。

祝宝良建议,要加快偿还地方政府拖欠企业的增值税留抵税款和新能源补贴款,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转借地方政府、银行税款抵押财政贴息等办法,尽快还给企业,缓解企业经营压力。

当前,比地方债务压力更大的是企业债务。本期问卷调查显示,债务风险最大的是民营企业(占比56%),地方债务(28%),居民负债(8%)。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就表示,疫情对中小企业造成不小冲击,目前这些企业最需要的是降低经营和融资成本,要激发企业投资意愿,根本的是推动需求回升。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认为,中国经济的修复呈现差异化格局,内需驱动产业快于外需驱动产业,大企业快于中小微企业;外贸产业链条以及低端服务业内的中小微企业,将成为年内中国产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亟待通过扩大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进行针对性纾困。

在资产价格方面,本期问卷调查显示:50%的经济学家认为2020年一线城市房价走势基本持平;42%认为三四线城市也会基本持平,但同时有40%认为会下跌5%15%;87%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现有力度;80%认为不会开征房产税。此外,67%的经济学家认为2020年股市会处在30003500点,资金最集中的两个领域是医药和健康(占比37%),与新基建相关的领域(27%)。

防范内外金融风险

除了就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当前经济面临的另外一个棘手问题仍然是金融风险不断累积。

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通过降息、降准、再贷款等手段向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了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企业违约会增加,部分家庭按揭贷款可能出现拖欠,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有所下降,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同时,对中小微企业的普惠贷款本金偿还要延长到2021年3月底,其他贷款也要求应延尽延,银行的利润很可能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资本将严重不足。今年银行贷款规模预计将达到20万亿左右,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体系需要增加1.6万亿资本。

在因对内部金融风险的同时,外部金融风险也愈加明显。本期问卷调查显示,最主要的金融风险来自外部金融动荡(占比51%),相关政策导致操作失误(32%),房价大幅下跌(12%)。与此同时,49%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在2020年会继续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20年是否会出现全球金融动荡,50%的经济学家表示“不好说”,25%认为会,25%认为不会。而对于金融动荡是否会导致全球经济危机,57%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管涛表示,挑战主要来自于杠杆率进一步上升、资本大量流入可能推动人民币汇率过快地升值、资产泡沫化等风险。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也提醒,要关注资产泡沫风险。

“从中长期来看,由于资本的大量流入,加上中国本身的金融市场扩大开放,这种情况下,资本的大量流入也是会加大未来流出的冲击隐患,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管涛说。

国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樊磊表示,要注意控制杠杆率,境内外的宽流动性、低利率,将推升国内宏观杠杆率。

疫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影响,看法不一致。乐观者认为,疫情对经济是短期的、外部性的冲击,世界经济会出现大衰退,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就会出现反弹。悲观者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的背景下,疫情会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并导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会出现大萧条。

祝宝良认为,目前还很难判断经济是否会出现大萧条,但是危中也有一些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对这些问题要做好准备。

程实表示,防范金融风险,要在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第一,将“六稳”和“六保”的政策举措延展至金融市场,践行底线思维,特别在关键节点稳住金融市场;第二,积极发挥在香港中资机构的作用,稳住资金融通的基本盘,以各种手段夯实市场信心;第三,设立专门的金融应急应对机制,以专业人士为骨干,对金融风险加强监测与应急应对,正面引导市场预期。

在2020年操作难度最大的,周期问题与转型问题统筹考虑(占比44%),对新问题有预判(24%),政策保持定力(17%),货币与财政政策培养更加密切(15%)。

对于当前结构性改革,排在前三位的是:国企改革(占比40%),土地改革(28%),金融改革(23%);国企改革的重点是混改(占比42%),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放开(19%),三项制度改革(15%)。

赵华林表示,当前既需要需求侧的刺激,也需要供给侧的改革,更需要刺激政策和改革措施之间的协调;以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为供给体系更好适应新基建投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本期问卷调查显示,稳增长之下的宏观政策,要以财政政策为主(占比61%),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28%);财政政策的发力点是减税降费(42%),重点扶持基建投资(35%),适度增加地方专项债券。

“中国经济还有两三年的调整期。”李稻葵表示,明年后年的经济还需要一个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还会变化,所以政策要留出空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李宁公司简介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