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破圈“双刃剑”:年内287名基金经理离任,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周一帆 近两年来,公募基金前所未有地出圈。而这也正如一把“双刃剑”,在行业大发展的同时,基金经理们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24日,今年年内离任的基金经理人数已达到287人,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即使用全年数据相比,排在前方的也只有曾遭遇极端行情的2015年,而两者差距仅有10人。考虑到剩余时间,今年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创下新高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20162020年的近五年内,对应年内的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分别是155人、168人、186人、224人和253人。
总结基金经理出走的理由则不尽相同。一方面,业绩较佳的基金经理为追求更好的平台、环境等跳槽到其他公募、私募、甚至是银行券商的资管子公司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年末大考临近的当下,受到各种考核压力所迫而选择离职的基金经理亦不是少数。
在一家大型公募就职的张明对表示,从整个行业上来看,无论是从公募去到私募,还是跳槽到不同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离任实际都是很常见的现象,有的是因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在不同平台上的选择考虑。
“不过,离任基金经理数量上升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基金基数的变化。今年基金数量较往年也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基金经理的流动性其实也没有听上去那么高。”张明认为。
基金经理离任潮
若单从今年来基金经理离任的绝对数来看,不断刷新的纪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经理与日俱增的压力。
“和去年相比,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公募今年破圈后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全民理财的势头之下,基金经理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因此他们也承受了很多业绩之外的,例如客户言论等方面的压力。” 张明称。
“经历了过去两年的大牛市之后,今年年初新产品发行热情非常高涨,导致很多产品发行在高点,成立之后面临持续的回撤。站在客户的角度,对于本金的亏损总是比积累了收益之后回调更加敏感。下半年以来极致的结构性行情,使得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业绩明显拉开差距,投资难度的提升以及年中和年末的业绩考核压力也是离职加速的原因。”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私募基金研究员谢诗琦向表示。
Wind统计显示,截至11月24日,今年已有来自113家基金公司的287位基金经理离任,这一数据放在过去来看已是同期最高。其中,离任人数前三的基金是嘉实基金、新华基金和前海开源基金,分别在年内出现了9人、8人和7人的离任。除此之外,银华基金、鹏华基金、华夏基金等公司也均有5人或以上的离任基金经理。不难看出,基金经理离任现象的“重灾区”发生在许多头部公募。
有不少观点认为,今年基金经理的大量离任与公司考核压力与市场投资难度等因素挂钩。
张明则称,公募是一个相对透明的行业,基金经理的业绩以及排名也都是公开的,所以这方面很难说今年比以往压力更大,因为这个是一直存在的。而说到投资难度,每年的市场都有它的风格特点,比如说在大白马的行情下,中小盘的基金经理压力就很大,而如果是中小创的行情,做蓝筹的基金经理压力就很大。每年的情况都在变化,因此也不能断言说今年投资难度就比以往要大。
在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看来,无论何时,基础市场行情的一切变化,都是客观性、公平地呈现在每一位投资者的面前,并没有专门地、特别地给谁增加投资的难度,因此,不值得强调及作为借口。若强调的话,作为专业投资者,公募基金相比其他投资者应该更有实力、更有条件的做好投资。
“市场从来都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投资也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今年以来基金经理们所承受的压力,实际上也和这两年公募基金的大发展相关。优秀的投资业绩加上成熟的移动互联网渠道,使得公募基金前所未有地出圈了,面对投资中始终会存在的波动等,一些新基民心存抱怨和不满,而互联网的传播模式又放大了这种负面的声音,使得基金经理会陡然间开始面对百万级别的质疑声。”同样在一家大型公募市场部就职的李萍向表示。
李萍坦言,没有一个基金经理不想尽全力做好业绩,但赚钱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包括投资领域。“我们也呼吁全行业都行动起来,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让投资者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基金投资的基本常识,花更多时间去学习资本市场的相关知识,了解基金经理的风格、理念、策略等等。如果投资者申购的理由是因为认可和赞同基金经理的理念,而非是业绩排名,那理论上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也能更加从容一些,基金经理面临的压力自然也会更小一些。”
不过,王群航也表示,如果仅仅只是粗放地看离任基金的数量,单一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地、深刻地、透彻地分析和研究出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从专业研究角度出发,一定要看离任的原因、看管理的时间、管理的产品数量、管理的规模,要看具体的每只产品、业绩,离任之后的去向,等等。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针对今年来基金经理离任数绝对值创历史新高这一现象,李萍认为,个中原因既有供给端的因素,也有需求端的因素。从供给端来看,基金经理的数量也在显著增加,在这两年的结构性行情中,一些基金经理把握住了市场机遇,业绩突出,他们自然也面对更多的选择;当然也有一些基金经理是因为业绩考核压力等不得不重新选择。
而从需求端来看,行业高速发展,自然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市场上对于优秀的基金经理始终有强烈的需求,自然也会带动人员的更多流动。
“近年来来,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权益类管理规模的扩容,导致基金经理的基数变大,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优秀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脱颖而出。”谢诗琦指出,“随着公募头部化特征愈发显著,一些基金经理跳槽选择了更好的平台,也有一些基金经理离职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此外,近年外资纷纷进入中国拿到公募牌照,这也吸引了一部分的人才。”
在此环境下,究竟应如何平衡基金业绩考核和基金经理任职的稳定性,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了每家基金公司需要考量的一个问题。
“首先还是平台本身的重要性。基金经理找公司时肯定会考核这家公司的投研平台够不够强大,平台能不能支撑个人的发展。若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产品影响力方面都不足以支撑后续发展,哪怕公司激励给的很到位,可能也不足以吸引人才。”张明告诉。
他进一步表示,其次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投研文化。基金经理能够在一个怎样的氛围内做投资、公司是否有给与足够的宽容度和自由度,这些也是很重要的。最后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物质激励上是否足够市场化,机制是否足够灵活,这些方面也会影响人才的选择。
“基金经理和业绩是相互绑定的关系,有好的业绩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那么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大打折扣。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股权分配,第二分红,相应的业绩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私募基金研究员关晓敏表示。
而在业绩考核方面,张明指出,基金公司需要对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提供一个相对客观量化的标准,比如说设置中长期维度,可以在一个合理时间内综合评价基金业绩能力方面的考量。实际上,协会以及监管单位倡导的理念都不建议过度关注短期排名,因为短期的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当下出现了适合基金经理的风口,有时也无法分清是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还是市场β的原因。
“长期投资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投资者,对机构来说更是如此。好在目前行业内普遍都提高了长期业绩在基金经理考核中的权重,让基金经理能在三年、五年的维度上去考量自己的投资行为,不至于因为短期的业绩表现而让自己的投资行为走了样。”李萍表示。
在张明看来,这些方面上,各个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公募都比较慎重,也比较会尊重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公募始终还是属于智力集中型的行业,非常重视基金经理本身的评价和考核。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觉得还是要跟着整个监管所倡导的方向来契合,不断优化。”
李萍还向透露,如果真的三年、五年后再看,业绩依然不能达标的话,实际上很多公司也会为基金经理提供调换岗位的机会,比如他们可以选择重新做回研究。研究和投资之间,存在着一道比较高的门槛,如果说研究更多考验专注和勤奋的话,投资还要求基金经理有着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时间资源管理能力,研究做得好并不完全意味着投资也能做好,那些不擅长投资但愿意专注于研究的人,也能有机会做他喜欢且擅长的事情,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明和李萍为化名)
公司名网 http://www.xinzhiliao.com/sj/xiaji/22714.html- 标签:网游之修真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
-
公募破圈“双刃剑”:年内287名基金经理离任,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周一帆 近两年来,公募基金前所未有地出圈。而这也正如一把“双刃剑”,在行业大发展的…
- 11月24日要闻回顾|中共中央、国务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国家发改委初评发现部分煤炭价格指数行为存在不合规问题
- 手机影像技术企业IMINT:发展元宇宙不会一蹴而就 短期几年内无法改变社会生活
- 一句话点评10月MPV:M8和M6又一次超过艾力绅和奥德赛
- 特斯拉最贵车明年进入中国,释放了什么信号?
- 奥迪:一个时代的开启,它不会轻易落幕
- 在岚图身上看到东风跃迁的力量
- 不改,就叫“小鹏”
- 领克全球化版图扩张 “亚太计划”首站落地科威特
- 广州车展|英菲尼迪打破“产品线狭窄”现状,第三款国产车QX60亮相
- 长安UNI序列挺进轿车市场 中高端突破进入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