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汽车市场  汽车车型

特斯拉不是“神”,也有造不出的车

“有时候,我们必须感谢特斯拉这条‘鲶鱼’的存在。”

因为就在前天,乘联会正式公布了2021全年数据。其中,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0.5万辆,同比增长138.9%,环比增长17.8%。1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

12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7.5万辆,同比增长128.8%,环比增长25.4%。112月新能源车零售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

与此同时,12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21.3%,112月渗透率15.7%,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1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则达到更高的22.6%,112月渗透率14.8%。

显然,相比传统燃油车板块的小幅度下滑,新能源板块迎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大获全胜。特斯拉中国的12月销量,也达到创纪录的70,847辆。

不可否认,自北京时间2020年1月7日,首辆国产Model 3位于上海工厂正式下线,加之后续国产Model Y的到来。两年间,整个大盘的向上趋势,与特斯拉位于国内终端实现的量变,已然形成正比关系,所以有了文章开篇的那句话。

不过,整个过程中,令人稍感厌恶的点在于,有些人总想为特斯拉“封神”,过分的吹嘘,往往忽略了诸多瑕疵的存在。

而作为旁观者,并不是不愿意承认这家美国车企的强大。在三电技术累计、辅助驾驶自研、生产制造优化、极致成本管控甚至营销渠道、超充网络建设方面,其的确有着许多值得被学习、肯定的地方,但有些不足,也必须被直视。

Cybertruck,至今“难产”

Model S、Model X、Model 3、Model Y,可以说过去十年间,每当推新特斯拉就拥有创造话题度与爆款的能力。即便最终交付的节奏与规划中略有偏差,但前四款车型还是卖到了全球诸多国家,并收获非常正向的反馈。

而这一次,特斯拉在造车路上,则遇到了一块十分难啃的骨头——Cybertruck。

需要注意的是,此刻,距离这款电动皮卡的首次亮相,已经过去近两年的时间。早在2019年11月25日,特斯拉官方就曾发布一组数据,表示在该车型发布后仅四天的时间内,订单顺利突破20万辆。

几月之后,马斯克再次表示:“这款电动皮卡的订单,已经超过50万辆,总订单金额超200亿美元。”而去年5月27日,Cybertruck被外媒再次爆料,累计订单已超过百万辆。

必须承认,这样的“现象级”表现,在行业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随着时间推移,数据再次更新。年末,特斯拉已积压超过120万辆Cybertruck的订单,价值超过800亿美元。

即便如此,目前的真实情况却是,一边为仍在增加的巨额订单,一边为无法生产的尴尬处境。换言之,该款电动皮卡仍没有明确具体的投产节点。

许久前,就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特斯拉工程师一直在修改车辆的尺寸和外观造型,Cybertruck的生产可能被推迟。

无独有偶,马斯克同样位于其个人社交平台表示:“由于一些特性,例如钢制外骨骼车身所需要的全新制造工艺,Cybertruck在开始生产时,将面临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

并对外透露,特斯拉预计要到2022年底才会开始生产 Cybertruck。此外,还表示:“电动皮卡中使用了太多新技术,因此生产量增加将会非常困难,他预计要到2023年底才能实现批量生产。”

而就在近日,打开特斯拉海外官网发现,已经删除了关于 Cybertruck 的 2022 年产量信息,同时订单页面上没有了订单的售价信息。

种种迹象,除了印证上述马斯克所说的制造现状,似乎也预示着这款电动皮卡将会继续延期交付,甚至售价发生一定幅度的调整。

由此望向明年的美国终端新能源市场,Cybertruck看似将会铁定缺席,失去抢占首发的机会。作为本土新势力的Rivian,所推出的对应产品,也正陷入到产能地狱之中。去年,该公司去年共生产新车1,015 辆,交付920 辆,未完成生产1,200辆车的目标。

基于这样背景,传统汽车巨头福特即将位于春季开启大规模交付的F150 Lightning,无疑将率先进行收割,享用足够长的竞争“空窗期”。

放任不管,迟早吃亏

Cybertruck的至今“难产”,无疑印证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特斯拉不是“神”,也有造不出来的车。但必须承认的是,其目前位于中国所收获的东西,要远远超出想象。

再次以乘联会数据佐证:2021,特斯拉上海工厂以484,130辆的年度交付量,率先冲击50万大关,同比增长235%。而在特斯拉公布的936,000辆全年成绩中,涵盖出口仅特斯拉中国的占比就高达51.7%,贡献超过半数。

今年,不出意外,如果能够继续维持整体增势,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大概率将冲击交付150万辆的里程碑时刻。那么,在华能够得到多少支持,已然成为其是否可以顺利达成目标的决定性要素。

既然如此,作为赖以生存的命脉,容不得半点闪失,但某些时候,特斯拉稍显迷幻的操作,又让人总感觉它在“玩火”。

最新一起典型事例,则是近日有车主上传视频,想证实国产版特斯拉是否配备有膝部气囊。因为据他获取到的特斯拉碰撞测试视频和其它资料显示,海外版本的Model 3配备有膝部气囊。于是,将自己车辆主副驾下方的盖板拆下,但没有发现相应配置。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名车主拨通了特斯拉官方客服电话。对方表示:“膝部气囊并不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在车祸的时候,膝部气囊对整车安全性的作用也不高,因此,所有国产特斯拉都没有配备膝部气囊。”

同时,特斯拉客服还补充道,“CNCAP碰撞测试标准,不强制要求有膝部气囊,特斯拉符合碰撞标准。”

而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膝部气囊从中控台下方靠近膝部位置展开,目的是在发生事故时将冲击力分散到乘客的双腿上,从而减少腿部所受伤害。因为控制腿部的位移,这些安全气囊还可以减少对腹部和胸部的二次冲击力。

不过,据美国IIHS通过碰撞测试膝部气囊得出结论,有膝部气囊和没有膝部气囊受伤发生的概率为7.4%和7.9%,两者的差距很小。此外,在低速碰撞时,膝部气囊弹出反而容易对膝盖造成伤害。换言之,美国IIHS认为,膝部气囊对整车安全的作用确实不大,甚至“弊大于利”。

由此不禁反问,面对足够详实的结果,上述车主对国产特斯拉取消膝部气囊的担忧是否多余?随着事件慢慢发酵,诸多围观群众是否不应该这般声讨?

实际上,望向更深处,真正让人反感的,并不单纯是省略膝部气囊,而是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区别对待。

并且身处国内,产品端竞争力的愈发强势,依然无法掩盖特斯拉在品牌形象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维度的弱势。后续,随着用户基数的日趋庞大,有些“痛点”放任不管,迟早将会吃亏。

杜桥新闻 http://www.xinzhiliao.com/sj/xiaji/3685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