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市场  汽车评测

趣味问题:为何有些汽车测评人热衷于冷门品牌

  在汽车测评行业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明有些车的品质很差或非常冷门,却总会有些车评人热衷于该品牌并进行长测;在外行人看来这是个很难理解的现象,但搞清楚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后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说穿了就是有偿评测,几乎每个品牌的车都会在宣发阶段留有一部分媒体测试车,这些车有些采用送的方式进行测评,有些则是“半卖半送”;比如按照约定进行为期数月或者以年为单位的文稿输出,车辆就可以以半价购买或者获得与合同周期相同的使用权。无偿用车只是出一些没有营养的稿件,这是何乐不为的事情,当然如果不想要违背客观事实的写东西,这样的合作显然就无法接受了。

  没有相关法规对车辆测评内容进行约束,只要不涉及恶意攻击或抹黑,只是出于单方面的宣传营销,那么不论如何吹牛皮都不违法;而作为汽车用户的消费者们大都不是从事汽车相关行业的,这就决定了不论测评人或机构如何的胡扯八道,只要其粉丝量足够大就会被视为权威,其内容也就会被采信。

  盲目的采信又会加速其粉丝量的增长,至此形成了三方共赢的模式;也就是车企营销部门、测评人或机构、消费者的三方共赢,但严格来说消费者只是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选择到的很有可能是工业垃圾。

  现状是以外国车企的营销投入巨大,看似是二三线的车企(品牌)也会有折算后数百亿的年营销费用,其中当然是包括各个渠道的广告投入费用的;最高标准一度有年投入超千亿的哦,造车和卖车不是个非常暴利的行业,这样营销投入其实是不太健康的。中国汽车品牌的营销投入往往都很少,近两年似乎只有上汽接近百亿,吉利汽车略高,其他车企多则几十亿少则十几亿。

  热销的国产汽车往往实力比较强,最起码也能做到车辆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因为营销投入少则想要热销只能拼产品力;合资汽车的热销车大多品质一般,看着那些几乎反智的通稿或软文会感觉很可笑,但门外汉还不会认为有什么可笑,这时候就要综合典型故障数量的投诉量去判断车辆的品质,PPH(百车故障率)就算了吧,这个数据假的比真的多。其次还可以综合车辆的召回次数、召回原因来判断,现在的问题车基本都是强制召回,这些车的品质不难判断。

  综上所述,车辆评测内容只能作为购车的参考,作为消费者要有综合对比与判断的能力,想要深入了解一台车还需要学习一定的准专业的知识;久而久之也就具备分析车辆的能力了,其实大部分车评人也都是半路出家,基本都是这么学起来的,了解这些就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