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汽车测评人的文章可以扯淡到什么程度呢?仅供参考
如今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以来,各行各业都涌入了大量的媒体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谋生渠道,有一些是线下商业的渠道,有一些是做人设接推广的,还有一些是电商直播的。而汽车也是一个大的类目,车评人这几年就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起初车评人还不多的时候还算说得过去,但是随着车评人越来越多,质量也良莠不齐了。如今的车评圈可以说是乌烟瘴气的了,动物园谈车,各种充值,各种扯淡。而所谓的车评,有的时候不仅不能给你参考,反而还会成为你买车的误导信息。
也只能说一些汽车媒体写的评测文章,有很强的充值气息,这也是业内很普遍的事情了。如果文章太犀利了,肯定不被各大汽车厂商喜欢,这样大多数的媒体也都无法生存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汽车测评文章,对车型的缺点比较委婉,甚至过分地把缺点说成优点,当然也有很多媒体人公正客观的评车。
记得有个汽车媒体人说,为了成为一个车评人试了500多辆车,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事实确实是如此的。比如说试B级车,只有你开过它的对手,才能准确地去评价它。一千辆车真的会在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车评人的价值在于借助经验,来告诉大家这款车的性能在同级别是什么样的水平。
比如说有人问,老司机为什么不买国产车?他就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由,说国产车怎么不好,下一个问题,老司机为什么不买合资的,这次他又说合资企业怎么坑,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是看法。
这类车评人创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强,文笔有明显的鸡汤痕迹,但是几乎没有专业知识,都是跟着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走。因为他们创作能力强,文笔优秀,甚至还有些阅读心理,所以文章阅读率很高。但是因为不懂专业,为了获取流量而不择手段,对自己的内容完全不负责,这样误导消费者是最严重的,他们写的不一定全错,但这样一来普通读者就更难分辨了。
其实充值一直是车评圈的老大难问题了,一旦是某新车上市,汽车评论往往会井喷,但是,这些视频经常会邀请汽车评论者去试驾,车评的内容往往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的,或者讲一两个无伤大雅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客观性。
比如说,把底盘舒适性差说成是调教运动,把动力加速弱说成是动力总成流畅成熟,老派的外观内饰就被说成是经典的设计,内饰用料差就被说成是做工好,双离合变速箱的顿挫意味着换挡有力等等,正是应验网上流传的那句话:车评人的嘴,骗人的鬼。
而最容易做文章的地方就是驾驶体验,对于几乎所有车型来说,操控性和舒适性肯定是矛盾的,赛车不可能是舒服的,为了追求操控的极限,只能牺牲舒适性,想要舒适就必须牺牲操控,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双重标准很简单,同样一辆车可以说它操控性好,也可以说它舒适性差,那就看是想夸还是想贬了。
在这里也想给普通车迷朋友普及一个知识点,车评人从制造商那里拿走拍摄的是两种类型的车辆,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商业合作,这种情况下是有成本的,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另一个更常见的活动是试驾,试驾是免费的,只是维护与厂商关系的例行操作。就个人而言试驾活动会很客观的做车评,但即使这样也会经常引起公关公司的不满。
最后:毕竟汽车点评的门槛并不高,在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泥沙俱下,很多的车评人缺乏专业的知识,对汽车的认识不够全面和专业,只靠观感做车评。其实圈内有参考价值的车评并不多,也就那么几篇,如果真的要买车了,建议多对比多试驾,车评只能作为参考,绝不作为决策依据。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
-
有些汽车测评人的文章可以扯淡到什么程度呢?仅供参考
如今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以来,各行各业都涌入了大量的媒体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谋生渠道,有一些是线下商业的渠道,有一些是做…
- 专用汽车评测_专汽网
- 广西恒骓林肯中心 冒险家最高降15万元 现车充足
- 国外知名汽车网站测评2017五大最值得购买家轿
- 试驾理想ONE空间宽敞、续航无焦虑还有大六座
- 专业评测_汽车评测_太平洋汽车网汽车评测频道
- 填报高考志愿难倒无数考生……这个职业倾向测试也许能帮上忙!
- 【图】斯柯达原装附件:除雪铲_1_明锐明锐旅行版论坛_爱卡汽车
- 2021年安徽省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中心招聘专业测试实施方案
- 汽车用除雪铲
- 1_明锐明锐旅行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