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乐趣是读书
9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文明路中段王洪蟠的家。据其儿子王勇介绍,老人今年93岁,周口纱厂离休干部。在老人的住室里,记者看到,老人正在专心致志地翻看书籍,记者在旁边为他拍照,他也没有觉察到。“哈哈,你来了,勇,赶快给他倒水。”还没等记者坐稳,也没弄清楚来访者何人,他就赶紧吩咐儿子王勇为来访者倒开水。
“我的耳朵现在不好使,所以和别人交流比较困难。”说话间,老人拿出自己的抗日纪念章让记者观看。他介绍,这是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为他们这些抗日老兵颁发的纪念章。言语中,记者感觉到,老人性格爽朗,待人和蔼可亲。
“我家里很穷,在我1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和姑姑把我养大的。”谈起过去,王洪蟠打开了话匣子。虽然老人的思路不太清晰,但记者还能听清楚他说线岁时就开始在本村读私塾,后来由于家庭困难,11岁时就回家种地了。”王洪蟠介绍,4年的私塾生活为他一生从事事业埋下了“种子”。他的老师王国正(音)是一位秀才,为人很正直。老师的谆谆教导让他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也让他学到不少知识。
“1938年8月6日,日军第二次占领太康县城,当天杀害无辜市民、俘虏、伤兵70多人,在三中院内将10名妇女后杀死,并用汽油焚身。日军在太康犯下了滔天罪行。”王洪蟠介绍,那时,他很有正义感,王国正的儿子王延庆非常赏识他,隔三差五地让他帮忙送信。“送得多了,我才知道王延庆是一位地下党员,可以说是无意中,我就开始了抗日工作。”
谈起自己的抗日经历,王洪蟠很兴奋。“日军占领太康县城后,城里被日军打死的、被军狗咬死的、被日军汽油烧死的等事件时有发生。”王洪蟠说,怀着对日军的深刻仇恨,1939年,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党在豫东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第三游击区,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党,1942年2月任村党支部。
王洪蟠说:“那时候,随着日军统治的加强,许多土匪武装投降日军,成为伪军的主要来源。这些伪军充当日军耳目,残害同胞。抗日游击队不但要和日军战斗,还要对付汉奸。”
王洪蟠介绍,有一次,他和另外一名游击队员负责铲除汉奸队长王某。王某虽然非常狡猾,可他们潜入王某的房间时,王某丝毫没有觉察。几乎是同一时刻,他们二人的同时穿入王某的脑袋,王某当场毙命。
“听我的母亲(王洪蟠的姑姑)说,表哥的枪法非常准,并且对敌人绝不手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执行任务,当时的汉奸都害怕我表哥。”王洪蟠的表弟丁继民介绍,他听母亲讲,那时候,太康县城流传一句话:“谁要是做了亏心事,让他出门碰上王洪蟠。”“可以这样说,只要我的枪够得着,敌人就逃不掉。”王洪蟠在旁边兴奋地说。
1921年1月14日出生于太康县龙曲镇东河坡村,曾用名翔云,化名李德路,中学文化程度。1939年参加,1940年加入中国党,1942年2月任本村党支部,1944年2月任太康三区区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商丘、周口工作,1983年12月离休。
“后来,我当了游击队长,与日军的战斗更加频繁。”王洪蟠说,有一次,他带领游击队去执行一项任务,意外碰到一辆日军的。经过快速侦察,他发现这辆后面没有日军。他当即决定:打下这辆车!经过十多分钟的激战,敌军退到一个低洼处。乘敌人混乱之际,他带领游击队把敌军烧毁,并俘虏了一名敌军队长。
王洪蟠介绍,1941年4月,水东地委派贺霖良任太康县委。1942年6月,为了打通水东地区和冀鲁豫区的联系,开辟杞北地区,水东地委决定武装撤出太康,调贺霖良去杞北开展工作。同年11月,贺霖良重返太康,再任太康县委。此时,王洪蟠任县委地下交通员,经常受贺霖良派遣冒着生命危险到地委传递情报。
1944年2月,王洪蟠任太康三区区委。当年秋,日军在太康杞县边界抗日中心区扫荡时,由于地形改变,降低了行军速度,出城不久就受到打击。“那时候,抗日解放区扩大到哪里,我们的路沟就挖到哪里,改造地形是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重要内容,是战胜敌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王洪蟠自豪地对记者说。
王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洪蟠曾任太康县委、郸城县委组织部长,1965年调任周口专医院、纱厂等单位任领导职务。
“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只要有书读,我在家里就不会急躁。”王洪蟠说,他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始终没有丢下他的最爱——读书。王洪蟠84岁的老伴儿李炳华身体很健康。谈及老伴酷爱读书时,老太太接过话茬儿说:“他就是爱读书、看报,每天早上报纸晚来一会儿他就催,一天不读书,他就急得慌。这么多年,他读过的书能堆满一间屋子。”
自1983年离休后,王洪蟠读遍了能找到的军事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名著。1994年1月,他突患脑血栓,落下左手不灵活的后遗症。但不论是躺在病床上,还是出院后坐着轮椅,老人从来没有放下书。一批书读完了,他就让在周口师院上班的儿媳从图书馆再借一批送过来。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