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应该走“新路”
跑在路上,“豪车”与“小破车”也有什么区别吗?应该是有的吧。不过,若究其本质,两者的差别大约也可以忽略不计。毕竟,都是四个轮子一个壳儿,堵在路上,即使是100万元的“豪车”呢,也不可能驾了筋斗云一溜烟儿地跑掉,还得跟“小破车”们一起排着队、慢慢往前挪。
当然,坐在“豪车”里舒服地堵着与坐在“小破车”里舒服度稍差些地堵着,确实算得上一种重要区别;如果再考虑“豪车”能够更丝滑地在拥堵的车龙里加个塞儿,或者以0.5秒的加速优势抢过一个路口,而想象着“小破车”们只能干瞪眼儿、生闷气,那两者的“差别溢价”简直就要大得不得了。这大约也是“豪车”能够多年持续“豪”下来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存在即合理。整个汽车工业的路径选择,当然是被特定时代、特定观念、特定交通体系框定的。一百多年延续走下来,汽车工业显然已经走到“极致境界”。一个重要表现是,无论是车辆的机械性能,还是乘员的舒适度,已经摸到了设计、技术、工艺的“天花板”,几乎“豪”无可“豪”;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面对新时代、新发展观、新交通体系提出的全新要求,已经提交不出一份合格答卷,“豪”而无意义。于是,既有的发展路径就走到了头儿。
新陈代谢是天地间的规律。汽车走不下去了,新能源车自然就跑起来。不过,新陈代谢也有真假之分,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酸酒的事情从来多得是。想象一下,车仍遵循着汽车的“版本限定”,快乐地跑在一百多年前就设计好的路径上,重复着汽车的“老故事”,其荒诞性就彰显无遗。如此发展,就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悲剧性表达。
比如,由几大行业巨头合力打造的一辆名曰“智己”的车,据说,甫一出山就立志“高端”,对标的是“奔驰”、“宝马”。同志向的“豪车”当然还有许多,比如,同样由诸多行业巨头合作打造的“阿维塔”,据说一出生就是“独角兽”。两头“”的公关用语也都格外直白,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言外之意,谁都明白,其实不过就是一个“豪”。
这些“”走的无疑就是老路径:再舒适、再个性化,不过又一个“奔驰”或“宝马”;加速快出半秒钟,在城市道路上、在限速120公里时速的高速公路上,难道真有什么实在意义吗?续航别管是几百公里,快没电的时候,找寻充电桩的焦虑难道也有什么不一样吗?车内的所谓“智慧座舱”、“AI场景”、“情感智能”、“娱乐”技术……难道是惦记着让人住在车里吗?在这些“点”上不停地动脑筋,本质上与汽车时代追求的皮质座椅、桃木中控板、十六个喇叭之类的东西没区别。如果说,过去追求的这些“好东西”,还确有一些时代价值的话,现在的造车人仍心心念念类似的东西,大方向就有问题。
时代不同了,追求要提高维度,新能源车应该走新路。什么样的新路呢?其一,制造者要把握、彰显车的工具本质。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根本任务是把乘客安全、高效、舒适地从A地送到B地,而不是想方设法尽可能把人长时间滞留在车子里。围绕这一点,一切与此相悖的东西和努力,都应该完全摒弃掉。在有关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乘客滞留在车子里的时间越来越短,应该是大趋势。趋势若此,目前许多叠床架屋的小心思,就显得很可笑。
其二,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增强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全新的智能交通系统就有了可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强烈地呼唤这样一个系统的出现。在这个智能系统中,作为一个“点”,角色定位一定是“自动驾驶”。一方面,自动驾驶一定是全系统支持下的自动驾驶,不会(也不应该)是各自为战式的自动驾驶。现在新能源车企全力、全面“武装”车辆个体的努力,很可能是方向性的错误。另一方面,全系统支持下的自动驾驶,显然毫无必要重复燃油车“大而美”的老套故事,技术上没必要,时代要求上也没有必要——单人出行就呼叫一辆单人车,双人偕行就呼叫一辆双人车,小而美。
按照这个大方向,争抢着参与新能源车制造的各行各业的巨头们,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恐怕就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认真地讨论一下这个智能交通系统应该怎么做,新能源车在这个系统中怎样才能跑得好、跑得久、跑得远、跑得有价值。这才是一条有价值、有挑战性的新路径。如果仍幼稚地按照惯常认知,把新能源车制造简单地看成又一个发财的“风口”,只管闭着眼睛往里跳,搞不好就会不知被吹到哪里去。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