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赛作品呈现的特点
基于职教课程特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案例分析
摘要: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创新,首次将之前的分赛项整合设置为一个“新赛项”,比赛内容更加丰富。针对当年参赛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作品进行分析,从课程结构、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策略选择和学习评价等几个维度,找出作品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建议参赛团队落实科学标准、关注学生成长、合理运用技术、注重教学反思,着重在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重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流程设计,学习环境创建、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与学的数据采集分析、教法学法改进等方面多下功夫。
教学案例“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是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参赛作品,由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和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跨校组队完成,获得当年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一组一等奖。参赛课程是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过程中,缺乏服务维修专业人员的现状,提出在2017年招收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082500)中,增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创新安排两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的方案。因此,通过分析参赛作品所呈现的特点以及不足,对参赛团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赛作品“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是《新能源汽车构造与检修》课程的第4模块,教学团队在课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过程中突出以下特点。
该教学团队在研制课程标准时,充分考虑专业整体课程体系和前序课程的学习基础,对该门课程进行内容重构,提出了适合本校教学的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是具体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要求,包括课程名称、适用专业、学时与学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评价、教材选用及教学资源开发与使用)等内容。该教学团队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目标和内容、资格标准和要求,结合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标准和校企合作资源,将课程科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六个模块(图1)。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新能源汽车概述、新能源汽车能量储存装置、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专业技能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新能源汽车上电系统构造与检修、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构造与检修。
教学团队在项目化课程的基础上,尊重课程的学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将本门课程的两大部分六个模块16周的教学安排分为“合—分—合”3个教学阶段(表1)。第1~6周是第一个“合”,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集中教学;第7~15周是“分”,进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分组教学;第16周是第二个“合”,进行集中教学,完成总结考核评定。
教学团队针对专用实验实训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采用“合—分—合”的授课安排,对其中三个没有前后关联的技能实践环节阶段性实施并行小班教学。在“分”的9周专业技能模块教学期间,为了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方便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学团队又将学生分为A、B两组,实施小班教学。教学团队针对3个专业技能模块设计了3个学习用时相对均等的学习任务,每个模块均需要3周的学习时间,即3周进行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学习,3周进行新能源汽车上电系统构造与检修学习,3周进行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构造与检修学习,3个模块没有前后顺序的要求,各模块教学相互独立,每个模块学习完成后轮换至下一个模块。
该教学团队基于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依据行业调研结果,结合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标准和校企合作资源,参考国规教材,对参赛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
如图2所示,教学团队重组了参赛模块四“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的教学内容,开发了适应本校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9项学习任务,分别为充电系统基本认识与检查、充电口总成的检测与更换、冷却液的检测与更换、车载充电机的检测与更换、交流充电系统故障检修、直流充电系统故障检修、能量回收系统基本认识与检查、能量回收系统故障检修、充电系统综合实践。教学团队又对9项教学任务的认识逻辑进行分析。
教学团队依据模块学习目标和课程性质,将参赛模块的9项学习任务划分为认识检查、维护保养、诊断检修、综合实践四种课程类型。如图3所示,第一种课型是认识检查课,包含学习任务中的1和7,属于了解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是掌握操作原理、知道操作流程;第二种课型是维护保养课,包括学习任务的2、3、4,是按流程、按工艺熟练规范操作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是会按照流程进行操作、能按照流程进行标准操作;第三种课型是诊断检修课,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包括学习任务的5、6、8,是进行问题判断、问题解决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是能够判断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进行解决;第四种课型是综合实践课,包括学习任务9,是体验岗位实际任务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是在真实岗位上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平台、运行系统等。该教学团队在本次教学任务中,采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云立方虚拟仿真系统、希沃学习系统、FMEV实时监测系统、实时投屏、电路测量路径追踪系统、插接式无线设置故障系统及对应的三维动画资源。
认识检查课是陈述性类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理解、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教学任务1(充电系统基本认识与检查)为例,其教学目标是了解掌握充电系统各个部件的组成与功用、充电路径与充电连接方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团队主要采用三维动画资源进行充电系统的认知;利用希沃白板推送课件与仿真微课,并利用实时投屏技术监控所有同学的操作与完成情况;利用交互平台,进行组间的分享,以及共同部分(充电口)的讲授,让学生快速掌握组成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并在实训车辆上进行对应系统检查强化。
维护保养课是按流程、按工艺熟练规范操作的学习,设计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规范操作。以教学任务4(车载充电机的检测与更换)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制定车载充电机更换的工艺流程、能根据标准工艺更换车载充电机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学团队为了降低实训车辆损耗,先利用云立方虚拟仿真系统熟悉工艺,再在实训车辆上进行技能熟练;通过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仿真软件进行工具的选择、高压安全防护、车载充电机的拆卸、工具回收等整个流程的模拟操作,实现动手做;通过学习通网络学习平台实时统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虚拟仿真拆装系统有助于教师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针对实训设备细节看不清的问题则主要是依托直播系统放大细节。
诊断检修课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学生如何查找问题、如何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教学任务5(交流充电系统故障检修)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分析交流充电系统故障原因,制定检修流程并进行检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在诊断检修课中,学生先利用动画资源完成系统逻辑学习,再在实车上进行排查故障训练,排查思路在电路测量路径追踪系统上实时呈现,方便师生反思提高,最后利用云立方虚拟仿真系统进行个人排故思路检验考核。
综合实训课是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如何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以便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体验。以教学任务9(充电系统综合实践)为例,其教学目标是与客户沟通进行接单、依据任务单制定工作计划、完成订单交车于客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团队为了学生能够体验工作的真实性,依托学校的快捷维修服务部,对预约客户车辆进行修理,并提前发布“充电系统检修”主题预约,配套提供免工时费、送保养等策略,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客户订单。
该教学团队针对不同教学任务合理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对于认知为主的学习采用“实验包”“VR体验”探究工作原理、构建知识体系;对于操作为主的学习采用“仿真软件”“虚拟系统”熟悉流程、知晓规范;对于排故为主的学习采用“实际案例”“实训车间”逐层分析、完整实践。
教学团队运用“低速电动车实验包”、VR虚拟体验等手段,将课件、台架、实车融合成一个可玩实验包。通过驾驶低速电动车、观感能量回收现象,让抽象任务形象化;通过“手机充电器组装”实验,动手探究充电系统工作原理,主动建构了充电系统知识结构。
教学团队通过与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合作开发的充电系统维护仿真软件,让学生快速掌握了维护流程,在完成教师根据工作流程重组的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了冷却液、车载充电机、充电口的检查与更换技能。
教学团队利用校企合作便捷条件,调取吉利、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售后系统的充电口总成检查与更换、交流充电故障检修等经典案例,进行加工组合,设计为“不充电故障检修”“充电慢故障检修”“充电中断故障检修”三个子任务,培养学生缜密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团队借助“一站式快捷维修服务部”,在课前一周通过对外维修部发布维修预约任务,课上讨论客户建议书和技师宝典,然后进行车辆维修单领取,并初拟计划,得到许可后执行,完成作业任务后需要教师或者维修部技师检查,最后由学生亲自完成交车环节。课程中穿插维修报价、客户释疑等环节,全方位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其服务意识,完成职业体验和技能升华。
该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围绕着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养成素养,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对象,通过评价量表和学习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数据采集。教学团队不仅注重学生学的行为的数据采集,还强化学生学的行为数据分析,将采集的学生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及时生成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进度、改善教学管理提供帮助,为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激励提供引导,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图4)
教学团队利用平台自动生成的涵盖充电系统结构、作用等内容的课堂练习及仿真软件,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实时干预,帮助学生及时纠正理解偏差,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教学团队借助“电路测量追踪系统”和“FMEV监测系统”,实时记录小组实车电路检测路径和各高压插接器锁止等安全操作规范,准确测评小组实车维护及故障诊断等技能达标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教学团队创设“7S”工作环境,将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交流、环保、经济等职业素养纳入小组评价指标,并依托平台及时采集、处理和推送评价信息,关注学生素养发展情况,引导师生改进教与学。以上三维目标的评价信息由相应评价量表和学习平台采集、生成,并实时向师生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行为。
参赛作品在课程建设、课型分析、教学设计、资源开发、信息采集等方面均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但在整体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克服了以往一些作品存在的参赛内容“颗粒度”过小,却过度集中“堆砌”技术、资源、方法等弊端,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作品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作品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实际上这是引导参赛教学团队重视整门课程的建构和参赛模块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鼓励针对不同课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度、多层面的教法学法选择。该教学团队在课程标准中对整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构,在教学实施报告中对参赛内容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但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中,尤其是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不落地、教法学法与活动安排不匹配的情况。
该教学团队在参赛模块的具体9项教学任务中设计了不同的教法与学法。9项教学任务的学法设计按照四种课型分别采用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表2)。在教法设计中,维护保养课型的3项教学任务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而在认识检查课型和诊断检修课型的教学中采用的教法不一致,在教学实施报告和教案中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和阐述。另外,教案中的教学流程设计与教法学法的选择也不完全一致,比如,“充电系统基本认识与检查”(教学任务1)的教法是问题导向教法(PBL),但教案中的教学流程仅是知识点的学习,看不出与问题导向教法(PBL)之间的关联性。
2019年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在指导思想中强调,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在评价指标中强调,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该教学团队能够在整体教学设计中围绕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目标,以个人、小组和班级为对象全程采集学习信息,并形成评价量表实时反馈给师生,及时改进教与学的策略与行为。但在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方面还没有成熟的思路,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教学策略还未落地。
该教学团队在教学实施报告中分别从信息化手段、课程优化、教学改革和学生成长四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了反思,具体反思了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的改进建议。一是能量回收系统两个任务均在混动模块中,今后将参考1+X进行优化;二是针对个体学习情况监测不完全准确,将探索“站点式”分层教学;三是缺少诊断任务,将借助平台扩大筛选面等。但同时也发现,反思没有从大政策方针的宏观角度对整门课程和参赛内容的整体设计进行俯瞰和反思,没有对整体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不足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没有依据教学设计实施课题教学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困惑或者不足、教学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总之,反思的内容比较具体,既缺少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高度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深度,缺少宏观设计理论阐述与微观实践具体安排的有机结合。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历经11年的发展,在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逐渐成为职业院校的一项常规年度工作。2018年,这项比赛由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教学能力比赛;2019年,比赛方案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创新,首次将教学设计比赛、课堂教学比赛和实训教学比赛3个赛项整合设置为一个“新赛项”,比赛内容更加丰富。因此,这是一项全面考察参赛教学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比赛。在今后,参赛团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教学能力比赛要求参赛作品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际上是通过比赛倒逼职业院校和参赛团队关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教学文件。引导职业院校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等要求。在课程内容上要与时俱进,体现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在课程目标上要难易适度,让学生“跳起来够得着”;在课程组织上要突出岗位特色,满足学习者需求;在课程呈现上要体现新技术与新内容的深度融合,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引入、智慧教室的应用。
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按照这个要求,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上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在教学策略选择上要考虑如何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资源条件下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流程设计上要注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充分考虑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何克抗、李文光两位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即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比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人际交往。00后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生源主体,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不论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都必须强调适应学习者的互联网原住民特点,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引入、智慧教室的应用。在学习环境创建上满足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支持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自主评价、得到学习帮助;在学习资源开发上凸显资源形式的多样化、资源内容的动态化,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需求。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容,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教师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设计层面,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来审视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二是教学实践层面,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完全落实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想;三是教学效果层面,有效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客观分析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总结在设计、实践和效果三个层面的成功点和不足点,以便今后继续实践和改进。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在教与学的数据采集上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在教学评价上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以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在评价结果上促进教学改进,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总之,教学能力比赛仅是抓手,参赛团队要回归课堂教学,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解决日常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贯彻落实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着重在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重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流程设计,学习环境创建、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与学的数据采集分析、教法学法改进等方面多下功夫。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
-
一、参赛作品呈现的特点
基于职教课程特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构造与检修”案…
- 用行动定义旅途捷途汽车让用户时时记起旅行+ “家”的路
- 项目资讯丨公司恒大汽车天津基地扩建项目部组织趣味系列活动
- 拼乐高积木学沪语童谣……普陀这些孩子的周末快乐又充实!
- 新奇有趣的汽车巡展数字互动广州数字互动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
- 和布克赛尔县幼儿园开展“学党史 促提升”律动比赛活动
- “鼹鼠的皮鞋车”幼儿园教案
- 2012国际汽车音乐节 感受汽车音乐魅力
- 汽车有时缺缸有时又正常是怎么回事?
- 泰山登山节 大型汽车赛事主题活动开启
- 乡村女教师的手写体教案不仅内容详实而且字迹堪比“印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