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生活  汽车趣谈

未来的孩子们 还会继续吟唱童谣吗?

  “粤语童谣是特定时代岁月的民间吟唱,留下了广府地区近现代时期的生活痕迹”,1月23日,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应枫在珠江公园JIA·湾区书屋举行的南方非遗学堂上,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谈谈近代粤语童谣”为主题,为大家展开了一个丰富有趣的童谣世界。

  诗歌很早便从中原传到岭南,明末清初粤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提到:“粤俗好歌。”“歌”指的是包括粤曲小调、粤讴、粤语儿歌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民歌。曾应枫进一步介绍道,在这些民歌之中,粤语儿歌流传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即广府地区),摄取了广府人家在乡间河涌、田野内屋的生活记忆,凝结着广府人的乡土情结,是岭南民间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内容上包括时政类、生活类、风俗类、游戏类等各种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点都有着不同表现。

  有观点认为,在1919年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发起的歌谣动之后,民间童谣才得以广泛传播。然而,曾应枫在系统考证后发现,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粤语童谣便已开始流行。她列举了童谣《三元里抗英》,作品每句以数字顺序开头,在当时流传尤为广泛。

  到辛亥前后,者认为童谣“有益于未就学之童子”,“以歌谣启蒙,开启儿童的知识,显浅易懂,颇为得法。”因而大力提倡,在报刊上发表或征集童谣作品宣传和号召民众推翻封建帝制。广府童谣从此有了新内容,其接受群体更进一步扩大。

  曾应枫说道。在时政歌之外,粤语童谣里还有更多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如《月光光》《鸡公仔》等,涉猎内容涵盖了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通过这些“缘事而发”的民间吟唱,童谣成为教儿童们学语、识物、认字的桥梁,也成为了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同一名称的童谣在词语或者情节内容上都会发生变化,出现了很多“一歌多版”的现象。《三元里抗英》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5种版本,而伴随一代又一代广府人的童谣《月光光》甚至有35个版本,分别来自广州荔湾、越秀、海珠等区域。它们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以“食”为主,有的加入风物风情,还有的加入了婚嫁等生活内容,充分显示出民间文化的创造力。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JIA·湾区书屋承办。

  当前粤语童谣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面临挑战,正如曾应枫所描述:“儿童的知识从书本上来,兴趣在电子和网络上,不会唱儿歌成为一种常态。结果是一代孩子不会唱童谣,等他们长大后也不会教后代唱童谣,传统童谣便渐渐地‘被遗忘’。”,她认为,民间文学是一切文学之母,要将日渐式微的广府儿歌传承下来,要靠社会的推广及教育传承,要让大、中、小学生从小认识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相比于成年人们的努力,她更期待一些针对适龄儿童的实际举措,并充分肯定了以广州越秀区大南路小学为代表的中小学对于粤语童谣的传承实践。曾应枫介绍道,这些学校不仅让孩子们传唱传统粤语童谣,还鼓励孩子们寻觅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创作出新的童谣作品,目前已经产生了诸多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