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生活  驾车乐趣

多色眼影食品安全科普提升公众素养 建立抵制谣言“免疫网”老师的乳房

  北京4月25日讯(记者 刘潇潇) 猪肉钩虫“水煮不烂”、微波炉致癌、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柿子酸奶同吃致死、毒豆芽五毒俱全、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面对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我们究竟该如何抵制?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京召开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通气会,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指出,治理食品谣言要“下重拳”,综合运用信息公开、科普宣传、法律追责等手段,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提高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让公众建立起甄别、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在逐年增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了食品安全谣言的重灾区。

  近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近年来国内食品药品类“爆款”谣言的汇总。其中,方便面是“垃圾食品”以及“吃一碗泡面肝脏解毒32天”曾被多次邀请专家辟谣,但是又屡屡重现天日,“经久不衰”。类似的针对方便面的谣言让中国方便面自2011年以来销量持续5年下跌,给方便面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与食品相关的占比高达45%。食品安全谣言具有多方面特征,如有意编造、别有用心、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旧闻翻炒、刻意抹黑等等,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为何谣言总是屡禁不止,卷土重来?一方面由于公众缺乏一定的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自发进行扩散传播,另一方面,则由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传播谣言打击竞争对手,或是自媒体为了关注度而颠倒黑白。究其根本,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心存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

  那么,该如何有力打击谣言,降低谣言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恐慌?颜江瑛表示,国家食药监总局将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大力开展食品科普宣传。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也指出,需要建立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公众传媒、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协作机制,打通执法和科普的“任督二脉”。

  为了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将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指导下,联合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携手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举办“2017?第三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活动。

  作为肩负国家未来与希望的群体,大学生在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本届大赛将邀请我国食品安全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在全国各大高校举办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大赛、科普知识巡展等活动,使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走进校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食品安全素养,达到“动员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大赛进行全新改版升级,亮点纷呈。大赛以“食安E起来”为主题,以高校社团联盟为参与主体,采取当下年轻新生代最喜爱的积分制竞赛形式,开展“挑战食商指数”、“食安控达人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大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融入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在娱乐中提升食品安全鉴别力,编织出一张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