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汽车生活  驾车乐趣

进京证新政实施月余,还应如何着力?

原标题:进京证新政实施月余,还应如何着力?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公安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对部分载客汽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规定自今年11月1日起,外埠车进入六环路(不含)以内道路和通州区全域范围道路(不含高速公路)行驶的,须办理进京通行证。每辆车每年最多办理12次,每次有效期最长为7天。

  如今,新政已实施一月有余,给外地车主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要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和缓解交通拥堵,还应在哪些方面着力?请看相关报道。

  新政的实施意味着原本通过一张进京证可以一年365天穿行于京内的外埠车,现在被加了一个有效期限,即一年84天。家住房山却在二环上班的陈禾,拥有一辆车牌号为冀F的汽车,在进京证新政实施后,他苦笑着说:“以后只能在有刚需的时候开车了。”

  陈禾说,有效期以外,把车开到四号线再换乘地铁的通勤线也让他十分无奈:“四号线早高峰,到站下车时汹涌的人潮能把你生生再挤回去,有车谁不想直达呢。”

  一纸变更背后是京内70.9万辆的外埠车存量

  “根据近12个月的数据分析,约70.9万辆外埠号牌车辆连续办理进京通行证,长期在京使用。目前,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的车辆中外埠客车的比例为10%,五环路内居住区停放车辆中外埠客车占比为5%-13%,五环路外更是达到29%。”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外地车本地化的情况已十分突出,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同时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最新一轮细颗粒物来源解析数据,机动车等移动源在本地排放中的占比明显上升,已高达45%,是上一轮解析结果(31.1%)的1.4倍。通过限制次数的方式加强进京证管理,会在减轻道路交通运行压力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大气污染物减排与缓解交通拥堵双向作用加持,陈禾也理解新政出台的必要性。实际上,对于像他这样的城市“迁徙族”而言,2019年仍有最后十几天的缓冲期,因为根据《通告》规定,一年限办12次指自然年,也就是说,一辆车每年1月至12月共有12次办理进京证的“额度”。新政11月1日实施后,2019年剩下天数只占2019年的“额度”,2020年1月1日又开始进入新的计数周期。

  但仅靠这最后的缓冲期显然不能解决陈禾的难题。从来没有考虑过购买新能源车的他开始动心了,“我想在春节前把车开回河北老家,然后申请新能源车牌。”陈禾说。

  控制增量多管齐下方能实现长效减排

  外埠车存量可以通过限制次数化解,本地汽车的年增量同样不可忽视。虽然在一系列措施下,北京市小客车年净增量已经从2010年的24.3%降至2017年的2.2%,但如何推进既有车辆能源结构优化仍迫在眉睫。“目前,正在重点研究燃油小客车通过碳交易平台转让并变更为新能源小客车的可行性,既能盘活存量,又同步实现机动车能源结构的优化。”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北京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新增新能源汽车数量超过燃油车的城市。

  有疏有堵,交通结构调整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初期,北京对于移动源污染控制更多地体现在重型柴油货车的监管上,如聚焦重型柴油车排放,创新实施闭环管理制度,将排放超标的重型柴油车纳入‘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严格落实外埠排放超标车辆复检合格前不予办理进京证和环保手续的要求等。”相关专家告诉记者,“随着交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对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措施的制定也会日趋精细化,此次新政针对的外埠小客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化解存量到减少增量,从重型柴油货车到小客车,这些措施都是将现有的“灰尘”扫去,专家表示,要想实现长效治本,最终还是要靠新能源车的替代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以保证源头的清洁。

  “我知道新能源车绿色环保,是一个共赢的选择,但我也不想陷入三天两头充不上电的困境。”陈禾边翻着手机里已经挑好的一款车型边说,“现在我住的小区只有四五个公用充电桩,并且充电桩的停车位还总是被燃油车‘霸占’。”他希望,未来开上新能源车之后,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能加快跟上,让车主既能安心上路,也能无后顾之忧。

  他山之石

  城市交通的绿色发展与疏导落脚点在于新能源车与公共交通的发展,在这两方面,丹麦哥本哈根与新加坡的实践比较有代表性。从两地的经验可以看出,方便、快捷、舒适能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最大化,而在不依赖汽车的情况下,生活也能实现优质高效是未来绿色交通的最终目标。

  哥本哈根

  打造高效和环境

  友好型公共交通系统

  哥本哈根通过限制小汽车的道路通行权,把街道空间做了改造,让私家车出行街道容量更小。同时,改善基础设施,方便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包括建设更多的地铁,鼓励公交出行和绿色出行,让城市更高效运转。

  哥本哈根市区和周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覆盖面广,由区域铁路干线、城际列车和地铁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具有良好的衔接性和通达性。7条地面轨道交通干线将哥本哈根市中心与郊区相连,是哥本哈根公共交通的核心。

  丹麦政府认为,无障碍和灵活性是使公共交通更吸引人的关键,而更多的停靠站、更多线路及增加IT技术的运用是打造一个高效和环境友好型公共交通系统的基础。为此,丹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建地铁、修建高铁和轻轨、增设火车站无障碍通道、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等,使人们可通过手机购买城市间的火车票、区域列车票,进行座位预订和时刻查询等操作,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减少私家车和公车的使用。

  此外,哥本哈根的公共交通均提供详细具体、实时更新的时刻表和电子信息发布,列车运行预报精确到每分钟,并设有专门的网站供顾客查询最佳出行线路,有利于人们更加合理地安排出行时间,减轻交通拥堵。

  新加坡

  90%的走、骑、乘

  在45分钟内完成

  新加坡从建国初期就意识到交通拥堵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从一开始政府就制定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拥车、用车政策,确保不会高度拥堵。

  如今新加坡又推出了2040年交通总体策略,包含三大部分:一是打造45分钟可达的城市、20分钟可达的居住镇;二是包容宜居的交通方式;三是更健康、更安全的出行方式。确保所有新加坡人能够在不拥有小汽车的情况下享受优质生活。2040年的三大目标,一是90%的出行都是用走、骑、乘模式,形成以公交为主导的出行模式。二是20分钟之内就可以到住宅区最近的邻里中心解决衣食住行的便捷性。三是设计一个90%的走、骑、乘出行都能在45分钟内、从门到门的情况下完成的交通网络。

  同时,拥抱高科技,尤其是颠覆性的科技,包括无人驾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以及扩展地铁网络到400公里,提升地铁系统,建设更多的公交优先廊道,10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网络,随需而至的巴士服务,一体化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无缝衔接出行的模式,还包括把工作设施更靠近居住区等。(王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