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趣谈:从神经科学论古文字「自」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技术[1],简称VR,也即:用计算机虚拟三维的现实世界,提供身临其境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
近两年VR技术逐渐成熟,成为IT界的热点,各大厂商都在开发自己的VR产品吸引消费者,同时,医学上应用VR辅助治疗幻肢症、战后创伤症候群等心理疾病,甚至能模拟「灵魂出窍」的感觉:在身体以外看见自己的身体。
玩过VR游戏的人都知道,因为太过逼真,有时候会产生如同晕车一样头晕、的症状,也即:晕动症(Motion sickness)[2],从医学角度来说,是因为人类感受体位、空间感、平衡感的器官「前庭系统(Vestibular)」,与视觉(Ocular)不符造成冲突,使得大脑空间感信号混乱、,从而产生眩晕。[3]
说简单一点,比如:你正在玩过山车的VR游戏,你的视觉系统告诉你的大脑你在激烈的运动,你的前庭系统却告诉你的大脑你是静止的,大脑很疑惑无法处理,空间感混乱就被搞得「晕头转向」。晕车、晕船则恰恰相反。[4]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解释可姑备一说:大脑将晕动症归结为食物中毒,命令神经系统尽快吐出食物缓解中毒症状,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机制。[5]
最近看到美国普杜大学团队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竟然是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加一个虚拟的鼻子,就大大缓解了眩晕感[6]。最让人惊奇的是,测试者竟然都没有意识到VR中加了一个虚拟鼻子。而目前市面上的VR头盔,恰恰都是戴上以后眼睛无法观察到鼻子。
究其原因,是因为突出的鼻子能被眼睛看到,鼻子相对眼睛是永远静止,可作为固定参照物,大脑将鼻子作为锚点搭建模型,以感受运动、体位、建立空间感。有了这些信息才能构建意识。
这时候笔者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汉字古文字以人的「鼻子」之象形表示「」之义,字形如下:
在甲骨文中,「自」是「鼻子」之象形,其本义为名词「鼻子」。「自、鼻」无谐声条件,因此,根据上述的神原理,「鼻子」很自然的就能引申出「自己」的意义。
渐渐「自」的引申义「自己」更常用,本义「鼻子」变得次常用;「自」又经过再次引申,可以表示「开始、从、由」等多个虚词意义。这样「一字多义」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就加声符「畀」造「鼻」字,产生分化,明晰各自的职务,以求精确记录语言。如下示意图:
人类无论哪种文化,自指或指他,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向面部的鼻子方位。尤其在准确性、性场景的时候,比如:在法庭上、两人争执情景下,都会用手指指向他人或者自己的鼻子。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有个非常著名的【红点实验】:在幼儿的鼻子上涂上红点,如果幼儿照镜子能意识到,说明发展出了意识。[7]所以,有意识的幼儿指向自己的时候,一般大多数会无意识的指着自己的鼻子;
另外,在佛教、印度教、、瑜伽等的禅定训练中,有一种共同叫做观呼吸,也即观察气息在鼻孔两翼的流动,起收心宁神之效。唐代的玄奘称之为「有寻有伺」,其实就是说的将观察鼻子作为一个锚点,慢慢静心,,渐渐只剩下意识,最后则是无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的鼻子极有可能如同「喵星人」的胡须,辅助我们建立空间感和意识,这种最基础的感官意识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以致我们都意识不到。所以,殷周古人用「鼻子」来表示「自己」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可见汉字不但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的哲学观,其中也隐含着很多有趣的科学原理。
[④4在车、船内,视觉告诉大脑是静止的,但由于颠簸,前庭系统却告诉大脑是运动的,从而产生信号矛盾使得头晕。所以,晕车时候,如果不能停车,我们可以望远方景物,让视觉告诉大脑在运动,与前庭信号一致,则能缓解头晕症状。
[5]【进化心理学】这门学科争议很大,所以相信与否,自行判断。进化心理学对晕动症导致的解释:众所周知,人是杂食动物,「不挑食」是我们的进化优势,所以,远古时候,人会尽可能尝试吃各种各样的植物果实、菌类,这样就非常容易中毒,而中毒会造成头晕,大脑就告诉神经系统,赶快要把食物吐出来。那么,这些活下来的人,对前庭和视觉系统的不一致就非常。这类人就是容易晕车、晕船的那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