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的“群体性孤独”由何而来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文化的持续渗透等原因,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今天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中,偶像与个体成长的参与性、伴生性更加明显,粉丝们对于明星的相貌、演技、道德等方面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明星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平等,海量的粉丝也以饭圈的形态,史无前例地参与到偶像形象运营中。
因此,在这种新的明星文化结构下,偶像和粉丝正日益结成一荣俱荣的利益、情感共同体。前者需要流量数据的支撑形成影响力,后者则使尽浑身解数为其提供足够的消费保障。青少年粉丝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左右偶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这在之前的明星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今天却成了现实。
与之相伴的,是粉丝文化中的盲目性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充分警惕的是,资本利用饭圈制造的“群体性孤独”。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当文化娱乐工业在资本逐利的诱惑下,刻意宣扬某种文化娱乐潮流或商业模式时,饭圈的粉丝群体就极易被资本逻辑所绑架,造成相应的社会问题。
而且,若想从更深层次来思考青少年粉丝群体的价值观引导等相关问题,我们就更应看到,当前粉丝文化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内在变化之间的关联。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传统的家族式家庭结构不断走向消散,社会的“原子化”现象愈发明显。当前以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粉丝群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欧美式原子家庭结构中出生的一个世代。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完全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网生代”。原子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得这一代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迥异于既往代际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饭圈现象故而也只在他们中间出现。
所以,对于饭圈而言,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侧重点,恰恰在于参与感、伴生感。通过与粉丝偶像的高频互动所形成的陪伴、共情,保护、抗争等种种情感策略,这一代人试图寻求建构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新媒体时代的新型青少年社交关系。只有充分理解这种深层的社会结构性变化,才能更深刻地深入到当前青少年粉丝群体价值观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正确引导青少年粉丝群体的价值观,才具有现实可行性。
青少年粉丝群体的价值观问题,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一方面,广大青少年应当端正追星的心态,以精神的成长、独立和完善为目的,避免被资本所撬动、裹挟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所绑架;另一方面,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应当努力为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充满包容、尊重的成长环境,尽到各自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污名化地贴标签。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当前青少年粉丝群体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的结构性变化,避免管理手段、方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限制资本对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过度投机,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真正有效地引导广大青少年粉丝群体建构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对于社会而言,饭圈女孩出征、帝吧出征等背后,绝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孤立现象,在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出生率萎靡等大时代背景下,此类现象还将有着更为长远的社会影响,对此不可不重视。
(孙佳山)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