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汽车市场  汽车报价

《带着爸爸去留学》:看见热闹背后的困扰

原标题:《带着爸爸去留学》:看见热闹背后的困扰

  《带着爸爸去留学》是姚晓峰导演的一部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不少关注与讨论,剧作的热点,一方面来自其主演孙红雷由“综艺”再次回到电视剧领域,另一方面,也源自留学、海外生活、家庭亲子关系等话题天然带有吸引力。

  在选题上的成功,帮助《留学》旗开得胜,但在创作上的简单粗暴,使得剧作失去了安静地、带有深度地展开故事与话题的能力。剧名与孙红雷作为剧作的两大标签,没法让观众很快摆脱《留学》带来的综艺感。在剧情展开之后,人物塑造的夸张和细节上的不合逻辑,也不能让人真正沉浸到剧中去体会真实的人物情感。

  《留学》制造了一种矛盾观感,首先人们相信剧中人物在现实生活里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孙红雷演了一个嬉皮笑脸、虚荣心强的陪读父亲,辛芷蕾演了一个性格直接、脾气爽朗的后妈,涂松岩演了一个面对复杂家庭关系低三下四的富豪,曾舜晞和蒋依依所饰演的独生子女形象,则集合了“独一代”身上的所有特质……但是,把如此多标签化人物聚集在一起,是需要创作者进行“降温”处理的,挖掘人物内在的丰富性,这样才会在制造欣赏度的同时,把这一庞大群体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与其说观众关注《留学》,不如说人们关注自我。在当下,海外留学群体人数众多,尤其是在大中城市,没有谁不认识几个正在这条路上努力的家庭,而因留学(移民)所带来的家庭结构冲击与情感突变,则是潜伏在水面之下的。观众急切地需要通过电视剧作品,来观察这一群体外在的变化造就了什么样的内在冲突,这样的观察,未尝不可视为一种“预演”——当类似事件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时,学习如何应对。

  但显然,肤浅的表达制造了一种糟糕的乱象,刚下飞机就出车祸,在异国他乡儿子深夜赌气出走,后妈与女儿频繁的肢体冲突……当剧情发展到孙红雷在“校园枪击案”中成为英雄一举擒获歹徒时,剧作基本上已经进入“胡说八道”的境界,都市剧与家庭剧的“狗血”惯性按捺不住地涌动,这是创作上的求成心态使然,当然也是一种偷懒。

  看《留学》,有网友想到了播出于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这部表达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的电视剧,借姜文、王姬、严晓频等人的精彩演绎,把当时那批人的梦想与失落、生存与挣扎真切地表现了出来。26年后,当又一批中国人到达海外的时候,境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们可以读名校、租豪车、进赌场。生存与挣扎没了,梦想色彩自然也黯淡了许多。如果电视剧只是为了讲一下中国家庭在富裕起来之后的内部裂变,其实是不用把故事背景放在海外的,放在内地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成立。

  《留学》之所以强调海外生活背景,是为了制造合理性,在一个局部空间里,放置所有的矛盾与冲突。虽然剧作在呈现时是激烈的、急躁的,但一定程度上,还是把中国父母与独生子女的关系、独生子女的生活与精神、海外留学群体的价值倾向等,再一次推向了观众。

  这部剧有着几个思索点:在实现财富增长的时候,人们的心态尤其是生存境界,为何没能实现同步提升?独生子女在追求独立与个性的时候,如何真正成为一个大人,摆脱父母无所不在的控制欲?以及人与人在交往的时候,又怎样能够把握分寸感与界限感,不那么快、那么轻率地对别人的生活与选择指手画脚甚至理直气壮地参与?

  海外陪读父母终归是一个小群体,但他们一样代表了整个大群体的曾经与过去,在面对与处理问题的时候,没有自信与安全感,规则意识淡漠,纠结于小的利益,缺乏格局……当然,这只能是“曾经与过去”,电视剧故事,也只是出于通俗娱乐产品的思维惯性才如此创作,《留学》所引起的争议,意味着大量观众的不认同,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一场关注自我、尊重他人、追求独立的“革命”,正在无数中国家庭内部涌动,旧有意识与习惯的缺憾被暴露得越多,这场“革命”会进展得越快——这也是为什么《留学》中的年轻人,在性情上不令人满意,却让人感到他们的价值观很正常的原因。

  《留学》里的角色,活得都很“热闹”,但分明也能让人看到“痛苦与困扰”,剧作中被掩藏的这一部分,值得让人静下心来,去认真揣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