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汽车市场  汽车车型

江西日报万芸芸:理想信念之火永不熄灭

原标题:江西日报万芸芸:理想信念之火永不熄灭

江西日报社记者万芸芸(右)在采访红军后代

  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信念信仰、一座精神的宝库。在红军长征启程的地方,有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有人类远征史上的传奇,有我们来时的路,也有未来该走的路。

  今年6月10日以来,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齐聚江西于都、瑞金,福建长汀、宁化等地,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我十分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来到了长征出发集结地于都。

  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在渡口听红军后代讲长征故事、在袁屋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感怀红色历史……连日来,我们的行程满满当当,一路行走,所见所听皆为景,感受到长征精神深深植根于这片热土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同时有一种绵柔心绪,在心底茂盛生长,致敬着,涤荡着,也思考着:

  这份致敬,来自红土地上的一座座连心桥——

  河水悠悠,万木葱茏,92岁的熊德昃老人站在罗坳镇鲤鱼渡口,情绪激动。一大早,他就穿好雨衣,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徒步一个小时来到此处。他是85年前红军渡河的亲历者,当时的情景,早在父辈们的口耳相传中变得清晰。那时,为躲避敌人侦察,红军昼伏夜渡。而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乡亲们连夜把床板、门板甚至是寿材板都拿出来搭浮桥。熊德昃的母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被敌人抓住审问,出来后仍奔走在渡口,打草鞋、烧开水、做饭食……就这样,1934年,8.6万中央红军仅用了4个夜晚,就从鲤鱼渡口等8个渡口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浩浩荡荡,踏上漫漫长征路。

  熊德昃的讲解,令大家肃然起敬,纷纷红了眼眶。其中一位记者脱口而出:“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苏区人民送儿郎、送夫君、送父兄参加红军,展现了血染革命的风采,而那一座座浮桥,早已成为连心桥,桥的那头是红军战士,桥的这头是苏区人民永恒的红色血脉。

  这份涤荡,来自5.2公里微长征体验的灵魂洗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6月13日,于都暴雨如注,前几天各自奔走的采访组齐聚祁禄山镇,体验再走长征路。

  河面上三五根木头扎成一排是为“桥”,人走上去晃晃悠悠,桥下河水湍急。一条蜿蜒小道,十分泥泞,大家拿着一根竹棍借力,小心翼翼,却依然“状况不断”。鞋子踩进泥巴动弹不得,用力一蹬,鞋还在原地,人却在半米开外;雨水打在脸上,视线模糊,走着走着,愈发觉得哪里不对,原来不知何时眼镜掉在路上……

  其实,我们重走的这段长征路,只有5.2公里。一场大雨,浇透了身体,也洗礼了灵魂。85年前,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后继续前行,同样是在这段小道上,战士们扛着沉重的武器装备,扶着伤员,忍饥挨饿,急速前行进行战前集结,并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到达终点后,风雨暂歇,阳光普照,红旗挺立。那一刻,红军战士克服千难万险的长征精神,似乎穿越时空,在大家的心底扎根、生长。

  这份思考,来自一段段无悔的等待——

  接受采访时,红军遗孀段桂秀坐在沙发上,眼角涌出泪花。1932年,她丈夫王金长参加红军,段桂秀送他到车头圩的一棵大樟树下,丈夫叮嘱:“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一句承诺,段桂秀等了87年。今年5月15日,段桂秀来到烈士陵园,在摸到王金长名字的那一刻,她终于失声痛哭……和被采访人一起哽咽的,是我们感动的泪花止不住涌出眼眶。

  唯其牺牲,而显其壮丽;唯其坚韧,而显其隽永。我们应当铭记像段桂秀这样的幕后英雄,她们从红颜到白发,不忘初心,执着坚守理想信念,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不能忘,不能缺,也不会忘,不会缺。不灭的信念之光,必将激励我们踏踏实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