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2020|Cerence:语音技术公司的进阶
[ 行业]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到2020年,车内硬件价值的占比将从以前的85%下降到40%,软件价值占比提升至40%,车内提供的内容占20%。可以说,汽车已经真正进入软件硬件并驾齐驱的时代,“软件定义汽车”将是车企和科技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
如何在这40%的价值空间里获得更高的份额和话语权?即始是做语音技术的专业垂类公司,也希望能有更大的作为。2019年10月,语音巨头Nuance将旗下汽车业务进行分拆,成立Cerence(赛轮思)公司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在2020CES,全新亮相的Cerence推出了面向汽车制造商和物联网提供商的技术及解决方案Cerence Drive升级版。它就像一个智能的语音助理,能实现诸如车控、获取车外兴趣点等功能。比如驾驶者可以使用手势来移动、选择在挡风玻璃上显示的部件,进行导航、音乐播放、查询天气等操作。驾驶者还可以使用抓取-投掷手势并结合凝视的方式,将导航窗口部件移动至乘客面前的挡风玻璃处,这样乘客就可以扮演“副驾驶”的角色。驾驶者也可以使用点击手势暂停和继续播放音乐,或者播放下一首曲目。
『Cerence Drive多模态互动演示』
人机交互不仅仅存在于车内,Cerence联合e.GO MOOVE GmbH、e.GO Digital GmbH以及Saint-Gobain Sekurit打造的一辆e.GO Mover自动驾驶电动巴士展示了车外人机交互的另一种可能。结合多语言自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响应、语音合成、语音信号增强及Saint-Gobain Sekurit透明屏幕技术,人们在车外可以通过玻璃表面作为界面与汽车进行交互,这一技术能帮助消费者更安全有效地与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沟通。
『e.GO Mover 自动驾驶电动巴士』
如果关注今年CES上各大车企的发布信息,比如奔驰Vision AVTR概念车、宝马Vision BMW i Interaction EASE自动驾驶人机交互概念座舱、奥迪车载显示技术等就知道,将多模态交互和增强现实结合打造个性化、沉浸式座舱体验,已经成为下一代车型的普遍趋势。而Cerence既延续了此前在语音技术领域的专长,同时还融入了眼神、触控、手势等多模态交互形式,似乎已经很难被定义为一家汽车语音技术公司。
Cerence大中华区高级产品总监刘锋告诉,汽车语音交互并不是Cerence的全部,Cerence定位为汽车软件公司,致力于打造未来出行体验,帮助汽车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因此除了多模态互动之外,Cerence还推出了智能语音交通通知,运用自然语言输出帮助驾驶者选择行车路线;Cerence EVD应急车辆检测,当应急车辆临近时车载助理将主动提醒驾驶者;以及首度亮相的Cerence Car Life解决方案套件,为驾驶者在汽车整个拥有生命周期中提供支持。
可以看出,Cerence在不断拓宽业务的边界,但这个市场玩家众多,什么是Cerence的核心竞争力?刘锋给我们分享了一组数据,从Nuance算起,Cerence的团队在汽车行业已经浸染了20年以上,为近3.25亿辆汽车提供技术支持,覆盖70多种世界语言,汽车客户达60多家。在核心技术、快速定制化、全球化方面已经拥有一定优势。比如在印度助力上汽名爵Hector(参数|询价)部署了首款印度英语语音系统;在印度尼西亚,为五菱汽车搭载了全球首款车载印尼语语音系统;在马来西亚,为宝腾x70开发了马来西亚英语语音系统。
在生态方面,刘锋认为相比于一些有整车或互联网背景的公司,Cerence能保持更好的开放性和独立性。但接下去,如何在传统License收费模式之外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Cerence在独立之后,组织架构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变革。目前,Cerence业务主要分为核心汽车技术(Core Automotive BU)、成长型业务和前沿技术(Growth and Advance Technology BU),以及专业服务(Professional Services BU)三大版块。其中成长型业务和前沿技术业务由大中华区负责,总部在上海,并在成都和北京设有分公司,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品、研发、工程、销售和服务能力。中国总部大大改善了原Nuance体制下的复杂行政及业务流程,有了更高的自主性。
这为Cerence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届CES上,他们就推出了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打造的语音AI交钥匙解决方案Cerence ARK,提供快速开发、部署和管理本地化的汽车语音助理,适用于主流车载平台和操作系统,由于整体解决方案仅需要小量自定义即可交付,可大幅缩短上市周期。近日,LG就宣布其webOS Auto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将搭载Cerence ARK,为汽车制造商开发全新汽车语音助理。
汽车新四化的影响正从行业端向消费端进行渗透,透明屏幕、眼神开门、真人对话这样的黑科技什么时候能变成真实可使用的产品?随着新技术量产的步伐加快,这一天我们或许不用等待太久。(文/ 赵晶)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