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舆论场传播呈现三大特点
人民网北京7月1日电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6月24日在京正式发布。其中,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单学刚、卢永春、于晓燕撰写的《多元传播格局下移动舆论场的发展与演变》报告认为,2018年,我国移动舆论场传播呈现三大特点。
跨媒介传播环境下舆情演变愈发碎片化,舆论撕裂现象增多。移动短视频和网络社群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在移动舆论演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媒介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也导致舆情演变越发碎片化,参与其中的个体,在分散化、圈层化传播的有限视野中,受到的情绪感染相对强烈,随众性也更强。一旦媒介过分强调信息的快捷性而忽视准确性,极易加剧公共舆论的“盲从”。在“北京丰台商场抢孩子事件”“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故”等多起热点舆情中,均出现较大范围的信息失真。梳理这些案例发现,无论是对当事人“拐卖孩子”的嫌疑认定,还是对“女司机”的主观谴责,部分传统媒体也屡屡冒进,推波助澜,不加鉴别地使用未经证实的社交媒体消息或过度采用单方面信源,在报道中缺失客观中立原则。再加上信息被转载过程中还常常会衍生出歪曲原文的二次传播,最终引发网民基于各自立场“站队”,展开激烈的口水战,导致舆论分化现象严重。
现代规则意识已成社交媒体舆论争议中的制高点。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下,主流网民群体崇尚法律权责和公共秩序,对社会法治和规则意识认同度逐步提高。新一代青年人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强劲,并积极参与舆论场中的表达。例如,2018年8月以来,国内相继曝出的系列火车“霸座”事件,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对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一致谴责,呼吁依法塑造遵守规则的社会氛围。9月江苏“昆山反杀案”发生后,青年网民积极留言,“是否正当防卫”的争论热度空前,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的期望。网民集中曝光“乘客抢夺公交车司机方向盘”的案例,也反映出网民对当前破坏社会文明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的零容忍。在移动社交媒体的时代,因不守规则而被曝光和谴责的“代价”显著提高,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在移动舆论场的弘扬,无疑有助于现代社会的有序运转。
境内外信息流动与偏差加剧舆论的盘根错节。在涉外舆情事件中,来自世界各地多种声音交互汇合,通常会呈现出丰富、复杂的信息内容,衍生出不同层次的公共情绪或价值取向,并由此可能产生激烈的观点碰撞。2018年上半年,受“Me Too”运动的影响,国内性侵、性骚扰女性事件在社交媒体密集曝光,舆论风波蔓延到教育、公益、媒体等多个群体,引发了热烈讨论,舆论呼吁强化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约束体系。伴随着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和争端的加剧,中兴、华为等企业涉外舆情频繁出现,中美网民之间的舆论博弈显著增多。在三名中国游客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事件中,经过当事人陈述、媒体采访、视频公布、警方回应、自媒体解读等层层环节,舆论多次反转,不少在境外居住的华人网民也现身说法,参与讨论,成为影响较大的跨国舆情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外舆情事件中,国内一些自媒体和网民充当了信息编译中介的角色,跟踪境外信息动向编译成中文或截图,提供给网民和社群讨论,加大了信息管理的难度。(高春梅)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