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池“大跃进” 亚欧之争日趋激烈
[ 行业] “严重依赖中国和韩国动力电池,未来会对德国汽车产业造成致命打击。”2020年伊始,戴姆勒工会主席迈克尔·布雷希特再次向德国汽车制造业发出警告。在英国,豪华品牌捷豹因供应商LG电池生产短缺,直接导致了I-PACE(参数|询价)停产。这不仅仅是德、英两国所面临的动力电池“危局”,而是整个欧洲的现状,全球传统汽车工业重地,现如今却在动力电池领域仰人鼻息。今年2月,德法两国制定了超级电池工厂蓝图,计划在欧洲共同推动总投资达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总产能约48GWh的电池项目,其目的就在对标亚洲动力电池厂商和特斯拉的产能。欧洲已经“觉醒”并奋起直追,一场亚欧之间的动力电池争夺战愈演愈烈。
30秒快速阅读:
1、为摆脱对亚洲电池企业的依赖,从欧盟到成员国,再到产业已展开激进的动力电池布局。Northvolt、大众、戴姆勒以及巴斯夫等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2、亚洲动力电池产业在原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全链条优势明显,且市场规模可观。而欧洲则缺乏完善的电池产业链体系,不过其传统汽车制造优势和技术创新力不容小觑。
3、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机会。本土电池厂商应继续通过技术创新夯实产品品质,同时也要破解产业高速发展时遗留下的问题。
● 欧洲动力电池布局“大跃进”
目前,亚洲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动力电池主要战略阵地,全球优秀的电池厂商基本集中在中日韩三国。包括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旗下蜂巢能源和韩国LG、三星SDI、SKI等企业已经开始大举“进攻”欧洲市场。
亚洲电池厂商在欧洲动力电池布局(部分)企业国别计划宁德时代中国扩大欧洲项目投资,总投资不超过18亿欧元,产能约为14GWh,一期将于2021年投产。
蜂巢能源中国将投资20亿欧元在欧洲建设24GWh电池厂。一期将于2022年投产。有意向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计划建设4万吨规模的正极材料工厂。孚能科技中国计划投资6亿欧元在德国建厂,初始产能为6GWh,最终提升至10GWh。三星SDI韩国曾投资3.58亿美元在匈牙利建厂,年产能满足50000辆电动车需求。LG化学韩国再投5.77亿美元扩建波兰工厂,总产能提升至70GWh,满足30万辆电动车需求。SKI韩国再投资8.59亿美元建匈牙利第二工厂,年产能7.5GWh。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制表:行业组戴姆勒、大众、宝马、PSA等车企都有明确的电动化目标,而他们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亚洲电池厂商。目前,动力电池的价值能占到电动车整车成本的1/4,甚至高达一半,欧洲显然意识到了其所处的窘境。2019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直言,“从长远来看,法国工业和欧洲工业100%依赖其他人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电池方面,我们需要给欧洲敲响警钟。”
早在马克龙发声之前,为摆脱对亚洲动力电池企业的依赖,整个欧洲已经掀起了一轮大“反攻”。这轮“反攻”是从欧盟到成员国,再到产业所形成的协调一致的前进步伐。
2017年,欧盟电池产业联盟工作组成立,旨在为欧洲电池制造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戴姆勒、西门子、巴斯夫以及瑞典电池厂商Northvolt等公司均参与其中。不仅如此,欧盟还批准了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等7国共同申报的电池领域“欧洲共同利益重要计划(IPCEI)”,在未来数年内投资3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亿元)。该项目重点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电池单元和模块、电池系统以及循环利用四个关键的研发领域。此外,德国也计划在2021年之前向电动车电池行业提供总额高达10亿欧元的财政补贴。
欧洲本土动力电池布局(部分)企业计划大众向Northvolt投资9亿欧元成立合资公司,建设16GWh电池工厂。PSA与法国Saft联合建立两个电池厂,到2030年总产能将达48GWh。戴姆勒计划投资10欧元建立全球动力电池网络;与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共同研发固态电池。Northvolt计划在瑞典建立电池工厂,2023年产能达到32GWh。巴斯夫计划再建第二座欧洲电池材料工厂,两家工厂可满足40万辆电动车对阴极材料的需求。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制表:行业组为了响应欧洲电池产业的崛起计划,Northvolt、大众、戴姆勒、巴斯夫等公司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大众预计到2025年,其仅在欧洲的电池产能需求就将超过150GWh。目前,大众已联合Northvolt在德国建立一家产能16GWh的电池工厂。戴姆勒的电池战略似乎更加“野蛮”,据称从2008年-2019年间,其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与电池相关的项目已经达到了8个。化工巨头巴斯夫总计4亿欧元的材料工厂投资计划也已就位。
● 亚欧之间将形成激烈竞争
经过大量企业和研发人才多年的攻关,亚洲在动力电池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并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经验。这也是亚洲企业能够“大肆登陆”欧洲的主要原因。
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自90年代制作手机锂电池开始,再到汽车动力电池开发,LG、三星、宁德时代、松下等企业掌握了非常成熟的电池技术。真锂研究CEO兼首席分析师墨柯认为,“电动汽车对电池品质要求极高,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到的。亚洲电池企业对锂电池制造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造出高品质电池。这是一个隐形壁垒,是亚洲企业的最大优势。”
其次,在电池企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以中国为例,从上游原材料开采、加工,到中游正负极材料、隔膜制造,再到下游电池的研发生产,全产业链的优势非常明显。
从市场角度来看,亚洲是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中国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亚洲既是动力电池的最大供给市场,又是最大的需求市场,庞大的产业规模效应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一经形成,后来者就很难打破既定的格局。
相比之下,欧洲首先在原材料方面就不具备优势。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于2016年发布的咨询报告提到,欧洲对制造电芯的原材料(锂、镍、钴、锰等)过于依赖进口,存在供应风险。同时,全球电芯产能绝大部分在亚洲,几乎占全球80%。相对薄弱的产业体系,使得欧洲本土出色的电池企业数量少之又少,法国Saft和瑞典Northvolt是少有的“希望之光”。
尽管如此,欧洲扎实的汽车工业基础依然不容忽视,宝马、戴姆勒、大众等知名车企汇聚于此。百年的汽车制造优势和持久的技术创新力,是欧洲发起动力电池大“反攻”的有利条件。随着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优势将很快显露。蜂巢能源某动力电池专家认为,“欧洲对汽车的了解极深,对电动化也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在理解汽车需求的基础上对电池性能指标的设定非常精准。另外,欧洲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明显。”
长期来看,欧洲很有可能成为继亚洲之后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亚欧之间也将围绕动力电池展开激烈竞争。从欧盟及成员国的决心来说,亚欧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企业本身,而是从国家战略,到产业链体系,再到新能源市场的角逐。
对于欧洲的动力电池发展前景,墨柯认为,“首先,欧洲应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吸引亚洲企业在欧建厂,帮助欧洲搭建起产业链、促进人才培养;其次,大力扶持本土企业,不要因初期产品品质不够好就弃之不用。”
● “中国制造”借机走向世界
历经多年的市场培育,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电池厂商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根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S Research所公布的2019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榜单数据,中国电池厂商在前十名中占了5个席位。
中国电池厂商的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并已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展开了积极布局。通过在欧洲建厂,形成本土电池供货能力,中国电池厂商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2018年,宁德时代欧洲工厂落地德国时,就获得了宝马30亿欧元的电池订单,如今沃尔沃等车企也成为了宁德时代的客户。今年2月,蜂巢能源声称已经和一家欧洲车企签署了超过7GWh的电池项目。
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电池厂商已经走出国门,并走向了世界舞台。不过,国内电池产能结构性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也是事实,并且总体技术水平与韩日还有一些差距。中国电池厂商走出国门,离开了政策的庇护,要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欧洲站稳脚跟就更离不开技术创新,只有打造出性能更优、更市场化的电池产品方才能获得市场认可,赢得客户亲睐。
蜂巢能源对此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市场,必须建立强大的竞争力。比如,顶尖的人才团队,掌握核心技术,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领先的专业能力,懂得行业开放协同等等。此外,企业还要重点加强跨地域、跨文化的体系化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体系化管理水平。”目前,该公司已经在欧美、日、韩等地区建立了7个全球研发中心,并先后推出了首款无钴、四元材料电池。
中国目前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足够大,每天都能产生极为丰富的实证数据,有力地支撑着应用技术的深入开发。墨柯认为,“中国锂电池与韩日的竞争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中国企业只要不自己‘互掐’,就能走得稳。”
“还谈不上‘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认为,鉴于当前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其实“中国制造”离走向世界还有一定距离。在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不少问题也被掩盖了起来。比如安全问题就是典型,健康的商业逻辑依然没有形成,“补贴”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不单是局限于企业,从全产业乃至更高层面来说,都应优先充分解决自身问题,而后才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全文总结:
动力电池的竞争关键在于要有过硬的产品品质,合理的成本以及不断革新的技术升级。亚洲在动力电池方面取得的进展获得了全球认可,先发优势已经充分体现。尽管当前欧洲全方位落后,但产业扶植力度不可谓不大。在与亚洲电池厂商的竞争中,欧洲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尚未可知,重蹈此前欧洲光伏产业覆辙的风险也依然存在。(文/ 鲍彬斌)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