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政策利好有研发能力药企 高值耗材改革有利于进口替代
本报见习记者 郭冀川
目前正是上市公司中期业绩报告集中披露期,医药板块中部分优质白马股以及中小市值成长股均有不错的业绩表现,短期内也获得较多资金青睐。
业界认为,除了确定性的业绩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7月份以来,处方药和高值耗材领域都出台了重要的改革政策,随着政策预期逐渐明朗,板块整体估值有改善的空间。
处方药政策
利好有集群化研发能力企业
随着医改不断深化,医保控费压力持续存在,政策引导医药产业向合规与创新方向发展,行业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处方药板块在7月份有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卫健委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此次目录中涉及20个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共671个药品批文。
在此政策出台前,各地已经陆续采用重点监控目录等形式进行管控,因此第一批20个品种药品在2018年的销售额已经呈现下滑态势,卫健委通知提出将对目录进行动态管理,预示着实际落地的目录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或调整,其他部分中药、化药也有可能受到相似的管控。
另一事件是,医保局召开第一批4+7“集采扩面”企业座谈会。“集采扩面”即第一批集中采购的25个中标产品,将在过去4+7城市以及福建、河北两省基础上,进一步将带量采购覆盖到全国范围。与第一轮带量采购只有一家企业中标不同,这次还在计划中的“集采扩面”有望引入市场期待的“多家中标”原则。第一批集采企业在2018年下半年陆续降价后,部分非中标企业在 4+7以外的地区主动降价、逼近集采价,说明集采价仍有小幅度的下降空间,因此本次扩面再降价,并引入竞争性降价、阶梯给量,将使药品价格不断见底。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这两个政策的落地符合此前预期,对目录内辅助用药、第一批4+7集采仿制药相关品种和企业的影响已在此前预期内充分消化。随着处方药板块的政策预期逐步明朗,板块估值有改善空间。进入下半年,多个创新药和仿制药品种获批上市、快速放量,一方面带动公司业绩增长,同时也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
医保局明确,3家以上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不采购、不报销未过一致性评价药品的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这表明仿制药只有走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道路,而类似于4+7或者扩面的全国集采模式,将取代原有的省级招标模式,成为仿制药行业的新常态。仿制药的准入门槛、竞争格局决定了价格体系和市场份额,进而决定了潜在市场规模,只有具备仿制药集群化研发注册、生产销售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后集采时代获得向上发展空间。
有医药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所带来的影响,只在今年二季度才开始显现,因此对很多医药公司的中报业绩影响并不大,但随着更多药品受到监控和带量采购的全国推广,缺乏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将会受到影响。
目前公布中报业绩的医药上市公司中,长春高新、泰格医药、益丰药房的净利润同比增长都达到40%以上,北大医药、恒瑞医药、华东医药、迈瑞医疗等净利润同比增长在25%以上,大部分公司来自主营业务持续较快的增长。
高值耗材改革
有利于进口替代
为解决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在7月31日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以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完善高值医用耗材全流程监督管理,提出高值医用耗材统一编码,建立价格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通过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
业界认为,这种对高值耗材的改革延续了之前公立医院药品改革的思路,后续医保局、卫健委等配套政策有望逐步落地,高值耗材降价不可避免。
有医药投行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政策出台就像一把双刃剑,带量采购将依照药品制度实施,会使高值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进口替代,在整体价格下滑的趋势下,有价格优势的企业将通过以量补价占领市场。
此次《改革方案》明确将从医保端给予创新支持,切实符合临床需求、定价较高的创新器械有望通过谈判快速进入医保目录从而实现迅速放量,利好具备较强研发实力的创新器械企业。此外,对类别相同、功能相近的高值医用耗材,将探索制定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质优价廉国产产品有望加速替代同品类高价外资产品,尤其在外资品牌主导领域,国产品牌有望借助政策利好实现突破。
招商证券认为,高值耗材改革,对于国产化份额较高的耗材,如心脏支架、创伤骨科等不利,但对于进口份额较高的耗材,如关节骨科、脊柱骨科、人工晶体、口腔修复膜等,有利于进口替代,相关国产耗材生产商将受益。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