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孩子》制片人刘小锋:希望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国家孩子》感动现在的孩子
制片人刘小锋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本报讯(记者邱伟)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国家孩子》今晚收官,这部电视剧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上世纪60年代来自上海的“国家孩子”被内蒙古牧民收养后的人生故事,展现了草原上的质朴情怀。从开播到现在,《国家孩子》一直保持着全国网收视排名的首位。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受灾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各地福利机构无力抚养弃婴,国家决定将部分弃婴、孤儿转移到草原,由内蒙古牧民抚养。这批被草原善良的牧民悉心抚养长大的汉族孩子,便被称作“国家孩子”。电视剧《国家孩子》描写了四位孤儿到达草原后的经历,并展开了他们半生的命运画卷。
《国家孩子》由刘小锋出任出品人、制片人,并亲自出演。接受采访时,刘小锋告诉记者,他有幸在内蒙古的片场见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国家孩子”。刘小锋说,去年8月,《国家孩子》开机当天,一位74岁的“国家孩子”特地来到了片场,老人当时没有下车,她一直在车上远远地看着开机现场的电视剧大背板泪流不止。后来得知,这位老人幼年时父母双亡,和9岁的哥哥相依为命,哥哥没有办法,只能把年幼的妹妹放在了福利院门前。最终她成为了一名“国家孩子”,被草原牧民抚养成人。
在电视剧杀青的时候,刘小锋又见到了这位老人,他特意把《国家孩子》的剧本,连同剧中的道具合影打印了一份送给老人。“无论我怎么解释,老人都不认为这是道具,她坚持认为照片上前排的第五个就是她。”在刘小锋看来,这些“国家孩子”身上既有对养育他们的土地深深的情感,又有对家乡无法割舍的情缘。“很多人的养父母直到去世也没有对他们讲明身份,而他们即使知道了身世,一旦有人问起他们的家乡是哪里,他们依然会说自己的家乡就在内蒙古。”
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如何表达社会苦难、如何表达国家关怀和人性深度,电视剧《国家孩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过,在这部电视剧筹备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刘小锋说,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故事虽然很好,但是不一定适合年轻观众,不一定“有流量”。正是顶着这样不被看好的压力,刘小锋依然坚持拍出了《国家孩子》。“我自己也演了20多年戏,深知一个好作品不能没逻辑、没思想、没营养,观众爱看好故事,爱看有内容的东西。当年那一代‘国家孩子’如今都年事已高,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也希望年轻人去了解父辈的成长经历和父辈的精神世界。”
令刘小锋欣慰的是,《国家孩子》开播之后一直保持着全国网收视排名的首位。这部剧被大家关注和爱护,让他心里满怀感激,“我也会开着弹幕看剧,从弹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很多年轻人看了之后对父母更加理解,很多十几岁的孩子每天都会追剧,这让我觉得拍这部戏非常值得!”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