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者 | 北汽增持戴姆勒:理由相当充分,反对缺乏依据
文/彭晃
“北汽将增持戴姆勒”又开始刷屏,事实证明,英国投行在客户保密这一块,做得不如美国同行。
12月16日,英国媒体率先报道汇控(汇丰控股)正在操盘北汽增持,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回应媒体称“没有的事”。记得2017年晚些时候,吉利委托法国兴业和摩根士丹利收购戴姆勒股份,吉利也曾回应是“谣言”。
风险变大
不用想,北汽和吉利两者目标都差不多,踩到10%的红线前停下来。吉利的目标是9.99%,因为某些股东的犹豫,未能达到目标,最终在2018年2月22日,投行们通知吉利,通过场内场外的不间断操作,最终收集到9.69%的戴姆勒股份,吉利因此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当然是比较尴尬的、没有董事会席位(德国称监事会)的最大股东。
不同的是,2019年夏天,北汽已经透过增持拥有5.23%戴姆勒股份,操盘者也是汇控。
吉利的操作“规范”还在于,在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的“合规调查”,以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可能的介入中,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准确地说,这是投行的专业性决定的。
正常来说,收集筹码期间,每个交易日投入的头寸,以及买入速度(还可能进行对倒操作),都必须缓慢而低调,否则会惊动市场交易者,会增加困难。
现在,汇控还在收集筹码中,事机不密,至少会引发目标筹码震动,导致增持行动增加成本,甚至可能距离9.99%目标更远的地方就停下来了。这样,对于北汽而言,是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而且,还可能有更糟糕的前景。如果戴姆勒的两大股东都是中企,即便都合规披露,但是这是从上市公司监管的角度。虽然戴姆勒已从纽交所退市,但如果被中企控制了近20%股权,那么很可能被纳入CFIUS的火力范围。因为戴姆勒在美国拥有广泛的投资,拥有阿拉巴马州工厂、拥有供应链和稳定市场。如果CFIUS对其审查,毫不奇怪。
从以往经验看,CFIUS的审查重点恰是制造业,占据43.9%。而对于中资背景投资案,则在任何年份都超过50%,远高于中资对美投资比重(22%)。
因此,汇控需要采取措施,排除财务风险,至少争取两大监管方的谅解。在北汽看来,监管没有介入的理由。
好消息是北汽拿到同样股权,比吉利省了不少钱。吉利综合成本大概在70欧元/股,而北汽则在47-50欧元之间——如果它能如期在公开市场收购完成的话。
戴姆勒管理层自身,倒没露出反对的态度。新任CEO康松林没有公开表达反对意见,和前任蔡澈面对吉利的收购动作,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一样。而戴姆勒大中华区CEO唐仕凯则称,“乐见”双方互相增持,原则性表态其实很圆滑。
戴姆勒小心翼翼隐藏真正的态度,一方面因为,面对德美监管,戴姆勒无须背锅;另一方面,戴姆勒不希望影响与北汽的合作气氛。
战略维系
至于北汽为什么要这么做,倒是有好几种说法,其实可以看做多重动机。
首先,北汽必须要长期维持双方战略合作关系,最好能维系单一中国合作伙伴地位。
北汽集团2018年度的营业收入为1519.2亿元,其中与北京奔驰相关的收入高达1354.15亿元,占北汽集团2018年度总收入的89.1%,比2017年87%的占比又提升了。北奔的财务贡献再次放大。而且,戴姆勒的品牌价值、研发能力、全球战略布局,无论拿出哪样,都值得北汽长期捆绑。
比亚迪和戴姆勒合资的腾势,还有吉利戴姆勒合资的“耀出行”,似乎都不构成重大挑战,但吉利的收购行动改变了而这一点。北汽马上坐不住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徐和谊在4年前就提出持有戴姆勒股份,奈何决策流程比吉利复杂,让后者抢了先机。
戴姆勒因为排放门和气囊召回,股价相比2017-2018年下了一个台阶,这对于动作较慢的北汽,反而因此得利。虽然战略投资不是炒股,但收购成本作为制约因素,便宜了还是有利于决策决心。
对冲手段
宝马模式震动所有中国企业,北汽亟须对冲手段,如果人家真的要求增持,归根结底很难挡得住。
目前戴姆勒持有北奔49%股份(包含戴姆勒和奔驰中国),有消息说戴姆勒已经提出要求,说法从增持到65%到75%都有,北汽还在采取“拖字诀”。不管哪种方案,都导致北奔不能并表到北汽,后者的500强地位不保不说,利润也少一大块。面子里子都受损。
所以,反过来增持对方,最好能在戴姆勒董事会里拿到一个席位(吉利并未拥有),是理想对冲手段。虽然一个席位不足以阻止对方增持,但可以“掺沙子”。譬如假设对方增持至65%,如果北汽有对方10%股份,相当于对方增持的16%股份中,有6.5%又回到北汽手里,这招釜底抽薪玩得棒棒的。
但是要看到,如果双方都实现增持计划,利润计算上可以挽回40%(若戴姆勒增持至65%,北汽利润被切走30亿元人民币),但北奔营收“脱表”仍不可避免。战略目标缩减成财务目标。
时机问题
再次,时不我待,这是增持戴姆勒比较好的时间窗口。
戴姆勒持有北汽集团的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汽车)9.55%股份。戴姆勒还持有北汽新能源3.01%股份,戴姆勒与北汽新能源联合建立了电池试验室,并在2019年初,双方在柏林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增资50亿元,在北奔生产奔驰所用的动力电池,促使奔驰电池生产放在中国。对双方合作,北汽一直在做加法。
双方不管在技术上、还是股权上,十几年内没有脱钩可能。北汽对其投资,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投资。虽然德国企业在电动车产业链上动手稍迟,但北汽相信戴姆勒能追回差距,并在技术上反哺目前的北汽新能源。今年补贴退坡后,后者的销量神话正在终结。
蔡澈在下台前的2018年,已经决定戴姆勒在2020年拆分成3家独立公司。分别为梅赛德斯- 奔驰股份公司(汽车和轻货业务)、戴姆勒卡车股份公司(中重卡和公共汽车),及戴姆勒移动出行股份公司。
一分三,将导致股权拆分和分别上市,整体市值膨胀是大概率事件。在此之前入手,很可能在财务上获益。北汽需要抓住机遇。
北汽增持行动的理由相当充分,反对这么做则缺乏依据。如果有内部讨论,其实也只涉及时机问题。在增持完成前曝光,不影响北汽的决心。
(本文系腾讯汽车专栏稿件,版权为腾讯汽车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腾讯汽车。)
- 标签: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