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新闻  汽车信息

2021年度中国汽车行业“十大新闻”

  天天AUTO: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尚未完全控制住的一年,是中国汽车行业披荆斩棘的一年,也是汽车行业转身求变的一年。疫情时代,中国依然是全球主要经济引擎,在全球经济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前,全国各行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和“3060”双碳发展大时代背景,汽车行业在新四化指引下持续发展,国内汽车消费持续升级,品牌竞争加剧,以“芯片短缺”产业链波动冲击等持续影响之下,全球燃油车产销已基本见顶,未来下行已是趋势,而新能源汽车将保持高速增长,逐步抢滩燃油车市场,汽车行业内部发生了不少大事件。有哪些大事值得我们关注?又有哪些将会影响到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本讯综合国内众多学者、专家和业内资深人士推出本年度发生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十大新闻事件,记录这段不平凡的岁月。

  中汽协预计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10万辆,同比增长3.1%,扭转连续三年持续下滑局面。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100万辆,同比增长8%。新能源汽车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2021全年销量有望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160%。中国品牌汽车今年的出口表现尤为出色,2021年我国汽车总体出口市场将达到200万辆的规模,整体呈现量价齐升的新趋势。

  我国明确“3060”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7月16日,全碳排放交易正式开始,我国碳交易市场开始运转。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面临的“双碳”任务艰巨。如何实现“双碳”话题“引爆”汽车圈,我国的众多车企也陆陆续续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长城汽车发布在 2045 年实现 “碳中和”,比亚迪正式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对汽车尾气排放做三个 “1/3”减法,助力零碳目标;多家车企也开启了实现碳中和路线的不同路径,混合动力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无需外接插电,还没有里程焦虑,是汽车电动化的一种成熟路线。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35年,中国销售的汽车一半是纯电动,一半是混合动力。比亚迪、长城、长安、奇瑞、上汽、广汽等国内多家车企开启了自己的混动技术路线,并陆续推出量产混动产品,努力向绿色发展方向迈进。

  席卷全球科技产业的“芯片荒”,持续影响冲击中国汽车产业;镍、钴、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动力电池供应不足,“缺芯少电”影响汽车生产供给不足,全年影响汽车产能超过192万辆,众多汽车厂商都因芯片短缺而陆续减产或暂停部分车型的生产,部分汽车工厂甚至因此而停工,个别品牌的热销车型交付时间能延长2-3个月之久;与此同时,部分车型还采取降低优惠甚至涨价的形式进行销售;还有个别品牌会将部分车型减配销售。

  2021年国内车市一大特点是汽车消费升级趋势非常明显,豪华品牌销量增长明显高于大众品牌,同一车型高配车型销量明显好于低配车型,小型低端车型市场急剧萎缩。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产品、品牌全方位升级的新时期。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升级,中国品牌汽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体现在价格这个重要指标上,原本多集中于10万元这个级别的中国品牌汽车,如今在新能源、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早已突破了30万元、40万元,甚至50万元以上级别。一汽、东风、北汽、长安、广汽、吉利,以及小鹏、理想等企业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高端品牌产品,均受到市场青睐。

  2021年4月19日上海车展上,张女士“车顶维权”让特斯拉成为车展的焦点,回响在展馆上空的“特斯拉刹车失灵”激起千层浪,令特斯拉的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而出现此事的原因在于2021年2月末,该女士父亲驾驶的特斯拉 Model 3发生追尾事故,造成三车不同程度受损,事故被判断为驾驶者全责。“车顶维权”3天后,特斯拉向中国市场监管报提供了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部分数据,直指张女士父亲存在严重超速行为(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时速为118.5km/h),事故车辆刹车系统工作正常。4月25日,张女士通过微博发声称“特斯拉私自公开数据属于侵犯隐私行为”,同时质疑特斯拉于22日所发布的EDR数据并非原始数据,并向特斯拉索要事故前半个小时内完整行车数据。此后,双方就“数据是否完整”“数据属于消费者还是厂家”争论至今。

  特斯拉刹车事件发生后,车辆的数据安全问题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5月底,国家网信办就《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意在将这些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纳入规范管理。6月底,中汽协正式向全行业发布汽车大数据区块链平台(简称VDBP)。据悉,VDBP是一个实现企业间汽车数据交互与综合应用的平台,企业能通过它建立起数据交互的信任,并完成数据及算法模型的交易。VDBP将作为构建行业数据中台的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推动构建数据交互、数据存证、数据挖掘等多场景应用为一体的汽车产业数据生态。

  2021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根据该新版负面清单,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这意味着,乘用车合资股比限制在实施了近30年后将正式全面“开闸”。毋庸置疑,随着汽车业股比限制在实施27年后被正式放开,新的规则、新的市场,合资方的股权争夺战或将开启,汽车业从2022年开始将迎来新一轮调整。

  2021年,重型车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与国五标准相比,重型车国六标准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限值分别降低77%和67%。受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的影响,重型车市场销量明显下滑,数据显示,1~11月,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29.3万辆和442.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1%和5.3%,降幅比1~10月均扩大2.8个百分点,重型车市场面临下行压力,行业经历阵痛期。商用车车企只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不断推出符合政策需求的产品,才能适应新时期行业发展需求和“双碳”目标要求。

  2021年对于国内造车新势力来说,是几家欢喜多家愁。除了少数几家头部企业日子还不错,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绝大多数是苦苦支撑,许多造车新势力将消失,品牌也不复存在。多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主力军一直是国内企业,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1年,大众、丰田、日产、福特、通用等跨国汽车公司开始进军中国汽车市场,并上市多款纯电动汽车新车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全方位、多层次的激烈竞争。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官宣造车,小米集团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并由其负责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小米集团造车首期投资金额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7.26亿元)。小米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雷军宣称小米集团将以现有1080亿元现金储备、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全力打造小米汽车,将造车当做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