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汽车文化不能仅靠“最严”交规
3月25日,上海市“最严”交规开始落地实施。所谓最严,一是增加了不少新的处罚项目,比如:由他人替代记分、替代他人记分、介绍替代记分会分别处以500元至2000元、1000元至5000元和2000元至20000元的罚款;执行职务的发现机动车在上海市有道交通违法行为逾期未接受处理记录累计达到5起以上,可以先予机动车行驶证。
此外,部分严重道交通违法行为将计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乘坐人在配有安全带座位就坐而未使用安全带(包括后排乘客)将被罚款;驾驶家庭乘用车携带未满4岁儿童未使用安全座椅将被处罚等。
与此同时,对原来就的行为加重了处罚力度,比如,开车上机、浏览电子设备;外环线内鸣笛;不遵守礼让行人和特种车辆的等。
新交规一出台就招致不少人吐槽。不过有些吐槽是对新交规的。比如,就安全座椅来说,有人就吐槽说,如果带婴儿打车就会被出租车拒载,因为出租车没有安全座椅——而安全座椅的是针对驾驶家庭乘用车的。
新交规之所以反响这么大,一方面是因为改动非常大,约85%的条款都是新修改的,确实增加了不少新的处罚项,另一方面,跟有车一族多为“城市中产”,有较强的线;中国近年来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交通事故及道拥堵情况严峻。以前,汽车是身份和的象征,少而且价格昂贵,有学者评论中国存在固有的文化,一般是人让车,而不是车让人。
但现在车多了以后,一方面虽然不少车友抱怨行人和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确实不少汽车应该礼让行人却行人的情况,笔者虽是车主,但也经常步行时遇到司机。中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汽车文化。
以前有人称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近年来,国人出国旅游日众,见识更广,一般都会对国外的汽车礼让行人、堵车时大家都规规矩矩排队很少加塞或占用紧急停车道、一般车辆对特种车辆(执行公务的警车、救火及救护车辆)优先权的尊重印象深刻,网上还流传不少美国校车的视频,同样让人感触颇深。
百年前中国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不单是“器物”层次的落后,更是制度及文化方面需要变革。今天,中国的经济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仍然需要制度的改进和文化的——包括良好汽车文化的形成。
凭心而论,新交规中绝大多数规则值得点赞,也是和国际接轨。不过也有人争议一些“性”处罚的合。类比抽烟,你在公共场所抽烟损害他人健康,有其依据;但抽烟也损害抽烟人自己的健康、增加社会成本,我们是否应该对没有影响别人的抽烟人予以处罚?那么如果熬夜、深夜暴饮暴食的、自己喝闷酒的是否也该处罚?
另外,满城的摄像头,有点把行人放在放大镜下的感觉。笔者曾在美国呆过一年,考了驾照,买过车、也租过车,行车里程约5万公里,仅有一张电子超速罚单,从未被拦下过。美国高速大多不封闭,基本没有摄像头,一般靠流动执法。高速上的偶尔超车超速并很快回到右车道,并不会处罚,但如果长时间占用超车道,则十有会被拦下。
良好的汽车文化恐怕不是单单仅靠最严交规就可以塑造的,也对公权机关的执法、司法能力提出挑战。比如,道、标线、限行等设置的合就需要仔细斟酌,笔者曾经常过上海某一段,限速35公里/小时,但在畅通情况下经过的车辆几乎没有低于60公里/小时的,如果你一定按照限速行驶,反而,如何执法人员处罚的合理、、人性化是巨大挑战。又比如:如何杜绝的选择性执法?如何避免重罚款轻管理?如何避免严规之下的寻租行为?
上海新交规施行首日,即查获超过两万起交通违法行为(也包括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违法),对于新交规的宣传有不小的意义。汽车文化的养成及交通治理需要日常的高水平的动态管理,如何避免运动式执法而提高日常动态管理水平,是执法机关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