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汽车知识  汽车文化

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把内容做好 比盖一座剧院还难

原标题:把内容做好,比盖一座剧院还难

  我们在演出品类上做好准备了吗?我们所提供的节目彰显北京文化特色了吗?老百姓和游客喜欢吗?未来北京文旅演艺是什么样的格局?这一连串问题,盘桓于北京市文联主席、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的脑海中。

  卸任国家大剧院院长之后,陈平并未停止在演艺领域的耕耘。如今身为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他,对中国演艺产业、中国剧院发展有了更多实地调研、多维观察、深入反思。一组组数字、一个个案例、一份份经验……有欣喜也有痛点,让人振奋也让人倍感压力。而只有当压力转化为动力,才有更多提升与发展的可能。

  平均每8.5天落成一座新剧场

  “这种剧场建设的趋势还在继续,可以说中国到了剧院现代化的时代”

  6月21日,由国家大剧院发起主办的“2019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在北京开幕,陈平在主题演讲中回顾了中国剧院的发展之路。

  中国剧场建设,起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兴建了一批剧场如天桥剧场、首都剧场等。加速期始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大剧院作为中国首座表演艺术中心,是国内第一座采取国际公开招标建设的剧场,其在1998年建设落成后带动兴建了一批剧场,拉开了中国大剧院时代的序幕。

  根据陈平提供的数据,2000年到2017年间,中国内地建设了740余座剧院,不含旅游演艺,不含学校内的礼堂。算下来,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8.5天就有一座新剧场落成,“这种剧场建设的趋势还在继续,可以说中国到了剧院现代化的时代。”2007年12月国家大剧院正式投入运营,至今仍然是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的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对中国乃至世界表演艺术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京剧场建设速度也十分迅猛。2015年陈平做了一个“北京市剧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当时全市艺术表演场馆数是135个,筛除停业的剧场,一共132个。就在前几天,他得到的最新数据是159个。未来几年,还会有一批新剧场建成,如中国爱乐音乐厅、副中心文化粮仓、北京人艺新剧场等。此外,“回天地区”要建剧场,东方演艺集团正与北京商洽新建一座剧场,中国交响乐团也要建音乐厅。“测算起来,北京新建剧院总面积会有几个国家大剧院的体量。”陈平说。

  剧场壳子有了,装什么内容?

  “认为剧院建起来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肤浅的、错误的政绩观”

  剧场井喷,谁来经营?演什么内容,得有多少节目才能支撑以上剧院的需求?“我们处在剧场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剧场的壳子有了、装什么内容?怎么运营?谁来运营?这些问题都是下一个阶段留给我们的课题。”陈平说。

  他认为,对一个剧院而言,把内容做好,形成品牌效应,比盖一座剧院还要难,“但遗憾的是这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认为剧院建起来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肤浅的、错误的政绩观,必须要纠正和摒弃。我常常讲,国家大剧院成功,是因为节目运营、制作剧目的成功,而不是因为经营场地和租场子而成功。”在他看来,表演艺术生产创作、舞台呈现是剧院存在最核心的基础,始终保持演出剧目高品质,并不断推动艺术创新是剧院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让更多人走进剧院,这可能是全球剧院同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人看戏有着悠久历史,时至今日,如何延续观演文明,让观众持续不断走进剧场,关键要有好的节目、剧目,让观众在一次次看演出的过程当中提升艺术素养,养成观演习惯,从而形成艺术家、艺术作品、剧院、观众和谐共享的观演环境。”

  在调研中,陈平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剧场和院团深度融合不够。“有这么多艺术院团,这么多观众,节目的供给和演出市场够大。但问题是,进入剧场比例没有超过20%,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剧场和院团深度融合不够。”他建议,应促进场、团进行深度融合改革,在这方面全国不乏好的案例,如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厅、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和苏州交响乐团的融合。

  文旅融合,首都演艺有四招

  “优质内容,不是那些媚俗的粗制滥造的节目,不是让游客观众看一次再也不想看第二次的节目”

  就中国演艺产业发展阶段而言,当下有两个命题摆在眼前,一是剧场快速发展,二是演艺和旅游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处在文艺事业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在演艺行业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剧场快速发展,第二个特点是舞台艺术业与旅游业加速融合。”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围绕“一城三带”建设,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首都演艺这篇文章怎么做?陈平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在内容上,山水实景演出在全国已经比较多了,北京在这方面没有优势,也没有具体项目,我觉得很好,不会对自然保护、对古城保护形成压力、甚至破坏。”陈平说,“主题公园演出方面,2021年环球影城即将建成,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文旅项目,建成后必将会有力推动北京旅游业发展。在旅游演艺方面,这些年北京总体上做了不少,但品类都比较传统、特色不够突出,主要以茶馆、酒店等一些中小型演出、杂技、武术剧场为主。”

  陈平认为,从北京目前情况看,除了加大全市159家表演艺术场馆内容建设,提升演出质量,似乎还缺四个发力点:打造演出集聚区、打造驻场演出节目、扩充新型演艺空间、多屏时代舞台艺术作品的电影化呈现。

  “我认为北京应在打造这四个品类上下功夫。四个品类的基础是什么?是内容,是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剧目和节目。什么样的才是好节目呢?我觉得是带有浓郁地域特色、彰显首都文化元素的节目;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的节目;是有格调、有艺术品质、制作精良的、长演不衰的节目。而不是那些质量低的、媚俗的、应付的、粗制滥造的节目;不是让游客观众看一次再也不想看第二次的节目。”陈平说,提升首都文旅演艺空间,关键是要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淀、鲜明的北京元素、当代北京人民的精神风貌,通过文旅演艺作品搬上舞台,给中外游客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这就是成功的作品,就会形成可持续的状态。(李红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