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一只皮箱的诉说——追忆在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的日子
“1951年7月我从清华大学来到汽车工业筹备组,和其他院校数十名同届学生一起参加实习,翌年全部留汽车工业筹备组工作。其中连我8人于10月编成小组,任务是自学俄文。1953年1月(我们)乘火车,经过7天的旅程到了莫斯科。原定我们的工作是到斯大林汽车厂的‘一汽办’,和他们一起为一汽做工厂设计,然后回长春参加施工。但当时工厂设计已收尾,我们的参与已无意义,于是决定将我们改为一汽赴斯大林汽车厂的实习生。后来人们称我们是第‘零’批实习生,因为第一批实习生是一年后由郭力副厂长带队赴苏实习的。”
第“零”批实习生合影(后排自左至右:李松龄、刘经传、忻元达、丁敏华、高忠华、陈善述。前排左一汪声銮、右一李传祚,中间为两位俄语老师)
刘经传,1930年出生,1948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一汽集团常务董事等职。
“记得那是1952年9月,我在哈尔滨坦克厂任兼副厂长,调我到652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首先到大连俄专班学习。准备出国前,饶斌同志和郭力同志都同我谈了话,他们说,一汽将派多批同志赴苏联学习,我们是第一批,每批学习一年,要我在苏联做两年带队的思想准备。1953年10月底,我们登车北上,十几天后到达莫斯科。1954年2月,郭力带着另一些学员来到斯大林汽车厂,在苏期间,郭力代表第一汽车厂,我作为留苏学员的党总支。我们在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学习的五百多名同志,后来都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战线上的中坚骨干。他们有的先后从一汽出发远征,在全国各省市,凡是有汽车制造工业的地方,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李子政,1921年出生,1938年参加,1953年赴苏联实习,曾任一汽铸造分厂厂长,二汽等职。
“1953年冬季,我们三十多名实习生,乘火车出发,去苏联实习。李哈乔夫汽车厂在我们实习时叫斯大林汽车厂,斯大林逝世后改用该厂第一任厂长的姓名为厂名。那时该厂年产量10万台,3分钟内就能装成一辆载重卡车。我们这批实习生大概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流水线式的生产,实习生刘登云去机械加工车间实习时,他的导师问他技术,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的导师说你回中国做三年车工、钳工再来实习吧。刘登云并未气馁,而是不顾一切扑下身子刻苦学习。回国后任沈阳重型机械厂厂长,为此后第一、第二重机厂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工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成,1918年出生,1937年参加,1953年调入一汽,后赴苏联实习,曾任一汽动力处处长,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副校长等职
“党把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变成一个大企业的管理者,这个培养是从一汽派遣我赴苏实习开始的。这段学习生活,为后能够亲自参与两个大型汽车厂建设的全过程,毕生献身于祖国汽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4月我赴斯大林汽车厂学习,到达莫斯科后,实习生活马上就开始了,我们直接到了车间现场,按岗位对口学习。党总支要求我们‘学会组织生产,重点学习特种技术操作,适当提高必要的理论知识’,我的具体学习目标是底盘厂后桥工部主任。学成回国时,一汽正为1956年‘7·15’第一辆国产车下线而奋战着,我们当即投入那热火朝天的战场。我深深地意识到,现在是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回报祖国的时候了!”
李惠民,1929年出生,1953年调入一汽,1954年4月赴苏联实习,曾任东风汽车公司常务副董事长等职。
“1954年6月我们前往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我们这批实习生中女同志有4人,分别是张安民、陈本华、陈懿霞和我,虽然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但一个共同理想是为祖国的汽车工业做出一点贡献,一个共同愿望是尽快掌握苏联先进技术和经验,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出色完成实习任务。我的实习专业为长度计量,我的导师说过‘在苏联所学,仅是启蒙,还需不断钻研,作出成绩’,这些教诲使我更加奋发图强。回国后,我很快与同志们一块把一汽计量工作顺利开展起来,从此,我成为计量队伍中的一员,并爱上了计量工作。”
骆淑璋,1933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1954年6月赴苏联实习,曾任一汽计量处副处长等职。
“1955年4月,我到斯大林汽车厂实习一年,我实习的专业是工具管理。由于实习面广,没有时间完成大量的资料抄写工作,定额科长就把办公室的钥匙交给我,让我可以在夜间抄写资料,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我把‘吉斯-150’卡车和‘吉斯-151’越野车工具定额的历史资料抄了几大本,回国后对‘解放’车投产起了一定参考作用,短短一年的实习使我收益很大。现今回忆这一年的实习经历,美好时光记忆尤新。我在汽车‘摇篮’中成长,与‘解放’同呼吸,共命运。”
黄兆銮,1924年出生,1946年入北洋大学学习,1955年4月赴苏联实习,曾任一汽副厂长、厂长等职。
“我也是当年赴苏实习的一员,最后一批实习人员的党总支兼领队,也是我国驻苏使馆商务参赞处实习生党委委员。说到‘实习生’这个名词,当时是与‘留学生’对应而言的。留学生是指到苏联去上大学的学生,由驻苏使馆教育处管理。‘实习生’主要是在国内已经大学毕业或担任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也有部分岗位的老技工),到苏联汽车厂去实习的,由驻苏使馆商务参赞处管理。我实习的部门是计划和劳动工资的两个处,主要由处长、科长和主要车间的领导负责讲课,并与他们一起工作。我们实习生白天上班,晚上负责整理学习笔记,思考将来回国后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开展工作,这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习非常有效。1957年深秋,我们按计划完成了在苏联的实习,我们做到了中央对留苏学子‘学习好,纪律好,身体好’三项要求,大家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踏上归途。当列车徐徐驶进长春时,饶斌厂长亲自到车站迎接我们。他的到来,不仅使我们感到意外和激动,而且更感到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人’的责任。据我所知,不但一汽519位同志没有辜负祖国的培养和教育,当时派到苏联学习的那一代青年也是如此。大家的血液里充满着爱党爱国的基因。”
,1932年出生,1952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参加一汽建设,1956年赴苏联实习,中央局原、国务院原副总理。
1.《风华正茂的岁月:在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的日子》,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人民出版社。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
-
「汽车文化」一只皮箱的诉说——追忆在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的日子
“1951年7月我从清华大学来到汽车工业筹备组,和其他院校数十名同届学生一起参加实习,翌年全部留汽车工业筹备组工作…
- 打开商业大门:《认识商业》第一章学习笔记
- 十堰艺人手工打造东风车模让更多人了解十堰和汽车文化
- 最新汽车资讯_资讯_中华网汽车
- 教授手写110万字教案 学生惊呆了
- 精读润华艺术节 专访润华集团总裁张鲁晋
- 降低“玩车”门槛缤瑞COOL找到了与年轻人共振的密码
- 一种新型的汽车文化来袭“疼痛车”的概念逐渐普及
- “在椭圆形赛道一圈圈傻跑”的赛事也许正是美国赛车的文化
- 伊宅购房车方队助阵海南2022红色旅文活动沉浸式剧游海南开启房旅新体验
- 通用结束一个时代 代表美国汽车文化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