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历史文化历经50多年奋斗 汽车文化融入十堰人的血脉
记者 何利 报道: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是三线建设中典型的成功范例,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汽车工业文化将东风人、十堰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见证岁月变迁的厂房、车间、机械、设备,和老一辈创业者们留下的“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共同构成了丰富厚重的汽车工业文化资源。
回首上世纪五十年代,藏在山沟里的十堰是一幅偏远落后的景象。据十堰市档案馆资料记载,当时的十堰镇中心地带只有百十户居民、几家小商铺,现代工业一片空白,被人们形象地戏称为“重工业是铁匠铺,轻工业是豆腐坊”。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三线建设的大潮中,在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在鄂西北的十堰拔地而起。从1967年4月在十堰大炉子沟召开二汽开工典礼,到东风汽车公司的成立,经过50多年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随着二汽筹建,操着天南海北方言的数十万建设者们拥入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沟。从搭建芦席棚、点着马灯开始,再到干打垒建房,一锤一斧、一砖一瓦建立起了现代汽车城。艰苦创业、勇于创造、奉献是十堰的城市灵魂、基因血脉。
一代代东风人奋发图强,克服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缺乏的重重困难,开创了“中国式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奇迹,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从1970年EQ240车型参加国庆21周年典礼,到2019年“猛士”参加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东风车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历经50多年的发展,十堰从一个偏僻山区小镇成为年均生产销售各类汽车100多万辆、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亿元的现代化汽车城。“汽车城”成为十堰的三张靓丽名片之一。
16岁参加的黄正夏是襄阳人,1978年起接任二汽厂长。当时二汽连年亏损,每年都向国家要补贴。1978年,好强的黄正夏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超产3120辆,一举摘掉长期亏损的帽子。
次年,二汽被列入“停缓建”名单。“3万多职工,2万多台设备的出路在哪里?”面对生死抉择,二汽向国务院提出“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方案并获准,走上“军转民”的转型发展之路。
建厂技术功臣支德瑜,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筚路蓝缕,擎起马灯,支德瑜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使用珠光体球墨铸铁取代锻钢制造EQ140发动机曲轴,并在硅、锰、钒、钛、稀土系列低合金高强度钢材等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汽车材料国产化和2.5吨越野车、5吨民用车的量产作出卓著贡献。
“中国悍马”“猛士”的缔造者、曾任东风汽车公司产品总设计师的黄松,自2002年起带领团队攻坚6年,冲破国际技术壁垒,创新5项理论方法、应用19项新工艺新材料、掌握75项专利技术。在全部15项战技指标中,“猛士”有12项超过美军“悍马”,其中经济性、生存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王涛,“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他的信条。自1975年进入二汽以来,他累计参与装配、调试汽车16万辆以上,从未出现瑕疵,人称“汽车调整大王”。他完成30项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独立撰写5本共60多万字的专业书籍,其中《东风八平柴调整方法和常见故障排除30例》一书,被东风汽车公司命名为“王涛操作法”。
芦席棚、干打垒、马灯,这些承载着东风人早期艰苦创业回忆的词汇,演化成为“三大精神”,变成东风人的传家宝。
2015年5月,从吉林省委到“东风”掌舵人的竺延风,在东风十堰基地视察时表示,希望乘用车公司继承“三大精神”,将其转化成产业发展动力。
“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为何物?二汽创业初期,领导和群众一起劳动,同一个食堂排队打饭,同一盏昏暗的马灯下工作奋战,在低矮的芦席棚里生活办公,用干打垒的方法建设厂房。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斗志昂扬,打下了汽车发展的基业。这种精神流传下来,经过提炼升华,概括为“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
今天的东风汽车公司,跻身全球车企十强。经过几十年传承和发展,“马灯精神”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内涵:“坚定信念、追求梦想的创业精神,同甘共苦、无私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深入群众、心系职工的为民服务精神,求真务实、敢做善为的责任担当精神。”
从铁匠铺、豆腐坊开始,到名扬海内外的“东方底特律”,十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东风”的发展史,汽车工业遗产是城市的重要记忆。从这个角度看,第一代东风人留下来的“三大精神”,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传家宝,也是十堰人的传家宝。
在十堰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巨大体量的厂房、车间、机械、设备等丰厚物质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也创造了“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财富,共同构成了丰富厚重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资源。这种文化与十堰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十堰城市的基因和灵魂,深深融入到十堰人的血脉之中。
时间回到1967年4月1日,随着张湾区红卫街办炉子沟村传出的一声炮响,中国工业建设序列里出现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名字。弹指间50多年过去了,东风汽车公司创造的一系列辉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永远刻在了世人的记忆里。
令人遗憾的是,2000年以来,随着东风汽车公司部分厂区外迁、城市发展“退二进三”和工业生产“退城进园”,很多老厂区被空置,不少机械设备被处置或流失,建厂最初的老厂房、旧装备、“干打垒”几乎不见影踪。2016年11月,十堰市第四届会第39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办理尽快启动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议案情况的报告》,并提出5条审议意见。
2016年6月,市委、市、市政府主要领导齐聚位于张湾大岭路的东风悬架弹簧厂,初步确定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试点放在该厂的老厂区,由此拉开我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序幕。
其实,在2015年4月,市规划局就抽调30多人组成9个专班,分赴东风汽车公司各专业厂,以及张湾区、茅箭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郧阳区踏勘、走访、座谈,调查了解中心城区历史、工业文化遗产等情况,为规划编制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市文体新广局等单位组织专班历时18天,通过走访调查、与东风汽车公司部分厂领导座谈等方式,对东风汽车公司十堰老厂区汽车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摸底,并提出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基地部分厂房功能利用的合理化建议。这次调查摸底为做好全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基本素材,也为深入推动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打下了基础。
“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十堰人熟知。很多市民和网民对十堰开展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背景、意义、措施有了深刻了解。市文体新广局还组织开展“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在行动”图片展,全面展示了我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和成果。
2016年,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十堰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办法》。该《办法》从法律渊源,以及汽车工业文化遗产定义、保护与利用、奖惩处罚等方面对我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规范,为全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7年5月,《十堰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办法》纳入十堰市2017年立法工作目标。目前,该《办法》草案已经市法制办审核通过。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与东风汽车公司进行了多次座谈,加快了这项工作的步伐。
2017年3月底,市委、市长陈新武深入东风汽车公司相关板块进行系统调研,与相关专业厂负责人就加强老旧厂区建设等工作进行座谈。4月26日,市委张维国,市委、市长陈新武与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青一行,就十堰开展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达成相关意见。6月初,市领导和东风汽车公司领导,就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大项目对接合作、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行深入交流,并就我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进行了商榷。
同时,市政府协调文体新广、规划、政企共建办、国土等单位加强与东风汽车公司各专业厂的联络,确保领导层面互动结果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7月,我市启动“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十堰汽车工业文化被纳入首批“历史文化活化工程”名单。传承优秀汽车工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汽车工业文化,有助于丰富“现代汽车城”内涵建设和加强“现代汽车城”品牌形象塑造,有助于建设发展十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和工业强市建设。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