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知识  汽车文化

汽车文化一项战略举措——我国首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车记录着岁月变迁,见证着时代革新。由古至今,从车马之行的中国审美,到手握方向盘的自由情怀,从汽车设计制造之中凝聚的智慧与匠心,亦或是汽车承载的时尚艺术与自我表达……,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到个人,汽车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汽车文化已经真正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时间是无声的历史记录者,步入汽车社会,从汽车发明、设计、生产、使用等方方面面,回眸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一个个历史节点见证了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同回溯历史,探寻汽车文化印记。

  纵观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1994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我国第一个汽车产业政策,它提出了20世纪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一五”时期重点工程。在随后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集中投资建设了一汽、二汽,并通过改造、扩建中小机械加工厂和汽车修理厂,形成了南汽、北汽等中轻型载货汽车厂,初步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以中型载货汽车为主的汽车工业体系,但同时也出现“缺重少轻”的局面。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家把汽车工业列入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后的十多年中,汽车工业掀起合资合作的热潮,建立了北京吉普、上海大众等合资企业。我国在对原有基地进行扩建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能的同时,规划部署了重型车、轻型车、“三大三小”轿车新基地建设,促使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

  但是,在这个时期汽车工业分散、重复、低水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形容当时汽车工业的现状是“散、乱、低、慢”,“散是指当时汽车厂有125家,全世界最多;乱是指乱上项目,你批他也上,不批他也上,该上的上不去,不该上的盲目上;低是指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国都在搞汽车;慢是指全国100多个汽车厂,产量才100万辆。”同时,零部件、相关产业和后方基础薄弱,产品的性能较差、水平较低,轿车供求矛盾突出,生产能力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如何改变汽车工业所存在的散、乱、差的问题?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成为支柱产业?如何应付“复关”后的局势?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方向如何等问题亟待解决。

  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司长张小虞曾参与制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他回忆道,“这份产业政策对于当时的汽车工业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大背景。当时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有三个大的背景。一个背景是中央已经明确,1992年中国要从计划经济逐步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第二个背景,就是当时国家实行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实行经济的软着陆,就是由过快过热的经济增长回到比较持续的健康的增长。第三个大背景,我们那时候已经参加了关贸总协定谈判,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要跟国际的产业逐步地融合。在这三个大的背景下面,针对汽车工业这种发展,国务院制定的第一个,就一个产业发展的政策,是从来没有过的,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

  1990年12月30日,中央在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建议中指出“汽车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健康发展。”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立了“发展汽车制造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的方针。1993年5月,同志批示制定汽车产业政策,并由国家计委牵头开始了全行业关于产业政策和2000年发展规划的讨论。中汽总公司和国家计委分别考虑提出了产业政策的草案要点,并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地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8月5日起,同志在北京西山主持了5天的会议,认真研究讨论了产业政策的框架和要点,决定以国家计委提出的框架为主,加以修改和补充。9月初在国家计委召开的全国产业政策讨论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同志主持了讨论。之后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几次上报了对产业政策的修改意见。直到1993年12月27日以国家计委文件呈报了国务院。1994年1月22日,国家计委和机械部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央着重指出了三个方面的要点,构成了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一是以轿车工业为重点,零部件工业为基础,优化产品结构;二是以大集团为主体,促进企业的联合和重组,实现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三是以我为主,引进技术,联合开发新一代产品,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建立起自主发展的技术结构。”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多轮讨论与修订,1994年7月3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实施。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共有13章61条,主要涉及到以下主要内容:政策目标、产品发展重点、产品认证、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资金筹措、进出口管理、国产化等方面的政策,以及与支持汽车工业发展有关的消费政策、相关工业、社会发展等。其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被动局面,通过政策和规划指导,解决散乱问题,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便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本世纪末基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该政策还鼓励汽车行业利用外资,并提出了“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的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明确了汽车工业对外开放股比的底线,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预留了阵地和舞台。大胆放开汽车零部件合资合作的限制,尽快提高汽车零部件的水平,为大规模发展汽车产业创造了条件。

  1994年,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与副部长吕福源在上海出席“全国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工作会议”

  同时,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适时制定具体政策。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应采取积极措施在牌照管理、停车场、加油站、驾驶培训学校等设施和制度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这为汽车进入家庭进行了铺垫。

  北京汽车博物馆收藏的1994年11月14日由机械工业部举办的“当代国际轿车工业发展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战略技术交流研讨会及展示会(PSE’94)”日程

  “九五”期间,汽车产业调整深化,2000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00万辆。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了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确定了汽车大国的战略定位,推动形成完整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和汽车生产消费大国。

  在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首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填补了我国产业政策的空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成为后来不少行业制定政策的范本。它确定了汽车工业的战略定位,奠定起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化体系的框架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让中国汽车工业的巨变深刻反映在普通民众的生活当中,也成为国家日渐繁荣富强的缩影。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许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个别内容还有些不完善,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尊重历史,总结经验,立足实际,思考未来,这才是回望历史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