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眼里的汽车发展史见证中日国运的逆转。
2017年3月13日上午,温州市区下着小雨,在双屿工业区昆仑路的一家工厂内,李国辉正在用塑料布将亭子内一辆微型汽车盖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辆保时捷轿车和一辆宝马车被停放在雨中。这辆微型车就是「菲亚特126P」,它是李国辉在1990年花了21400元,从当时的温州市汽车贸易中心买来的。而现在,这也成为温州私人保存的唯一的菲亚特汽车。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民用汽车工业几乎就是一片空白。当时中国从社会主义国家波兰,进口了 6000 多辆菲亚特汽车,其中有 4000 多辆销往温州,绝大多数都是出租车。一个小小的温州,就占了中国进口出租车的半壁江山!当时,温州人把「打的」叫做「乘菲亚特」。那个年代,对温州人来说,汽车就是菲亚特,菲亚特就是汽车。
大多数「菲亚特126P」在波兰Bielsko-Biała的工厂生产,车名中的P就代表波兰。从1973年量产,到1993 年停产,20年间「菲亚特126P」一共生产了470万台。在那个年代,「菲亚特」和大众「甲壳虫」一样,也是「一代神车」。只不过,「菲亚特」比「甲壳虫」更小,双门、发动机后置,车重只有500多公斤。我小时候,一辆菲亚特从我眼前驶过,来不及躲闪,眼看着车轮从我脚掌碾过,霎那间非常恐惧,但压过去之后,居然一点疼痛都没有。可想而知,这车有多么轻。
美国电影明星汤姆汉克斯也曾拥有这台车,他个头不算高大,但在他的衬托下,「菲亚特126P」也显得非常渺小。
我找到的一份1990年12月29日的新民晚报,图中清晰显示,1990年上海人均月收入为168元,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普通人一天也只能赚5块钱。坐一次「菲亚特」就要上海人一天的收入,真贵! 这一方面说明,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经济起步确实比地方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汽车绝对是稀缺产品!
我身边第一个买私家车的人,是我的一个邻居,他买了一辆「夏利」,按照当时的规定,还必须在车门喷上「自备车」三个字。现在看来,那是一种汽车毁容的行为,但在那个时代,「自备车」三个字相当于现在的法拉利的车标。
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买了一辆桑塔纳,当时校长一有空,就拿着抹布,装模作样去擦一下,擦完还要站在原地,两手叉腰,欣赏一番,才带着心满意足的微笑离去。他喜欢把桑塔纳停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他的一举一动,有意无意间,都在提醒所有人,他才是学校最有权势的人。
十几年前,我买车的时候,小区的停车位还非常空,横着停都没人说。一眨眼几年之后,小区停满了各种汽车,寸步难行。
再后来,哪怕去西部小县城,道路上也挤满了汽车。我的印象中,2010年前后,中国仿佛是一夜之间,跨入了汽车时代。
查了数据,也确实如此。中国的汽车产量2009年,首次突破一千万。从那以后,汽车才开始在中国家庭普及。就算10年前,我也不敢想象,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可以比肩日本、德国,更别说超越他们。
而就在这几年,原来不敢想的事情就发生了。这几年,我们不仅见证了中美贸易战和百年一遇的疫情,又见证了汽车工业的颠覆,线年,一不留神,几乎所有热门车都成了新能源,燃油车销量集体下跌。 我们每天生活在中国,可能感受还不算强烈,我在油管上看到一个留学生用英文留言: 我是温哥华的中国留学生,我回到中国之后,路上很多陌生的汽车,让我很吃惊,简直就是翻天覆地。连我叔叔都买了一辆新的比亚迪。最让我惊讶的一件事是,几乎所有公交车都是电动车,连传统的送货卡车也改成了电动车。
美国车企取名字,毛豆3、毛豆S、毛豆Y…… 德国车企取名字,喜欢用简洁的代号,比如 A3 、 A4 、 A6 …… 中国车企取名字,要么秦、唐、宋、汉、元…… 要么海豚、海豹、驱逐舰、坦克、大狗、玛奇朵…… 不管你喜不喜欢,至少是记住了。
唯独日本车企,思路最清奇。最近,丰田憋了一个大招,终于推出一款纯电车,取名叫bZ4X。 这个拗口的名字,我读过好几次,但时至今日,我闭上眼睛,依然记不住这四个字符的顺序。 丰田的第一款纯电车,时时刻刻都在提醒顾客,你的记忆力不行了。
我特意去丰田官网看了一下,这一串名字的大小写还有讲究,开头b是小写,其后的Z和X都是大写。其实吧,放开一点,你直接取名叫「验证码」或者「取款密码」都比bZ4X好!至少有个性,让人过目不忘!
丰田还不算最反人性的,本田的一款新能源车叫e:NS1,很多网友质疑——你打算让普通消费者如何念中间这个「冒号」?
e:NS1号称是本田打响纯电反击的第一枪!但这一枪却打哑了!虽然号称是纯电,但加速却还不如燃油车,本田官方羞答答地说,百公里加速时间为8秒以内。与此同时,国产品牌的百公里加速甚至可以做到4秒以内。
至于车机系统,最「丝滑」的就是特斯拉和华为鸿蒙,不分伯仲,其次就是国内各大造车新势力。最差的就是德系、日系传统车厂,排名不分先后,都很差。开完特斯拉,再去开日系纯电,感觉瞬间回到石器时代。你说,这么拉垮的性能,怎么可能好卖呢?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2年4月份东风本田e:NS1的批发量为73辆。对!你没看错,只有73辆,真没想到,当年加价才能买的本田,也有今天,一款车的销量,居然不到一百!
相比本田,丰田的纯电bZ4X更像是一个业界笑料,重磅推出,却紧急叫停! 官方解释是:供应链出现不确定因素,为保护用户利益推迟价格发布,要制定一个对消费者更友好的价格。后来,微博某大 V 深入了解后的解释是:因为汽车电源温控机构的设计问题, bZ4X 在严寒环境下无法充电,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所以 bZ4X 无法正式上市。
当精益求精的「丰田」和「发布会紧急取消」联系在一起,这可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工匠精神」成了「躬匠精神」。
其实,日系纯电也想加快节奏,但是,一步慢,步步慢。他们也想把售价压下来,销量搞上去,但臣妾办不到啊。 目前日系电动车,大约相当于国内厂商几年前试水新能源时的水平。 销量低、订单少,零部件贵,生产效率提不上去,于是就无法压缩成本。 价格高,顾客就少,形成痛苦的死循环,要打破这个死循环,谈何容易,特斯拉、比亚迪,都是熬了十来年,才熬出头的。
2006年,比亚迪的第一台纯电动轿车F3e研制成功,外形几乎完全借鉴卡罗拉。当时,被市场讥笑为卡罗拉的盗版车。车展上,同场的丰田代表过来看了一眼,不屑地冷笑道:「随他去吧,这种抄袭,根本不是丰田的威胁。」
2021年9月,丰田章男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年会上吐槽,他说:「电动汽车被过度炒作了,电动车既不环保、也不省钱!对日本来说,骤然转向电力驱动汽车,那么会在夏天出现供电短缺。」
但问题是,环保不环保,是你日本说了算吗? 对中美两大强权来说,最重要的汽车工业,居然被德国、日本——这两个战败国把持,是可忍,孰不可忍?中美说环保,那就是环保。 再说了,买电动车的人,有几个是为了环保? 主要还是省油、绿牌、启动快、 体验好……
其实,日本也不是不想搞新能源,只不过他们点错了科技树,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根筋,研发氢动能。尤其是丰田,积累了全世界最多的氢动能专利。对于国家来说,氢能源虽然环保,但是,一方面,技术尚未成熟,另一方面,丰田的专利护城河,越挖越深。如果跟着日本,发展氢能源,就绕不过丰田,必须贡献专利费。
于是,中美两国心领神会,既然氢动能不是日本对手,咱换个赛道,先玩电池。这样一来,日本只能眼巴巴看着中美两国手拉手,一起走,而自己进退两难,如果放弃氢动能,以前的投入就打水漂,如果不放弃,和中美两国的差距,就越拉越大。
诺基亚,从2010年,市值2000亿欧元,到2013年清盘,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 当年,诺基亚CEO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公司被收购时,说了一句话: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何,我们就输了。 」说完,连同他在内的几十名诺基亚高管,潸然泪下。
诺基亚放不下自己的历史优势,在新趋势上瞻前顾后,不敢投入,于是被淘汰。 日系车厂,也是在原有燃油车优势上不舍放弃,才有中国新能源汽车突起,中国又把奄奄一息的特斯拉,养成了一只中国市场上的鲶鱼。 过去积累的基础和庞大的市场,在这只鲶鱼的刺激下,成就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短短两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就成了世界一极。 美国的产量虽然比中国少,但特斯拉稳居高端,在欧洲,大众勉强还能一战,而日本,依然在垂死挣扎,找不到方向。
2021年全球新能源600万销量,中国350万以上,占比60%。2022年,预计中国大约600万销量,占比继续提高到60%到7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汽车工业首次出现两个市场,一个叫中国市场,另一个叫外国市场。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与纯燃油车销量对比为350万和2300万。2022年估计就是600万和1700万,后续就会1000万和1200万,一旦新能源车占比过半数,后续挤压效应就很厉害了,新燃油车难卖,二手燃油车都卖不出去,车企和消费者就会恐慌性抛弃燃油车。
中美在突飞猛进,而日本还在扭扭捏捏。 这种拧巴的心态,让丰田章男彻底崩了。 丰田一崩溃,日本的工业就糟了。 新能源汽车工业,很可能就是日本经济走向平庸的起点。
2021年12月,4个月前还在吐槽电动车的丰田章男,突然毫无征兆地一口气发布了15款电动概念车,彻底改变了此前对电动汽车的顽固态度。 在这场充满了「恒大」味的发布会上,丰田章男表示:丰田将全面拥抱电动车,到 2035 年,雷克萨斯将成为纯电动汽车品牌。
目前,本田 e : NS1 销量惨淡,上市就退市,日产 Ariya 还在盲订中,丰田 bZ4X 暂停上市,他们殊途同归,似乎都是一个路子,卖得比自己同级别的燃油车贵得多。 以前,去看车展的时候,日系、德系豪车最爱吹嘘的就是百公里加速,最高扭矩,最高功率等等。如今,一夜之间,所有的性能参数都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牛皮座椅,人性化设计…… 现在, 相比国产新能源车,日系车价格高、性能差、操作系统落后……几乎一无是处。
如果说,汽车工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那么,对日本来说,就是国脉所系的支柱产业。 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共有53家日本企业上榜,其中,有6家车企和4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合计占18.87%, 日本的各大车厂和 8 家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总营收占到整个日本工业的 30% 。
如果加上钢铁,汽车玻璃,汽车电子等,整个汽车及相关产业的直接雇员超过53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5%以上,占日本家庭总数15%以上。 相关企业的总产值,占据了日本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对日本来说,汽车产业一旦出问题, 可不只是经济危机了, 日本基本上就可以告别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了。
2021年日本人均GDP为3.93万美元,韩国则为3.47万美元,只有区区12%的距离。 2021年全年平均汇率,1日元兑10.4韩元,如今1日元只能兑9.5韩元,下跌了8.6%, 而今年前三个月的韩国的通胀率,比日本高了 3% 左右,名义 GDP 一下子就拉近了 11% 。日本的领先只剩下 1% 。
随着日本GDP爆出造假丑闻,加上新能源汽车这只黑天鹅,今年人均GDP,日本大概率会被韩国,这个曾经的殖民地超越,这对日本来说,是一次沉重的心理打击。
疫情前,我经常去日本,我曾经用一句话概括日本: 这个国家的下限依然很高,上限却不断萎缩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种「萎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以前在日本打的,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日本所有的司机,每天更换白衬衫,领口坚挺,袖子雪白,熨烫平整,袖线清晰。 这就是日本出租车行业约定俗成的标准。
其次,行话说“三分做工、七分熨工”,这些出租车司机背后,都站着一位熨工,要么是洗衣店师傅,要么是老婆。
再次,只有做工和熨工也还不够,日本人会向衬衫领口和袖口喷一层薄膜,每天换一次膜,才能保持领口袖口的雪白。 我去过几十个国家,日本出租车司机的穿着,是最整洁的,没有之一,这是一个有洁癖的国家。
日本这个国家,虽然失去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无论如何,以日本国民的素质,社会的治理水平,教育程度,我本以为,日本的「下限」可以依然保持很高的水平。
但万万没想到,在科技爆发的时代,日本的「下限」,却不断被刷新! 论人均,不如隔壁韩国,论规模,远不如中国,论发展势头,别人前进,日本后退,一进一退,差距越拉越大。 以前的亚洲一哥,将彻底跌落神坛。
2012年,日本学者大前沿一说: 掀开中国四千年的历史,日本本来就是个附属国,历史上,日本的人口和国力,都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是在我有生之年,有幸见到日本领先中国,但这只是历史的异常。日本的下一代,要准备回归「十分之一」的国家。如果这让你不舒服,最好赶快清醒一下,因为这是必然的趋势。历史上,日本就有它固定的位置。只是中国突然发生问题,被自己过长的衣服绊倒了,只要它醒过来,做对抉择,本来就应该领先日本。
我当时觉得,这个日本人谦虚得近乎虚伪,但没想到,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许真能亲眼见证历史常态的回归。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
-
温州人眼里的汽车发展史见证中日国运的逆转。
2017年3月13日上午,温州市区下着小雨,在双屿工业区昆仑路的一家工厂内,李国辉正在用塑料布将亭子内一辆微型汽车盖好,与此形成鲜…
- 各领数十年复盘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 日本最早造车的企业三菱汽车历史
- 聊一聊混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史
- 大神说车: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年代上世纪的日本汽车文化
- NISMO文化节展示独特日本赛车文化
- 不是看不上日本篮球但很难期待一个受欢迎度不进日本前5的运动
- 日本筑波计时赛 平民赛车文化的起源地
- 衡阳国际汽车文化城开工 打造湘中南最具影响力的汽车文化城
- 经开区汽车文化公园入驻一批新项目 加快园区集聚发展
- 享受汽车文化!懂车帝赛道日带你实现“玩车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