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知识  汽车文化

吉利学院车辆工程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吉利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是继“双一流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成为四川高校第二个此类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能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对于985、211高校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北京搬迁至成都办学不久的吉利学院,仅仅用两年时间,将车辆工程专业从省级一流提升到国家级一流专业,一路进阶升级的动力源是什么?背后又有着怎么样的专业建设逻辑?

  在三亚学院毕业典礼上,李书福坦言:“今天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经济转型与人才培养匹配度太低,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人才难找”。如何破解这个两难局面,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吉利学院名誉校长李书福表示,“希望把相关学科建设好,发展起来,下大力气培养更多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

  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成为当前高校改革的趋势。近年来,吉利学院高度重视专业供给侧改革,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一流专业群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和数字四川、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牢固确立专业为王的战略地位和专业集群的战略思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融合,增强学科活力。以数字化为引领,聚焦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两大万亿产业做强智能科技专业集群;发挥集团办学、产教融合优势,做优经济管理专业集群;适应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特人文艺术专业集群;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化+”专业集群 。

  吉利学院依托吉利控股集团在产业、技术、人才领域优势,不断打开视野、提高站位,紧密对接集团旗下吉利汽车、领克、极氪、沃尔沃等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学校与百度、京东、顺丰、华为、腾讯科技、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头部企业跨界打造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平台、专业能力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有机融合。

  吉利学院根据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以汽车产业链为线索主线,培养服务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四新”应用型汽车人才,构建“大循环→小循环→专业圈”的“三环共振”相互赋能、相互带动的专业群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基础夯实、核心突出、多元共享、实践性强、动态开放的“平台+模块+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专业实验实训室间壁垒,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推行“揭榜挂帅”,建设支撑人才培养、高水平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一流科创平台,省级及以上高水平科创平台,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平台。目前为止,学校已建成省级及以上高水平科创平台3个、产业学院3个、共享型实训基地57个。

  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吉利学院按照吉利控股集团“人才森林”理论,在全球范围吸引高端人才、优秀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和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双百计划”“双聘”“双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用吉利控股等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技术员为专业导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学校汽车工程学院校企“人才融通”已初见成效,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协作获批授权专利13项、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教材59本、共同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吉利学院启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创新构建了“六双”“六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所谓“六双”“六融合”,就是招生与招聘对接、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协同育人、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校企共建“双创”平台、加强教师“双师双能”;逐步形成理实融合、研用融合、赛教融合、校企融合、工学融合、行校融合的“六融合”闭环生态体系。

  学校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抓手,提升学生编程类、量化研究类等数字化能力。依托吉利人才集团“芯位教育”等在线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真正做到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转化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助力更多的人实现更高价值,探索获得更多个性化教育体验”是吉利的办学初心,也是吉利人的奋斗使命。近三年,汽车类专业就业率达100%;毕业生与岗位供需比达1:3;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满意度达98%,毕业生行业留存率和企业对学生认可度持续攀升,一切数据背后说明,吉利学院聚焦深度产教融合,把一流专业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相耦合。

  吉利学院牢牢把握“新工科”建设赋予的新使命,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数字化+”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拓展和优化教育开放格局,推动学校内涵式建设,担当服务国家、区域、行业发展使命,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