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70年汽车往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年关将至,近几日浏览社交软件,常常能看到有人发帖感叹“街上的车终于多了起来”,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让城市恢复了烟火气,就连堵车都变得有些可爱,成了世界照常运转的信号。
这不禁令我想到,汽车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似乎从来都不只是代步工具,它关乎身份、财富和生活品质,提起汽车,每一代中国人都有独特的记忆与情结。
据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位居世界第一。
从奢侈品到消费品,从高不可攀到走进千家万户,汽车与我们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过去70年,岁月见证了几代中国人为实现汽车梦的奋斗之路,也见证了国产汽车从0起步的艰难征程。
彼时,国内各大城市中,连可供汽车行驶的道路都很少。以首都北京为例,城内道路大多年久失修,其中80%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城中流传着一句俗语,“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人们出一趟门回家,经常浑身上下都是土,因此很多人家都习惯在屋门口挂一把掸子,进门前要先用掸子掸干净衣服和鞋上的泥。
在那个年代,我国的汽车完全依靠外国进口,街上没有一辆国产车,被戏称为“万国汽车展览馆”。直到1956年7月13日,12辆“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生产线,我国不能自主生产汽车的历史才宣告结束。
虽然当时的技术还不足以造出轿车,但是载货卡车的成功,顺应了热火朝天的工业建设的需求,依旧令国人无比激动。1956年7月14日的《人民日报》这样写道:“汽车在人们狂热的掌声中开到了调整间,工程技术人员立即赶上去,抱着车头,倾听发动机的转动声。当发动机转动声渐渐停止,人群中又爆发了胜利的欢笑。”
两年后,新中国的第一台小轿车研制成功。车子虽然造出来了,但我国的汽车工业基础依然相当薄弱,许多轿车的车身是靠几个钣金师傅,一榔头接着一榔头敲出来的。如此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想要达到量产,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在之后20年的时间里,轿车由于数量稀缺,基本属于官方用车,普通百姓出行还是以自行车为主,上下班高峰期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一度成为当年的时代奇观;长途旅行要是能坐上客车、有轨或无轨电车,都称得上是一件幸福的事。
即使遥不可及,但人们对于汽车普遍怀有一种向往的心情,司机这个职业也成了受人争抢的香饽饽,“选对象找司机”甚至成了许多家庭的择偶标准,莫言也曾在一篇名为《变》的自传体小说里回忆,小时候他最羡慕的人就是同学的父亲,一位汽车司机。
改革开放后,为了加速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家提出了一项重要战略,“市场换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中外合资建厂,用我国尚未被开发的巨大消费者市场,交换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先进的造车技术。
从那时起,国内车企开始积极和外资品牌合作。90年代,我国的汽车年产量大幅提高,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们纷纷开始买车,长安铃木等带着“复姓”的汽车品牌逐渐出现在大街小巷。
到了1999年,全国已有超过500万辆私人汽车,广州城中甚至偶尔出现了堵车的场景,但那时的轿车价格对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依旧高昂。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汽车发展步入快车道,新的中外合资车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价格实惠的小微型轿车受到了工薪阶层的热烈欢迎,汽车开始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国内的城市也围绕着汽车开始重塑:道路不断拓宽,老旧的房子和城墙被拆除,大量自行车道被改为汽车道,高速公路里程在十年间增长了4倍,90年代的汽车贸易市场被一个又一个品牌4S店取代。
同样被重塑的还有国人的生活。人们在谈论着不同汽车的性能和风格,“美国车豪放,法国车浪漫,日本车精巧,德国车安全性能高”成了当时的普遍论调;去驾校学车的人成倍增加,开车从一门职业技能变成了基础的生活技能;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一句“汽修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的电视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在买卖汽车的巨大需求下,二手车市场也日益繁荣。
到了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超过1350万辆,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只不过,合资汽车的销量占到了70%,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只有不到30%,某种程度上,国内汽车市场的繁荣只是国外汽车品牌的盛宴,并非我们的主场。
之后的十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历史上的“黄金十年”,许多本土车企都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国产车市场迅速扩大,逐渐摆脱了“外观土”、“技术薄弱”、“安全性能差”的帽子,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以及更符合国人习惯的人性化设计,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近几年,在环保低碳的迫切需求下,荷兰和挪威宣布将于2025年禁售传统燃油车,美国加州、德国和印度等地则将禁售时间列为2030年,去年,海南省也宣布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
旧的事物被淘汰,却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动车这类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选择;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智能汽车的成长提供了沃土;网约车服务的出现,让人们的日常出行更加便捷。
过去的人们应该很难想象,汽车是如何在短短70年内,影响并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叙事。普通人把买车列入人生目标之一,买车已是常态;自驾游、房车旅行等新型生活方式的出现,为人生提供了不一样的选项;许多故事都和车有关,50岁阿姨逃离不幸的婚姻,开车环游中国的经历,鼓舞了许多女性。
从奢侈品到消费品,从高不可攀到走进千家万户,汽车的普及,是国人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体现,背后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中国汽车企业的坚守和追求。
160年前,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李鸿章在上海松江的一所庙宇中,创建了上海洋炮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也是长安汽车的前身。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失守,工厂迁往重庆,通过不分昼夜地生产弹药,为抗日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由长安制造的第一台“长”46型吉普车落地,这是新中国的第一辆吉普车,后来在军队中作为越野指挥车使用,填补了我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多项空白。
改革开放后,长安顺应时代需求,积极实现“军转民”,开始生产小型汽车,正式踏入汽车强国之路,并借由“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战略,先后和铃木、福特、、标致雪铁龙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多年来,长安汽车极为重视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横幅就是长安厂里最耀眼的标语,即使是在经营的低谷期,长安仍然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因为“再穷也不能穷研发”,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经过多年不懈打磨,长安产出了多款口碑和销量兼备的车型:奔奔、悦翔、CS75、UNI-T……2014年,长安汽车产销累计突破1000万辆,坐稳了中国汽车四强的位置。2016年,长安成为四大车企集团中,唯一一个自主品牌销量超过合资品牌销量的车企。
2022年是长安160周年,依托于多年的技术沉淀,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领未来”的信念,长安汽车开发了全新的新能源动力系统——长安智电iDD。
如今,受环保低碳理念的影响,人们选购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里程焦虑、能量补给和电池安全等核心问题,依然是影响出行体验的几大关键。
1月12日,长安汽车和腾讯视频联合打造了一场VR技术发布会,洁白的沙滩和流动的海水形成了海天一色的纯净空间,衬托出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搭配岩石和水泥以辅助装饰,将长安汽车的未来感与科技感凸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首先是超低油耗,“在下坡、高速的场景下,将能量回收提高了32%,坡道场景下,油门变化量减少了70%以上,实现高速高效用油,低速纯电行驶的体验”;其次是超高续航,“综合续航里程最高达到了1200公里,周一到周五,通勤可以不加油,到了周末,近郊远途,说走就走”;最后是超快充电,“长安智电iDD的高聚能电池,交直流双快充能力,最快30分钟即可完成充电,充电少等待,时间省一半”。
除此之外,长安智电iDD的衡温智慧安全系统也为出行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作为一款高强度防护动力系统,其高聚能电池在1米水深中浸泡30分钟,仍可正常工作;不管车辆处于充电、静止、行驶任何状态下,都可以实现实时报警;在极端温度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出色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时至今日,汽车对于国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代步工具。它更像是一个容器,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美好憧憬。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叶沛在发布会中提到,长安汽车对未来的憧憬与创想,是让能源更清洁,出行更高效,汽车更纯粹,生活更美好——或许,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所有普通人,共同的心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子力
- 相关文章
-
中国人的70年汽车往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年关将至,近几日浏览社交软件,常常能看到有人发帖感叹“街上的车终于多了起来”,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让城市恢复了烟火气,就连堵车…
- “国民车”桑塔纳入华40年开创历史、再谋未来
- 视频|将文化资源送到百姓身边 重庆市乡村文化活动年在下庄举行
- 汽车文化知识和历史
- 历史性一刻!一季度比亚迪超越大众登顶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品牌
- 4月11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 绘出文明新风尚同学们有“画”说
- 你们都错了!其实中国也有汽车文化
- 弘扬车城文化 拉动产业发展 提振消费信心 长春汽博会风景这边独好
- 一个车迷眼中的中国汽车文化丨晓谈经典车
- 中国的车型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